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2021-08-11罗樊
罗樊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探讨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提炼、归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和诵读与理解三个方面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学实际;融合;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把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融入教材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有哪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呢?笔者结合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实践,提出对应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以期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助力。
一、识字与写字
(一)图文并茂的象形识字法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象形字识字的方法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生字,了解生字文化,符合他们刚入学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激发他们认识生字的兴趣。例如《日月水火》一课,意在教会学生借助象形文字识字的方法。教材将古代的甲骨文象形文字“水、火和月”等文字一齐呈现,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初步了解象形的造字方法,感受古人的造字奧秘,体验汉字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象形图画,启发学生发现这些汉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如“日”,可以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太阳是圆的,太阳光向四周发散。接着,出示甲骨文象形文字,告诉学生根据造字的经济型原则,古人将圆中的一点代替发散的太阳光。到了后来,人们将圆的太阳优化成方正的汉字“口”,将中间的一点优化为一横,这就是“日”字的演变历程。根据图片,学生了解到“日”代表太阳。而通过“找朋友”生字组词的方式,将生字组成词串,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生字的意义。同时,为了延伸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出示“日”字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字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进而掌握构字规律。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之一,在图文对照理解字义的过程中,需要教者本人对象形文字的演变历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了解字义、字形,了解构字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主动丰富象形文字的汉字知识,提升素质,积累教学经验,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识字教学。
(二)书写规范的硬笔楷体字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再现了本课生字,并将生字写在了田字格里,还设置了练字的小练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教材呈现的笔顺初步识记书写的顺序,再仿照示范字,描红、仿写生字,掌握书写的笔顺,掌握规范写字的要领。
为了让学生书写出正确、端正、美观的楷体字,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书写规范字的笔顺,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结构之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激励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小小书法家”比赛,学生在全班齐书写的氛围中静心练字,再以《广陵散》古琴曲熏陶感染,让他们自然练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专注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阅读与鉴赏
(一)倡导亲子阅读,开阔文化视野
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每个“语文园地”都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旨在倡导低年级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亲子阅读有效地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便会日渐增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和大人一起读”为范例,家校协同,为亲子阅读提供指导性建议。例如,在睡前可以读成语故事给孩子听,或者在学完拼音后,让他们自己拼读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解常用成语的出处与故事,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为中高年级的写作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小打卡”读书圈,让孩子每天背一首古诗,然后在“小打卡”圈子里打卡背诵。古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记忆力占据优势的阶段,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背诵的视频发送至班级的“小打卡”圈子。由此,在班级中创设争相背诵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多背诵、积累古诗。
(二)借助传统国画,陶冶审美情操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精挑细选地引入了优质国画插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陶冶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金木水火土》《天地人》两篇课文共同使用一幅国画插图,以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为背景,呈现了“天地人你我他”6个汉字和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自然世界,使得学生在反复朗读和体悟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步入一年级,孩子们能够从国画中学会尊重同学、珍惜朋友、与人和睦相处,这不仅符合学生的交友实情,更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友情的珍视,强调与人相处要相互“尊重与和睦”。“天地人你我他”虽然仅有6个汉字,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插图却能感受到古人对宇宙星辰及人生的思考,传承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熟课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在插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最后回到现实中与同桌交流,感受人的价值。如此,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审美修养,让中华优秀传统国画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三、诵读与理解
(一)情境诵读,渲染氛围
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编排了许多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韵文。比如,《对韵歌》整篇课文平仄协调,富有音韵美,读来抑扬顿挫,旋律生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之美,进而背下课文。当然,读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个别学生朗读,也可以是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一唱一和,颇有趣味,还可以是小组赛读,在比赛中激励诵读……又如,“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迎新春、庆新年的习俗。学生在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后,配以情景剧表演或者喜庆的伴奏音乐进行诵读,形象直观地了解源远流长的节庆习俗,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将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牢记于心,实践于行。
(二)利用传统篇目,提高学生背诵与理解能力
为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部编教材大幅度地将古诗文融入其中。相比以往,新教材中古诗文篇数增幅达80%左右,分别安排了古诗背诵、古人名句等经典传诵内容。对此,教师要抓住古诗文和名言佳句中的传统美德,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同时,还要充分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发挥孩子们记忆力的优势,用优秀经典篇目的精神财富“喂养”。当然,在古诗文教学时,教师不必要求他们完全理解文意,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意即可,这样孩子将受益终身。
总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际的融合,一线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期融合策略的日渐成熟,并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