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优化举措探析
2021-08-11张苏
【摘要】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在我国多数初中英语课程阅读教学时,英语教师与学校并未意识到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出现很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缺乏、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深度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初中英语课程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背景;初中英语课程;初中生教育;策略分析
【作者简介】张苏,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对于社会实用型人才需求在不断提升,新课改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单就英语科目而言,我国各个院校学院纷纷将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作为英语教学的重心,以此培养符合目前国内市场需求的实用型综合人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限制与影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缓慢。为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完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深度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挑选优质的阅读材料
挑选优质的英语阅读教材对于授课教师与受教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作用与意义。就初中英语教师而言,挑选优质的英语阅读材料,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与阅读兴趣,有效帮助英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就初中学生而言,合适的音乐阅读材料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与英语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挑选优质的英语阅读材料不仅有助于英语教师提升效率与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同样具备重要意义。在初中英语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若是初中英语教师没有仔细分析学生目前真实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情况,选择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的英语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则无法使学生收获良好的阅读教学与学习效果,很大程度降低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在以往的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据课程流程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學生英语学习能力,在制定学习目标时经常会出现难度过高或者过于简单这两种极端情况,若是英语学习目标远远超过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将会导致学生受到阅读难度的影响,逐渐失去英语学习欲望与英语学习兴趣;若是教师设立的英语学习目标过于简单,将不利于学生对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掌握。要知道英语知识都是层层递进的,简单的应用知识不能够突破,很难进行后面更高难度、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结合学生真实需求、现有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挑选更为优质、更为科学的英语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针对阅读教学材料展开全面分析,深度研究英语文章的细节与中心思想,分析内容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目前学习进度,能否可以通过优质教学内容的导入为学生带来有效帮助,以此为参照标准挑选出更加优质、更具教育意义的英语课程阅读材料。
例如∶在初中九年级英语教学课程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教学中,其中有三篇拯救世界的文章,属于较为合适的学生展开英语阅读学习的优质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查找功能在互联网中查询相关的阅读资料。首先,教师选择的英语文章内容不宜过多,应符合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其次,英语文章的中心内容应该贴合英语课堂主题,可以使初中学生对资料产生代入感,提升学生英语兴趣与英语学习积极性;最后,全体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法结构与整体形式,完成英语阅读学习,积累英语词汇量。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英文材料后,还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英文朗读训练,这样可以使教师通过学生的英文资料朗读,找出学生英文发音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与此同时,英语专业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英语词汇含义时,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记忆力。由此可见,无论是互联网中还是初中英语教材都存在不少适合初中学生目前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的英文阅读材料,这类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辅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与学习价值。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重视英文材料内容选择,引导初中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将心中所想说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对于材料感性与理解进行更深层的分析,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学生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注重落实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从而提升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开展差异化分层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时期正处于学生思维模式与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受到青春期情绪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学习观念,学习观念深深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采用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也会有所差异,而开展差异化英语分层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班内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分层教学模式具备一定针对性,需要教师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度了解与掌握是基础条件。作为专业的英文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在话下,而提升对于学生的理解,不仅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英文知识储备与英文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若是教师欠缺教学经验,可以通过与学生积极交流弥补。在教师对学生足够了解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群体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英语阅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合适且优质的英语阅读材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堂问题,从而提升英语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开展英语阅读测试,根据英语阅读测试结果,将全体学生为高、中、低不同的阅读水平。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入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制定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简单来说,差异化教学就是通过观察、测试以及沟通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现有英语知识水平,将学生的当下情况与教学课程结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基础教学,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延展教学。
例如,在讲解初中英语课程“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时,首先,为提升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本课核心内容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自主英文阅读练习。其次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为学生布置“ __ tenth is Teachers' Day.”“ Jim's__ birthday is May 1st.”“__ first is New Year's Day(元旦). ”以及“There are__months in a year.”等测试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情况填写,但是一定要讲出具体的意义所在,教师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结合以往的了解,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最后,将全体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展开不同难度的阅读训练。针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尽量选取教材中的对话展开基础练习,而针对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自省创编英文对话的方式,让这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拓展内容,如下列对话:“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on April first.”“Jack is your brother?”“Yes, we are brothers.”“Do you know his birthday?”“Yes, his birthday is the same as mine. We are twins.”。经过教师的创编,将少量后面课程会接触到的英文词汇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对后面所学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为后面更深层次的英文学习提供基础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教育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十分契合,二者之间有诸多可以互通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挑选优质的阅读材料、开展差异化分层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等方式展开英语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以及日后更深层次的英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学军.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仁爱版英语八下Unit 6 Topic 1 Section C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21):128-130.
[2]林静.基于文本解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Unit 8 From hobby to career Reading部分My lifetime hobby:studying stars为例[J].英语教师,2020(25):100-103.
[3]沈明.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批判性思维品质培养——以Unit 6 Reading 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為例[J].英语教师,2020(18):74-78.
[4]付晓红.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索——以Unit 5 Canada The True North阅读课为例[J].英语教师,2020(16):111-114.
[5]王群.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以A Father,a Son and an Answer为例[J].英语教师, 2020(11):130-134.
[6]徐宝林.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读—思—言”能力的培养 ——以北师大版教材模块3 Unit 8 Lesson 4“The Race to the Pole”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3):20-22.
[7]韩久九.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Unit 6阅读部分Journey to the West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20(7):122-124.
[8]肖利蓉,吴智敏.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以Unit 2 Daily life阅读部分A Day At School为例[J].英语教师,2020(8):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