APP下载

六韬·文韬·举贤篇

2021-08-12

领导月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奸臣太公贤人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①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原文据中华书局2007年版《六韬·鬼谷子》)

【注释】

①比周:结党营私,朋比为奸。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推举选用人才,却不能获得功效,世局越来越混乱,以致使国家面临危亡,这是为什么呢?”

太公说:“推举选用贤人而不任用,这只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得到重用贤人的实效。”

文王问:“那么过失在哪里呢?”

太公说:“过失在于君主。君主喜好用世俗之人所称誉的人,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

文王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太公说:“君主把世俗所称誉的人当作贤人,认为世俗所诋毁的人是不贤之人,所以,集结朋党多的人就得以被任用升职,集结朋党少的人就会被降低职务。这样,结群的奸邪之人就会朋比为奸遮蔽贤人,忠臣枉死,奸臣以虚名骗取爵禄高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就不免遭遇灭亡的灾难了。”

文王问:“那该怎么推举贤能之人呢?”

太公说:“使将、相各守其职,依据官名选举人才。按照不同官名监察实际工作情况,选用人才,考核他的能力,使选拔条件与官职相符合,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能力相符合,这样就掌握了选用贤才的方法了。”

【简析】

《六韬·文韬》在《守土》《守国》两篇之后,紧接《上贤》《举贤》,就是为了强调重用贤能对于守卫国土的重要性。《上贤》重在论述君主应当尊重德才兼备的人,舍弃无才无德的人,提倡诚信,反对虚伪,禁除暴乱,制止奢侈。认为伤害德治、伤害教化、伤害王权、伤害威信、伤害功臣、伤害百姓是国家的六种奸贼,告诫文王对于轻率之人、钻营之人、虚伪之人、奸诈之人、谄媚之人、技艺之士、巫蛊之士的使用要慎重。《举贤》进而具体讨论举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有时候所推荐的人声誉很高,却是无用之人。认为用世俗评价为衡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的人才,解决办法在于认真按照名声来考察实质,注重考核人才的工作能力,检验其真实水平与所能担任官职是否符合。从论说艺术上来看,主要使用了鲜明的正反对比与简要的逻辑递推,比如将世俗毁誉与按名督实、多党与少党、忠臣与奸臣做出鲜明对比,强调举贤不能成功是因为没有用贤之实,不能用贤是因为举贤使用了世俗毁誉这个错误的标准。因此要想避免国君因采纳举贤制度后引发更加混乱的官场局面,必须使用“按名督实,选才考能”这个实事求是的标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才能名副其实,实现理想大治。道理、逻辑、文辞都简明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六韬》各篇一以贯之的朴实风格,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与通透智慧。

随笔: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猜你喜欢

奸臣太公贤人
截贤驿
背影
背影
贤人喝贤酒
奸臣是怎样炼成的
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塑造现代小贤人
我的太公
张良得《太公兵法》
《水浒传》中的宋代文官研究
皇帝喜欢奸臣的十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