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应关注多重视角下的比较

2021-08-11付小明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2期

付小明

[摘要]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从“诗言的揣摩”到“诗情的品读”;从“诗意的把握”到“诗艺的分析”;从“读趣的激发”到“读法的指导”,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比较法,尤其是多重视角下的比较,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可谓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诗歌阅读;比较教学;三重视角

借助比较进行诗歌教学,是很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譬如余映潮老师执教《过故人庄》时,就以《游山西村》与之比较。肖培东老师在执教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时,也以白居易的《江南好》作比较。在诗歌教学中,“比较法”之所以受一线教师青睐,或是因为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往往需要与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与同一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较,与同一题材的作品相比较,只有在这样的多维比较中,方能真正读懂其内涵。然而,要想使比较真正突出诗歌的本质,产生鲜明的教学效果,绝非易事。它对教师设计比较情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用于比较的材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外,还必须注重比较视角的多重性,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精心打磨。以特级教师赵富良在2018年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上执教的《诗词五首·赤壁》为例,呈现其教学设计的三重设比。

一重打磨:以学生视角设比,让遥远的诗歌更加自然、亲切

古诗教学如何入课?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是最简单易操作的,但这样势必是“低趣”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必将淡化。如何让诗歌更加自然、亲切地走近學生,赵老师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师:如果我们班全部是同性的话你会喜欢吗?

生:不喜欢,容易打闹。

生:不喜欢,因为有男女才会有取长补短;男女生有各自的性别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有助于各自完善自己,另外与异性交往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这些同学从不同的方面表述了我们班现在的美好状态,其实我们还可以从美学的方面阐释:男生往往具有阳刚之美,女生往往具有阴柔之美。而当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相容,就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刚柔相济”之美、中和之美,这是美学之大美。其实我们的诗歌之中也不乏这种“刚柔相济”之美的佳作。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王荣生教授认为:“母语状态中的学习,学生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的过程。”譬如,对于“刚柔相济”这个概念,绝大部分学生是熟悉的,但对其认识尚不深刻、通透,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完成由“少”到“多”的蜕变。熟悉的概念该如何被唤醒,才能够更显亲切、自然,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此,以学生学习的视角去设计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学生视角设比,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所学诗歌的内容、主题、写法等进行巧妙的类比,从生活到文本,这样既可以打通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认知通道,也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视角设比让学生与诗走得更近,但要真正走到诗歌的深处,读懂、读透诗歌还必须走进作者的世界。这就离不开作者视角下的设比。

二重打磨:以作者视角设比,让诗人的情思变得可触、可摸

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背景和特定心境下的产物,故而诗中所写之景、之物、之人,或染上作者的情感,或折射作者的思想,甚至会成为作者形象的象征。因而读诗首先要读懂诗人,读懂其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性情志趣,然而这又并非易事。很多教师往往选择“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介绍作为突破这一难点的方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种单一的介绍过于笼统,似乎可用于该作者的每一首诗,没有针对性;二是因为这种单一的介绍是静态的告知,而非动态的生成,学生缺少参与的兴趣和激情。这样笼统平直的讲述,学生很难真正读懂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如果我们善于借助作者视角来设计比较教学,就会将静态的告知转化为动态的生成,效果就会迥异于前。

师:读懂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关于杜牧,你了解多少?

生:杜牧是唐朝的。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

师:读懂诗歌关键要知写作对象。“折戟沉沙铁未销”,他捡到了一根断戟;“自将磨洗认前朝”,他磨啊,洗啊,认得这是前朝三国时代的遗物。三国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国人物。

生:刘备、曹操、赵云、关羽、孙权、黄忠、张辽、吕蒙。

师:大家很博学。三国的这些英雄人物在各自的舞台上建功立业,而现在是唐朝,手中拿的断戟已经过600多年的历史了,这些英雄人物早已远去。断戟犹在,英雄已逝,怎么不令人发出感慨呢?杜牧的感慨之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么,杜牧想到的为什么是周郎,而不是刘郎、赵郎?哪位同学说说?

生:因为周瑜主持了火烧赤壁之战。

师:他是孙刘联军的统帅,将曹操的二十万人马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周郎的真名叫周瑜,那么为什么诗中不明说是周瑜,而要称周郎呢?

生:古代一般称人姓和字,不称姓和名,同时也是为了使诗歌的平仄和谐。另外,称“郎”带有赞美之意。

师:不仅从音韵上进行了分析,而且从情感上进行了品味。称“郎”有赞美之意,“周郎”就是周帅哥,周瑜人称“美周郎”。杜牧和周瑜有很多相似之处,谁来说说二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周瑜英年早逝,杜牧没有建立功业。

师:说得很好,既说到共同点,也说了不同点。其实,这就是说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都留下了遗憾。

生:都很有才华。

师:杜牧26岁进士,周瑜33岁担任孙刘联军主帅,火烧赤壁,打败曹军。而且他们对国家一片忠心。另外,周瑜被称为“美周郎”,《唐才子传》说杜牧“美姿容”。可是他们之间还有着很大的不同,你有没有发现?

生:周瑜已经有所作为了,可是杜牧还没有能报效朝廷。

师:杜牧39岁了,他认为自己还寸功未建;而周瑜33岁就已经帮助孙刘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周瑜凭的是什么呀?

生:周瑜得到了主公的赏识和重用;杜牧空有才华无处施展。

师:好。文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东风”。表面上,这是说自然界的风帮助了周瑜,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遇见孙权,遇见赏识他的伯乐。

对教师而言,读懂杜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苦闷并非难事,但对学生则恰恰相反。赵老师巧妙地创设比较,将诗歌作者杜牧和他笔下的周郎进行多维度的比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杜牧出生显赫世家,故而从小就有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加上才华横溢,是难得的经世报国之才。这与诗中所写对象“周郎”何其相似?但造化弄人,壮志难酬却成了杜牧一生的主旋律,这又与“周郎”截然相反。在不断比较中,学生渐渐读懂一声“周郎”饱含了杜牧对周瑜的艳羡,对自己的失落,以及对朝廷的期待。

以作者视角设比,站在作者的角度,基于写作背景,感作者之所感,哀作者之所哀,乐作者之所乐,可联想,可想象,可回忆,可补充,使作品中丰富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跃起来。这样,就帮助学生触摸到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思。而作者视角下的设比,让学生更大程度上读懂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同时,诗歌内在情感的传递离不开写作技巧的运用,让学生发现、理解、甚至借鉴潜藏在诗歌深處的写作技巧并非易事,因而需要借助第三重打磨,即教学视角下的设比。

三重打磨:以教学视角设比,让潜藏的技巧不再抽象、空洞

读懂本诗最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的独特写法,了解其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是教学《赤壁》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这两种写法如果以告知的形式传递,不仅有隔靴搔痒之嫌,更是寡然无趣味。如何既能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又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呢?这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赤壁》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赵老师化解难题的方法依然是比较,只不过这次比较设计更多的是基于教学视角下的思考,即借助比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抽象的写法以更为形象的方式被学生认知和认可。

师:“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是什么人?她们怎么会被锁到铜雀台了呢?

生:大乔和小乔。

师: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孙权的嫂嫂,是国母;小乔是周瑜的夫人,是大将军、大都督的夫人。只有在什么情况下这两个人才会被曹操锁在铜雀台?

生:国家战败,东吴灭亡。

师:说得很形象。东吴战败的标志其实不是二乔,而是谁被带到许昌,是孙权,对不对?这里为什么不是孙权,而是二乔了呢?

生:没想到。

师:那我们再来换一个问法。赵老师很喜欢写诗,看到这首诗歌后也有很多的感受,写了两句,自认为还不错。现在来看一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你更欣赏谁的作品?

生:我更欣赏原作,原作比较忧伤,第二首较豪放。

师:作者在叹什么呀?怀才不遇。这位同学可能觉得我的改句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合。

生:两首诗都还可以。

师:那杜牧的好在哪里,我的好在哪里?

生:杜诗很形象,老师能想象到战斗的激烈,有画面感。

生:更有刚柔相济之美。

师:其实这首诗不是我写的,是另外一位诗人所写。原作是这样的:“二龙征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大家的点评让我很高兴,同学们知道联系整首诗歌的情感、意境、风格来品析,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刚柔相济之美。其实,上面的诗是李白的作品。从《赤壁》这首诗流传久远来说,杜牧的这首显然更胜一筹。由此,我们想到那些吟诵赤壁之战的名篇佳作。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樯橹灰飞烟灭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乔初嫁了,这充满了刚柔相济之美。但刚与柔不一定非要指男性和女性,刚亦可以是烈日,那么柔是和风。

师:刚可以是高山。

生:柔就是流水。

师:刚是大风。

生:柔是细雨。

师:刚是高飞的骄傲的大鹏。

生:柔则是低飞的谦虚的麻雀。

师:阳刚是骏马秋风冀北,那阴柔就是杏花春雨江南;阳刚是大风起兮云飞扬,阴柔就是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阳刚是周瑜按剑而立,阴柔就是身边吹过的东风;阴柔是美丽的二乔,那阳刚就是高耸的铜雀台。

在比较中,学生自然能够直观、清晰地感知何为“以小见大”和“反说其事”,认识到后者直言其事,场面壮阔,毫无原诗含蓄、委婉之美。那么,赵老师为何只字不提以小见大和反说其事呢?因为与以小见大、反说其事相比,“刚柔相济”学生更熟悉、更亲切。另外,以小见大、反说其事的目的是使诗歌拥有刚柔相济之美。前者是表,后者是本,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抛开教参上程式化的表述,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讲述诗歌的创作技巧,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激发起学生读诗之趣。这就是教学视角下的“比较”之法,即基于教学视角,选择比较要点,取舍比较材料,思考比较方式。

核心素养培育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但教与学之间需要一个“趣”字来滋润,以消除古代诗歌与当代学生存在的时空距离和心灵隔膜。经过这样的三重打磨,激发学生学诗之趣,提高学生读诗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二期课题“基于经典课例实践性解读的教师研修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JK12—L0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