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2021-08-11杜宇玮
杜宇玮
产业链集群作为在一定地域内的全球化产业分工模式,是数字时代垂直整合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是外部冲击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则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江苏经济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推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是稳固在国内大循环中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战略抓手。因此,必须坚持系统化、高端化和全球化思维,围绕产业链的主体培育、技术能力、市场势力、组织形态和空间布局,着力加强产业链集群的打造和提升,从而为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载体和强大动力。
在主体培育上,着力强化集群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共同主体,在产业链集群培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江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位列全国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首位,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及投入规模均位列全国第二,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也位居全国首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支出结构来看,江苏工业企业并未体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并未充分体现出其在创新链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仍然以从事加工制造的产业集群为主,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不够。为此,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创新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集群企业集聚,利用有效需求规模引导和激励集群企业开展创新,使企业特别是本土民营企业,切实成为连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桥梁,成为集群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使集群内的企业主动进行研发创新投入,积极主导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研发和制定技术标准,使之成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在技术能力上,加快对“卡脖子”关键环节的补缺和掌控。保证全产业链的韧性和稳定运行,关键是对“卡脖子”关键环节的梳理、补缺和替代。当前,江苏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技术装备落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配件和重要基础材料等生产能力不足。为此,要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对那些能够支撑一系列潜在商业产品的共性技术能力以及相关机器装备制造业的投资,补强工业基础技术和关键机器装备生产能力。加强产业链招商,在招商引资时不能孤立地引进某一产业,而应以“产业公地”视角来评估预期价值和投资建设,将与该产业相关的劳动者、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合作型的研发项目以及科研机构都考虑在内。依托G60科创走廊和G42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充分调动和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教资源与产业资源,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合作、产业集群交流、园区深度合作、研发团队共享、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应用型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加强江苏城市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之间创新资源的对接和协同。
在市场势力上,加强自主品牌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自主品牌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长期以来,江苏产业集群内企业主要是从事单一的加工、组装和改装活动,研发设计也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缺失,在高端技术、工业软件和产品标准领域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为此,要摒弃以规模数量取胜的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选择性产业政策导向,转向以“高技术”“名品牌”“强标准”取胜的价值链思维,围绕重点产业链优化竞争政策,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有效市场激励集群内企业培育壮大。利用江苏自贸区积极引进外资总部企业、头部企业,鼓励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兼并重组或业务整合,外引内育把江苏打造成大企业集聚高地。坚持产品创新“两手抓”:一手抓垂直产品差异化,通过工艺流程改造、设备更新提升产品质量;一手抓水平产品差异化,专注细分利基市場,设计生产符合特定需求群体的产品。坚持渠道建设“两条腿”走路:一是内销,通过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培植“商业航母”零售商,搭建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基于C2M的平台经济),为集群企业提供畅通的营销渠道;二是外销,鼓励集群企业主动“走出去”,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已有品牌的市场营销渠道。
在组织形态上,加快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主要围绕创新活动集聚生产、科研、科技中介等要素,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快速产生大量新技术、新专利和新产品,从而促进创新活动成果转化与利润实现。目前,江苏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呈现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生产协作关系,而各方主体之间的创新协同关系不够,这也导致产业集群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能力不足。为此,要兼顾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制造业研发总部集聚,建设“总部基地+制造基地”的产业生态集群,实现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代工经济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总部经济的升级,推动以生产协作系统为内涵的传统产业集群向以创新协同系统为内涵的创新集群的转型升级。培育市场竞争环境,加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科技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和研发创新合作平台体系,以功能性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升级。
在空间布局上,协同联动推进产业链集群建设。全球产业竞争不仅仅是一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链式竞争,也表现为本土产业链与外国产业链之间的复杂竞争。在第一轮对外开放中,江苏企业主要是以单体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传统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往往只是集中于产业链中某个特定环节(如加工制造),集群内企业倾向于“单打独斗”“各为其主”,难以形成产业链合力,容易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这种“单体嵌入”式产业集群已不能适应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为此,要打破行政地域空间的限制,从全产业链视角进行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内的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加强省市县三级纵向联动和跨地区横向联动,通过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实现要素资源共享,优化产业配套半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之间加强对接,推动各地产业集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团队培育组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