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种植园里大乾坤

2021-08-11王少洁

考试周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劳动教育创设情境

摘 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江阴市一些学校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劳动教育落地的新路径,开发种植课程。创设真实情境,开发小种植园课程,实施微型项目,增强自主管理能力,设定问题任务,驱动劳动课程学习,挖掘课程成果,延展劳动教育宽度,多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种植课程;创设情境;项目学习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进一步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江阴市地处江尾海头,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是一座滨江港口花园城市。江阴历来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劳动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劳动教育落地的新路径,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鼓励各个学校立足本土特色,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创新开发劳动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真实劳动现场,经历多种劳动方式,“劳力又劳心”,在劳动课程学习中收获劳动经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综合素养,并体悟生命成长的意义。

一、 创设真实情境,开发小种植园课程

真实情境即是“教育平台”,在劳动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劳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情境,全方位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引导学生浸润情境,在身心体验中,不断“点击”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的“链接”。

部分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设真实“种植”情境,创新开发了系列小种植园课程。比如,江阴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桥校区开发的“开心种植园”小课程,夏港实验小学开发的“拾穗农场”小课程等。学生在种植园这个真实情境里,可以自己体验播种、浇水、除草、施肥、收获的过程,充分运用劳动与技术课本中学到的种植知识,感受小小种植园里的四季变化,体验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此外,部分学校利用新技术,创设更加新型的种植课程环境与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有一片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的“小菜园”。种植园通过传感技术、视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相融合的方式,构建了数字化种植环境,如风向传感器、风力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照度传感器等,还配备了自动喷淋和滴灌等控制设备。学生还能通过手机上安装App,实现自动浇灌功能,在线查看站点的温湿度等變化情况,实现远程监测,获取各种数据信息,非常方便快捷。

二、 实施微型项目,增强自主管理能力

每个小种植园课程就是一块“责任田”。一些学校以微型项目的形式引领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深度的开展劳动课程,管好“责任田”,增强自主管理与项目开发能力。

(一)学生自主管理种植项目

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利用学校的小种植园,实施项目管理,让学生自己竞选农场负责人和农场管理员、竞拍种管地块、执笔种植方案、选定种植项目、科学论证种植过程等项目管理过程。同样,在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的“数字种植园”里,学生自主学习系列微型项目,如“绿萝盆栽送老师项目”“卖菜初体验项目”“探秘猪笼草项目”“小薄荷研究项目”等,形式多样的项目学习让学生感受颇深。有学生还对笔者说,“卖菜体验特别难忘,我们种菜、采摘、卖菜,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销售技巧!”

学生在微型项目的选择、论证、实施乃至修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仅体验了劳动,还学会了在劳动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善于总结劳动经验、合作分享等项目管理思维,并在劳动中学会自理、自立、自强。

(二)教师自主开发融合项目

种植课程微型项目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一些学校的教师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开发融合项目,比如与中医的融合、与语文的融合、与科技的融合、与烹饪的融合,等等。

江阴市北大街小学的“君永百草园”里种植着30多种中草药,成为学生学习中草药的基地。一片土地被栅栏明显分割成11个地块,每个地块种植着不同种类的中草药,薄荷、青蒿、艾草、牡丹……每种草药边上都插着一个小牌子,上面有草药名以及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该草药的详细信息。笔者了解到,这些中草药都是负责种植课程的郑军老师从各地寻觅来的,带到学校后,就让学生种下,并开发了系列中草药种植与制作研究项目供学生学习,后期的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也由学生来做。每到下课,很多学生都会跑来打理这些草药,积极性特别高。

在让学生体验种植园劳动乐趣的同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英语、音乐学科的教学也渗透其中,在学科融合中创新学习项目,探索新的学习形式。如江阴市大桥中心小学学校组织教师融合小种植园和语文学科,开发了校园“中华诗词大会”项目,学生在自己种植的花下,结合语文知识,吟诵诗歌,成为“最美的劳动者和朗读者”;蚕豆挂果了,教师组织学生在种植园里采摘豆子,开展“豆豆周”专题系列项目学习活动。

三、 设定问题任务,驱动劳动课程学习

基于情境的问题和任务,是种植课程微型项目高效开展的驱动力。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发现问题开始,主动建构知识获取技能和经验,手脑并用,在劳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在劳力的同时更能劳心,培养自主探究、综合分析等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因此,在每次学生在进入小种植园课程学习之前,劳动课程老师会鼓励学生在体验真实劳动情境,和学生一起根据学习的进程探讨本次体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思考的体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比如,在学生体验种苋菜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预设了几个问题,“苋菜喜欢什么样的温度环境?”“苋菜在怎样的土壤环境生长得更好”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去查找资料,然后在小种植园里种植探究。学生经过探究实践后发现了最有利于苋菜生长发育的温湿度和气候条件,如“喜温暖、较耐热、温暖湿润、不择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黏壤土均可栽培”等。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对比、数据记录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生长速率、酸碱度影响等,也促进了课程的深度学习。

四、 挖掘课程成果,延展劳动教育宽度

学生通过种植劳动实践过程中,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喜悦。种植的一些花卉可以观赏,种植的蔬果类可以食用,种植的中草药可以做成草药包等……。对学生来说,如果能将自己种植的成果,在校园中甚至更大的舞台展示出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学生种植的热情会得到极大提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江阴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大舞台。如江阴市近几年来连续举办种植进校园成果展示,举办的活动分为:制作展板、成果展示、项目体验三个部分组成。每个学校都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让别的学校的学生进行现场体验,每个项目的由承办的学校学生现场体验。有的现场制作中草药香包,有的现场制作各种蔬菜的团子,“数字种植园”把科技与种植相融合现场让体验的学生扫二维码,创造更加良好的探究和体验环境。现场的活动还将进行一些评比,颁发证书,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了体验,习得了知识,提升了劳动能力,感受到了快乐。真正做到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种植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就是为学生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明白劳动要符合时代要求,劳动与智力和技术相融合。我们不仅收获种植成果,更重要的是收获育人的成果。

教育如同埋下的种子,引导学生迸发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劳动的传承需要酝酿和发酵,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劳动教育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下去。

作者简介:王少洁,江苏省江阴市,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劳动教育创设情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探讨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