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孟津朱仓村东汉墓M8、M9发掘简报

2021-08-12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1年3期
关键词:底径洛阳市墓葬

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09年初,连霍高速改扩建工程计划开工建设,线路穿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项目沿线的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发掘,根据邙山墓葬的分布特点,将全线分为朝阳段、玉冢遗址区、大汉冢遗址区、朱仓遗址区、朱仓东段、刘坡段6个区段[1]。朱仓东段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部、二广高速公路以东,共清理墓葬9座,其中7座为北魏墓,2座为东汉墓[2]。现将2座东汉墓的资料(编号09LHZDM8、M9,以下简称M8、M9)报告如下(图一)。

图一 朱仓村东汉墓M8、M9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一)M8

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和耳室组成。暗券,南北向,墓道朝南,方向191°。

墓道长10.9、宽0.9、深0.3、口底深6.26米,坡度约28°。内填花土,包含物有料礓石、砖块等。

墓门已不存,甬道位于墓道北,拱顶已坍塌,壁砖错缝垒砌,地砖残存三排,错缝横铺。长1.1、宽1.1、残高1.32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平面长方形,顶部坍塌,壁砖、地砖保存情况均较差。壁砖错缝垒砌,地砖错缝斜铺。长5.6、宽2.2、残高1.5、距地表深6.56米。砖长33、宽17、厚6厘米。

耳室位于墓室东壁的南端,口部以砖券,内为土洞。进深0.95、宽1.23、高1.46米(图二)。

(二)M9

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室、耳室、后甬道和后室组成。暗券,南北向,墓道朝南,方向188°(图三)。

图三 M9平、剖面图

墓道南部超出发掘区,未完全发掘。发掘部分长8.14、口宽1.2、口深0.34、底深5.4米,坡度约31°。内填花土,包含物有料礓石、砖块等。

墓门已不存,甬道位于墓道北,平面长方形,拱券顶已坍塌,壁砖错缝垒砌,地砖错缝横铺。长2.26~2.42、宽1.31、残高1.24米。

前室为横列式,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顶部已坍塌,壁砖错缝垒砌。墓砖质量极差,壁砖向内挤压,变形比较严重。长5.8~6.18、宽2.4~2.6、残高1.02~1.14米。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较东半部高出0.3米,地砖大多被揭掉,散见白灰底。做法为先在一土台上错缝纵铺小砖,而后以两列小砖包边。东半部地砖铺法与甬道相同,东壁被耳室入口分隔为不对称的南北两段,南段偏东约两砖的宽度。在这两砖的范围内砌筑两列小砖,形成高约0.78米的矮墙,南端紧贴前室南壁,北端与耳室入口南壁相接,可能起加固作用。砖长33、宽17、厚6厘米。

前室东端掏挖一砖券耳室,二者以通道相连,通道长0.5、宽0.86~0.88米。耳室顶部及后壁破坏严重,仅残存部分壁砖和铺地砖。进深3.04、宽1.16、残高0.84米。

前后室由后甬道相连,后甬道长1.1、宽1.06、残高0.9米。后室偏于后甬道西侧,平面略呈刀把形,长3.16、宽1.96、残高0.9米。东北部发现盗洞1个,平面圆形,直径0.66~0.7米。

前、后室散见零星人骨,葬具及葬式等情况不明(图四)。

图四 M9墓室平面图

二、出土器物

两座墓葬均遭受严重盗扰,随葬品多已失去原来位置。M8仅出土器物10余件,均残。M9出土器物亦多残碎,但种类比较丰富,包括陶、铁、铜、玉石器等60余件。

1.陶器 48件。多为泥质灰陶,有少量红陶。

鼎 2件。标本M9:50,敞口卷沿,弧腹,圜底,下附三矮蹄足。施红彩,口沿下三道凸棱。口径26.6、腹径25.5厘米(图五,4)。

图五 出土陶器1

罐 12件,可分为5式。标本M8:14,敞口折沿,方唇,束颈,圆肩。口径14.4、残高16.2厘米(图五,8)。标本M9:10,小口卷沿,束颈,圆肩,垂腹,大平底。腹部饰弦纹和刻划锯齿纹。器表原布满文字,可辨认的有“…下墓…生…央祸注…汝身…丹书…”等字。口径14.4、底径27.5厘米(图五,9;图六)。标本M9:34,直口方唇,圆肩,斜直腹,平底,腹部饰弦纹和刻划锯齿纹。口径18.8、底径18.2、最大腹径42.8、高33厘米(图五,1)。标本M9:40,敞口圆唇,圆肩,弧腹,平底微内凹,肩部饰凹弦纹。口径19.2、底径20.4厘米(图五,2)。标本M9:45,敞口方唇,束颈,圆肩,斜直腹,平底,腹部饰多道凹弦纹。口径5.7、腹径13、底径7.8、高12.6厘米(图五,7)。

图六 罐(M9:10)

壶 1件。标本M8:7,敞口,长颈,圆肩。颈部和肩部均饰有多道凹弦纹。腹径26.7、残高18厘米(图五,10)。

仓 4件。标本M9:7,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盖为覆钵形。仓身敛口,圆肩,瘦长腹,平底,器身饰多道凹弦纹。口径7.2、底径11.2、盖口径10.8、盖底径9.4、通高36.4厘米(图五,11)。

瓮 1件。标本M9:17,敞口卷沿,圆唇,圆肩,斜直腹,平底内凹。口沿下饰凹弦纹,肩部饰刻划锯齿纹三周。口径35.4、底径27.6厘米(图五,5)。

釜 1件。标本M9:25,夹砂红陶,敞口折沿,方唇,圆肩,弧腹,肩部饰四道凹弦纹,腹部饰粗绳纹。残高13.6厘米(图五,3)。

魁 1件。标本M9:42,敞口弧腹,平底,假圈足,口沿下饰一道凸棱,龙首形柄。口径17.2、底径10.8、高7.8、螭首柄长9.2厘米(图七,6)。

器盖 2件。标本M9:47,盖顶为圜形,中心有钮,边缘折平,下部中空,外缘内收呈直口,无穿孔。直径12.3、高6.6厘米(图七,8)。标本M9:59,圜形,上部较平,无钮,边缘下折呈覆钵状,无穿孔。直径13.6、高3.4厘米(图七,9)。

井 1件。标本M9:27,仅存支架及部分井沿。支架左右对称,中间以梁连接,梁上有单脊四面坡式小屋。残宽17.2、残高21.6厘米(图七,4)。

水桶 1件。标本M8:1,直口深腹,圜底,口沿处有双系,周身饰粗绳纹。口径2.8、通高6.2厘米(图七,5)。

碗 4件。标本M9:54,敛口,弧腹,平底,假矮圈足。口沿下和腹部多道轮制印记。口径16、底径6.2、高7厘米(图七,1)。标本M9:55,口微敛,弧腹,平底,假矮圈足。口径18、底径12.8,高6.6厘米(图七,2)。标本M9:56,口微敞,弧腹,平底,假矮圈足。口径12、底径7.2、高4.5厘米(图七,10)。

图七 出土陶器2

耳杯 2件。标本M9:9,平面为椭圆形,圜底,施红彩。长15、宽9、高4、耳长7.5、宽1.2厘米(图七,3)。

盘 2件。标本M9:57,敞口,折沿,斜直腹,平底。内壁下方及器底各饰凸弦纹一道,施红彩。口径25.6、底径11、高4.2厘米(图七,7)。

勺 2件。标本M9:46,勺柄末端呈三角形,施红彩,勺首为椭圆形,圜底。残长17厘米(图七,11)。

圆案 2件。标本M9:16,扁平圆形,四周有窄边。直径39.2、厚1.5厘米(图五,6)。

方案 2件。标本M8:4,平面为长方形,四周高起窄边,表面施红彩。长66.8、宽44.8、厚2.16厘米(图八,2)。

图八 出土陶器3

灶 2件。标本M8:8,长方形灶面两个火眼,火眼上附釜口,灶面饰有肉、龟、瓢、勺、刀、通条、盘、耳杯等。周边饰菱形纹。长26.5、宽19.8、通高11.6厘米(图八,3)。标本M9:53,长方形灶身上刻出烟道和圆形火眼,侧面为灶门。长38.4、宽22.9、通高15.6厘米(图八,5)。

楼 1件。标本M9:8,仿木结构,由楼顶和楼身两部分组成。楼顶为硬山式,两面坡均被剔出简单的筒瓦形状。楼身正面及两侧均出廊,其下部有四个斗拱,两侧各有两个斗拱。楼身正面左侧斗拱下留出一个较大的方形进粮口,楼身下部留出五个较小的圆形进粮口。楼身下部四角各分布一个方形柱足承重。楼身面宽53.6、进深26.4、屋顶长65.4、宽37.4、通高72厘米(图八,1;图九)。

图九 陶楼(M9:8)

猪圈 1件。标本M8:9,方形圈栏,一角起一两面坡顶小室,正对小室方向设斜坡踏道。长23.2、宽20.2、通高13厘米(图八,4;图一〇)。

图一〇 陶猪圈(M8:9)

2.陶俑 动物俑,有鸡、鸭、鹅三类。

鸡 2件。标本M9:18,矮冠,尖嘴,身残。残长12、高19.2厘米(图一一,1)。标本M9:19,直立状,残长18.8、高17.2厘米(图一一,3)。

图一一 陶俑

鸭 1件。标本M9:29,立状,尖嘴,短颈。长14.6、高13.2厘米(图一一,2;图一二)。

图一二 陶鸭(M9:29)

鹅 2件。标本M9:31,立状,扁嘴,长颈,头部向后,身涂白粉。长18、高18.2厘米(图一一,4;图一三)。标本M9:32,立状,扁嘴,长颈,头部向前。长24、高18.2厘米(图一一,5;图一四)。

图一三 陶鹅(M9:31)

图一四 陶鹅(M9:32)

3.铜器

弩机 4件。标本M9:12,长4.34、宽1.45、残高1.9厘米(图一五,6)。

镜 1件。标本M8:2,连弧纹带镜,镜面仅余约1/4。宽平素缘,半球形钮,柿蒂纹钮座,有穿,四柿蒂之间饰内向式铭文,残存文字“长……秩”。边缘厚0.3、中间厚0.15厘米(图一五,3)。

铺首 1件。标本M9:1,兽面形,双目圆睁,双耳向两侧伸出,口下衔环,背部有榫,表面鎏金。宽4.5、高4.9厘米(图一五,4)。

图一五 出土铜、铁器

柿蒂花 4件。均为中心钻一圆孔的四叶形薄铜片。标本M9:45,四片叶瓣的中心各饰一颗水晶珠,宽9.3厘米(图一五,1;图一九)。标本M9:61,宽5.8厘米(图一五,5)。

铜饰 3件。为长条状、叶片状和其它不规则状的薄铜片。标本M9:52,长6.2、宽1.8、厚0.1厘米(图一五,2)。

4.铁器

削 1件。标本M9:24,环首,身扁平。残长11.4厘米(图一五,7)。

镜 1件。标本M9:14,平面圆形,镜面中部残存凸出的钮。

5.玉石器

玉衣片 标本M9:30,共计2000余片,均为滑石质。形状有方形、长方形、梯形、杏形、圆形、半圆形、杏形等,大小各有不同,厚度为0.1~0.6厘米之间不等。绝大多数玉片在边沿处钻有小孔,多处孔内见铜丝或铜锈(图一六、一七)。

图一六 出土玉衣片(M9:30)

图一七 玉衣片

玉握 5件。均是在长方形滑石上用很简练的刀法雕刻出猪的形态,普遍保存较差。标本M8:11,鼻下有穿。长10.9、宽2.2、高2.9厘米(图一八,3;图二〇)。

图一八 出土玉、石器

图一九 铜柿蒂花(M9:45)

图二〇 玉握(M8:11)

青金石龙形器 1件。标本M9:39,整体呈长方形柱体,前端用细腻的刀法勾画出龙头的形态,方唇有须、两侧伸出獠牙,鼻、眼外翻,双角微曲,尖耳,肋生双翅,背部有鳍,器尾部打磨成圆柱状,后部钻有小孔。长3.7、宽0.6、高0.65、孔径0.15、进深1.1厘米。(图一八,4;图二一)。

图二一 青金石龙形器(M9:39)

石饼 1件。标本M9:44,砂岩,圆饼形,无中孔。直径15.6、厚0.8厘米(图一八,1)。

石丸 1件。标本M9:38,圆球状,无孔。直径1.4厘米(图一八,5)。

石片 1件。标本M9:64,砂岩,方形,边缘打磨光滑。常与石砚板同出,可能为碾磨器。长3.3、宽3.3、厚0.4厘米(图一八,2)。

6.建筑材料

瓦当 3件。均为圆形,边轮内双弦纹将当面分成内、外两部分。内圈中心饰一半圆乳钉;外圈饰四朵蘑菇状云纹,云纹尾线各接外圈,自然呈四界格。标本M9:35,边轮较宽,间隔线为三条,乳钉较大。当径13、轮宽1.6、厚2、乳钉径3厘米(图二二;图二五,2)。标本M9:36,边轮较宽,双间隔线,乳钉较大,内圈外侧饰有四个三角形的小尖钉,云纹下各饰一凸起圆点。当径16.2、轮宽1.6、厚2.2、乳钉直径4厘米(图二三;图二五,1)。标本M9:37,边轮较窄,双间隔线,乳钉较小,内圈外侧饰有四个菱形的小尖钉,间隔线两侧各伸出一短线与外圈相交,略呈三角状。当径16、轮宽1.2、厚2厘米(图二四;图二五,3)。

图二二 瓦当(M9:35)

图二三 瓦当(M9:36)

图二四 瓦当(M9:37)

图二五 出土瓦当

板瓦 1件。标本M9:41,残。外饰绳纹,内饰布纹。

筒瓦 1件。标本M8:5,残。外饰绳纹,内饰布纹。

7.铜钱

M8出土铜钱14枚(M8:13),均为五铢,面、背均有外郭,背有内郭。钱径2.5、穿径1厘米。另在扰土中采集2枚北魏太和五铢,圜形方穿,面、背均有外郭,背有内郭。标本M8:采1,钱径2.5、穿径0.9厘米(图二六,1)。

M9出土铜钱42枚(M9:15),均为圜形方穿。五铢38枚,面、背均有外郭,背有内郭。标本M9:15-1,钱径2.6、穿径1厘米(图二六,2)。剪轮五铢3枚,背有内郭。标本M9:15-2,钱径1.9、穿径1厘米(图二六,4)。货泉1枚,面、背内外均有郭,标本M9:15-3,钱径2.2、穿径0.6厘米(图二六,3)。

图二六 出土及采集铜钱拓片

三、结语

1.墓葬位置和年代

东汉帝陵南、北陵区的东部及东北部,均集中分布陪葬墓群[3]。连霍高速改扩建沿线发掘的两处帝陵陵园遗址,位于M8、M9以西约1公里处[4]。2003年5月至2004年1月,朱仓村西北清理了汉墓10座,其中7座有封土,3座出土铜镂玉衣片[5],这些墓葬和此次发掘的M8、M9均处于陪葬墓区的范围内。

M8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券墓,墓室呈狭长长方形,拱顶,在以往公布的汉墓材料中比较少见,相似形制见于孟津营庄M38[6]、朱仓村东M1[7]。近年来在邙山周边以及汉魏洛阳城西一带,也有类似的墓葬发现。到西晋时期,以孟津三十里铺M117为代表的单顺室墓依然存在[8]。出土器物方面,墓葬出土的圆案、方案、盆形鼎等,均具有典型东汉晚期的特征。M9为横列前堂式砖券墓,属《洛阳烧沟汉墓》中的Ⅴ型二式墓,为东汉晚期流行的形制墓葬;盆形鼎、陶魁、小口大平底罐等随葬品,仅见于第六期的墓葬中[9]。

2.墓主人身份

M9地处邙山东汉帝陵陪葬墓区,上部虽未发现封土迹象,但墓葬中仍出土了大量代表身份等级的器物,尤为重要的是2000多片铜缕玉衣片。玉衣,史书称玉柙或玉匣,是汉代高级贵族的特制葬服,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10]。结合文献记载,M9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为大贵人、长公主级别的高等级贵族。M8位于M9西北不远处,形制属于中小型墓,也未出土可以判定其身份等级的出土器物,无法确认其与M9之间的明确联系。

东汉时期,高等级墓葬通常使用明券的构筑方法,洛阳地区早年发掘的铜缕玉衣墓,多为上部构筑封土的明券墓。M9则采用了帝陵陪葬墓中等级最低的暗券构筑方式[11],制作玉衣的材料选用了质地极差的滑石,墓砖的质量也比较差,表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实力,可能已经不允许大规模地修筑明券墓室以及封筑夯土。以此推测,墓葬的年代可能要晚至献帝初平年间前后。

3.墓葬形制

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洛阳地区高等级墓葬在形制方面发生的明显变化,一是地面以上“不封不树”,二是地面以下墓室平面形状发生了由横长方形向近方形的转变,但多室墓的形态、明券的构筑方式都没有变,墓砖的尺寸仍较大。同时,墓道逐渐呈现出更长、更宽,台阶设置更多、更规整的特点[12]。到西晋时期,开始流行单方室墓、双方室墓,个别形制较大的墓葬为单方室,或是前方室、后长方室[13]。但在偃师首阳山西晋陵区,则集中分布了一大批等级较高的长方形单顺室墓[14]。

东汉晚期流行横列前堂式墓,顺室墓的数量相比之下要少很多,多见于中、小型墓葬,分布位置大多在汉魏洛阳城西和城北邙山周边,像阎楼M34墓室那样上部构筑封土的高等级墓葬则极为少见[15]。这些发现表明,到西晋时期,首阳山陵区可能率先废弃了汉魏贵族们采用的多室墓形态,较低等级的单顺室墓迅速流行并主导了该区域高等级墓葬的形态变化。而洛阳地区西晋墓广泛流行的方室系统,更可能是从曹魏墓的方形墓室演变而来。

4.出土器物

作为中亚特产的青金石,在我国境内的汉代墓葬中有少量发现[16]。烧沟汉墓出土的一件琉璃耳珰(M159A:6)经检测确认为青金石材质,并推断其为中亚原料进口到国内后加工而成[17]。此次M9也出土一件精致的青金石器(M9:39),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墓葬中还出土有一件具有镇墓、解除(注)功能的带字陶罐(M9:10),是研究东汉时期巫术、宗教、民间信仰以及社会风俗等的新材料。

发掘整理:李继鹏 郭改委 王云涛 樊志明

李光夫 郑惜文

修复拓片:李光夫

绘 图:赵淑水 贾晓龙 刘 斌 马占山

照 相:高 虎

执 笔:李继鹏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J].文物,2011(9).

[2]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孟津县朱仓东端东汉北魏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J].文物,2007(10).

[4]同[1].

[5]郭培育,王利彬.洛阳朱家仓汉墓群考古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4-7-21.

[6]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汉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4(2).

[7]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5(4).

[8]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三十里铺西晋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3(3).

[9]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0]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市文物局.河南偃师市吴家湾东汉封土墓[J].考古,2010(9).

[12]a.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J].文物, 2011(9).b.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J].考古,2017(7).

[1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市文物旅游局.河南偃师市首阳山西晋帝陵陪葬墓[J].考古,2010(2).

[14]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J].考古,1984(12).b.同[13].

[15]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文物局.河南偃师市阎楼汉魏封土墓[J].考古,2011(2).

[16]a.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徐闻东汉墓—兼谈汉代徐闻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J].考古,1977(4).b.南京博物院.徐州土山东汉墓清理简报[J].文博通讯,1977(15).

[17]董俊卿,等.我国古代两种珍稀宝玉石文物分析[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3).

猜你喜欢

底径洛阳市墓葬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洛阳市举办创客教育指导教师培训
相互吹捧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