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2010年夏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2021-08-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1年3期
关键词:底径双耳墓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0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专业人员,对西安至商洛高速公路穿越老牛坡遗址路段发现的夏商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3座保存较好的夏代墓葬的发掘,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燎原村,西距西安市中心区约20公里。遗址主要分布在灞河北岸唐家河、老牛坡、许家寺、袁家崖4个自然村范围内,地势东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东南分布,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是一处以商文化堆积为主的大型遗址(图一)。本次发掘的墓葬位于老牛坡村西北部台地。

图一 老牛坡遗址地理位置图

二、地层关系

因老牛坡村北台地地势较高,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挖方取土,致使该批墓葬上半部均被破坏,失去了原始堆积层位,因此在现代耕土层之下即出现墓葬坑位。

三、墓葬形制

本次发掘的3座夏代墓葬编号分别为:2010SX LM6、2010SXLM10、2010SXLM21。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2.5、宽1~1.2、残存深度0.5~1米,无二层台及腰坑,单人葬,未见葬具。

1. 2010SXLM6

此墓位于遗址Ⅰ区T0905南部偏东处,东距M21约0.8米。方向335°。墓口距地表0.14米,长1.92~1.94、宽0.5~0.56、残存深度0.5米。墓圹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硬。无葬具痕迹,圹内有人骨一具,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朝西,骨骼保存较好,头骨、锁骨及盆骨部分残损。经鉴定,为约45岁女性(图二、三)。

图二 2010SXLM6

图三 2010SXLM6平、剖面图

随葬品有陶罐6、石璧2件,分别置于死者胸部和下肢骨之间。其中三耳罐1、双耳罐2、灰陶罐3件,石璧一方一圆各1件。

2.2010SXLM10

此墓位于遗址Ⅰ区T0208探方中部偏南处,与M22和M9呈横置斜向排列,北距M22仅0.8米。方向265°。墓口距地表0.3、长1.9、宽0.6~0.62、残存深度0.3米。墓圹内填土为黄色五花土,土质较硬,内含少量草木灰及红烧土颗粒。圹内有人骨一具,仰身直肢,未见葬具痕迹,头向西,面朝右,骨骼保存较完整。据盆骨夹角判断,应为女性;从臼齿磨损程度判断,约50岁(图四、五)。

图四 2010SXLM10

图五 2010SXLM10平、剖面图

随葬品有陶罐3件,石璧3件,分置于墓主腿部和腰部。

3.2010SXLM21

墓葬位于遗址Ⅰ区T0905东南部,与M6并列,之间相距约0.8米。墓葬东侧部分被灰坑H85打破。方向340°。墓口距地表0.34~0.44、长2.3~2.34、宽0.53~0.54米,开口以下深0.45米。墓圹内填土为灰黄色,土质松散,夹杂植物根茎及料姜石等。圹内有人骨一具,仰身直肢,未见葬具痕迹,头向北,面向不详。骨骼保存情况较差,胸部以下保存较好,头部及肩部骨骼腐朽严重。经鉴定,为男性,年龄不详(图六、七)。

图六 2010SXLM21

图七 2010SXLM21平、剖面图

随葬品有陶罐4件,均放置在腿部两侧。

该墓与M6同在一个探方内,相距较近,排列整齐,方向和形制基本相同,且M6墓主为女性,M21墓主为男性,因此,推测两墓主可能是夫妻关系。

四、随葬器物

3座墓葬共出土器物8件,有陶器、石器二类。

1.陶器

13件。器形均为罐类,可分为三耳、双耳、单耳、双鋬、杯形罐,分别对应A、B、C、D、E五型。

A型 2件。三耳罐,形制基本相同。

标本2010SXLM6:1,泥质灰陶,黄褐胎。侈口,圆唇,高领,折腹,下腹斜收微鼓,自口沿至折腹处等置3个宽扁状的拱形耳,平底。折腹处隐约可见一周凹弦纹,一个器耳饰三道竖向凹弦纹。通高8.4、口径8.7、最大腹径9.7、底径6.2厘米(图八,1)。标本2010SXLM21:1,泥质灰黑陶,局部发褐。侈口,圆唇,高颈,折腹,下腹内收,自口沿至腹部等置3个宽扁状拱形耳,平底。口沿外侧饰一周凹弦纹,颈部及腹部均素面。通高9.3、口径8.6、最大腹径10、底径6.2厘米(图八,4)。

B型 2件。双耳罐,依形制不同分二亚型。

Ba型 1件。颈部较矮。标本2010SXLM6:5,泥质红陶。侈口,圆唇,圆鼓腹微折,自口沿至肩部对称分布2个宽扁状的拱形耳,平底。高8.5、口径6.5、腹径6.8、底径4.2厘米(图八,8)。

图八 出土陶罐

Bb型 1件。高颈。标本2010SXLM10:4,泥质灰陶,局部发黑。口微侈,尖圆唇,沿下有一周凸起,圆鼓腹,自沿下至上腹置有2个对称的宽扁状拱形耳,平底。上腹近颈处饰二周凹弦纹,腹部中间稍偏上饰二周凹弦纹,每个器耳两侧近口沿处各贴附一个铆钉,器耳表面有四道竖向凹弦纹。通高17.9、口径10、最大腹径15.2、底径9.4厘米(图八,11)。

C型 4件。单耳罐,依形制不同分二亚型。

Ca型 2件,单耳罐。标本2010SXLM10:5,泥质黑陶,下腹及底为灰色。侈口,圆唇,唇部有一处稍向内凹形成的凹槽。长颈,圆鼓腹,从口沿至上腹置有2个对称的宽扁状拱形耳,平底。颈部饰二周凹弦纹,上腹近颈处饰四周凹弦纹,腹部中间及下腹各饰二周凹弦纹;拱形耳上部贴附二乳钉,器耳表面饰四道竖向凹弦纹。通高12.6、口径7.8、最大腹径10.3、底径8.2厘米(图八,5)。标本2010SXLM10:6,夹砂灰褐陶,局部发黑。口微侈,圆唇,唇部有小流微向外突。长颈,鼓腹,器耳残缺,口沿及上腹部留有器耳接茬痕迹,平底。素面。通高13.5、口径8、最大腹径10、底径7厘米(图八,3)。

Cb型 2件。单耳带鋬花边罐。标本2010SXLM21:4,夹砂灰黑陶,局部褐色。侈口,圆唇,束颈,圆鼓腹,自口部至颈部下方置一宽扁状拱形耳,凹圜底。口部内侧有一周凹槽,外侧饰一周索状附加堆纹,其上贴附一鸡冠耳鋬,与器耳对称分布,器耳饰竖向绳纹,颈部抹光,腹部饰竖向绳纹,底部隐约可见交错绳纹痕迹。通高10.8、口径8.8、最大腹径10.9、底径4.2厘米(图八,7)。

D型 2件。双鋬罐。依形制不同分二亚型。

Da型 1件。高领折腹。标本2010SXLM6:3,泥质黄褐陶,发红。侈口口部残缺,腹带两鋬对称分布,已残,平底。通体素面。通高11、口径7.5、腹径7、底径3.5厘米(图八,2)。

Db型 1件。短颈圆腹。标本2010SXLM21:2,夹砂褐陶,局部发黑。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口沿外侧饰一周附加堆纹,其上贴附2个对称的鸡冠耳鋬,腹部饰竖向绳纹,底部为交错绳纹。通高11、口径8.4、最大腹径10.4、底径4.4厘米(图八,10)。

E型 3件。杯形罐。形制基本相同。标本2010SXLM6:6,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口部外侧较直,长颈微束,折腹,下腹内收,平底。口径7.8、通高10、腹径8、底径5.5厘米(图八,6),标本2010SXLM6:2,口沿较斜。

2.石器

5件。均为石璧。云煌岩质,色灰褐或灰白,质地较粗,易风化碎裂。石璧打制而成,较粗糙,有的器表经磨制,中心位置有一个对钻的圆孔。根据形制的不同,分为A、B、C三型。

A型 1件。圆形石璧。标本2010SXLM6:7,中心厚,周边薄,边缘略有残缺,表面经过磨制。直径10.5、内径1、厚2.5厘米(图九,2;图一〇)。

图九 出土石璧

B型 3件。不规则石璧。标本2010SXLM6:8,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边缘残缺较多。通长11.9、宽10.4、厚2.6厘米(图九,1)。

C型 1件。长条形石璧。标本2010SXLM10:2,形制似斧,制作较粗糙,周边残缺。器壁中间厚两端薄,钻孔较小。通长11.2、最大宽度6、孔径0.5~2厘米(图九,3;图一一)。

五、结语

1.随葬器物组合

这三座墓葬的随葬器物组合各不相同。其中2010SXLM6随葬1件A型三耳罐、1件Ba型双耳罐、1件Da型双鋬罐、3件E型杯形罐和2件石璧(图一二);2010SXLM10随葬1件Bb型双耳罐、1件Ca型单耳罐、1件E型杯形罐和3件石璧(图一三);2010SXLM21随葬1件A型三耳罐、2件Cb型单耳罐、1件Db型双鋬圆腹罐(图一四)。总体来看,器物组合主要以各种罐为主,其次配以石璧。

图一三 2010SXLM10陶器组合

图一四 2010SXLM21陶器组合

2.随葬陶器文化因素分析

13件陶器从文化因素来看,可分为三组。A组:三耳折腹罐、双耳折腹罐、双鋬折腹罐、杯形折腹罐;B组:单耳单鋬圆腹罐、双鋬圆腹罐;C组:双耳圆腹罐、单耳圆腹罐。其中A组陶器的文化因素来自于甘青及陇东地区的齐家文化;B组陶器的文化因素来自于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C组陶器的文化因素与关中本地客省庄二期文化有关。

3.墓葬分期

这三座墓葬因平整土地,均失去原始开口层位,彼此之间也无打破关系,因此,其早晚关系和具体年代只能依据随葬器物的形制来判断。从出土器物来看,M6、M21分别出有形制基本相同的A型三耳罐,M6、M10均出有形制大体相同的E型杯形罐,由此看来,这三座墓葬的年代当在同一时期。A型三耳罐、Ba型双耳罐的形制与齐家文化晚期川口河类型阶段的同类器相似[1];Cb型单耳圆腹罐、Db型双鋬圆腹罐与商洛东龙山遗址夏代早期同类器相似[2]。据研究,齐家文化晚期已进入夏代纪年[3]。因此,这三座墓葬的具体年代应在夏代早期阶段。

2010年在老牛坡遗址发掘的这三座夏代墓葬,是继1986年老牛坡遗址发掘的“老牛坡类型远古文化”遗存和商洛东龙山发掘的“东龙山类型”文化遗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4],为研究陕西夏代时期文化的分布、文化面貌及时代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

发掘领队:岳连建

参加发掘:岳连建 侯宁彬 张天恩 王占奎

王志友 孙秉君 李 恭 丁 岩

张 伟 程蕊萍

资料整理:岳连建 程蕊萍 张龙丹

绘 图:屈琳霞 岳永军

照 相:石 磊 李钦宇

执 笔:岳连建

[1]尹盛平.陕西陇县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J].考古与文物,1987(5).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东龙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J].文博,2000(3).

[4]a.刘士莪.老牛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b.同[2].

猜你喜欢

底径双耳墓葬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轻叩双耳好处多
轻叩双耳好处多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轻叩双耳好处多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
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