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史视域观照古诗词特点
2021-08-11徐兵
徐兵
【关键词】文学史视域,统编教材,古诗词,选录特点,教学建议
选本,顾名思义,是选者将符合其意图与标准的作品编选而成的合集。在价值学领域,筛选本身就意味着价值的生成与呈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选本”,在古诗词的选编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分析、研究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关于统编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数量,目前有两种说法。—是114首,当下市场上热卖的小学语文占诗词教辅书主要采用的是这种说法;二是112首,这一说法出自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成员杨祎。上述两种说法的分歧点在于对四年级下册的《卜算子·咏梅》和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的认定上。这两篇选文在体裁上属于古体涛词,许多教辅书将之计入古诗词,却忽略了他们的作者毛泽东是现当代文学家,因而这两篇选文并不属于古代文学史的范畴,而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厘清古体诗词和古涛词的区别。因此112首的说法更为严谨,也更符合文学史研究中对作家作品的认定规范。
一、统编教材古诗词选录特点
按所选时代和诗、词分体来统计,112首古诗词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依据表1,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1.选录的古诗词囊括时代范围广
选文的时代从先秦开始直至清代,除秦、隋两朝外,囊括了自先秦以来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显然,教材编写组在古诗词选材时有意让古代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作品均作呈现。秦、隋两朝之所以没有作品入选,应当是考虑到以下两点原因。
存世时间太短。秦朝与隋朝均为二世而亡,这么短的时间不足以产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代文学,所以文学史上有“秦世不文”之讥,隋代文学也习惯性地被并人唐代文学史进行叙述。
没有合适的作品。秦以法家治天下,奉行极为严苛的文化政策,在此背景下,文学难以获得发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隋代诗坛盛行的是兴起于南北朝的宫体诗。宫体诗重形式、轻内容,有娱乐化,甚至艳情化的倾向,这样的诗歌自然不能被选人教材。至于词,当时的作品还不成熟,也不适合选入教材。
2.侧重选盛唐和中唐诗,选录的李白的诗最多
据表1可知,112篇选文中有104首诗、8首词,呈现出诗重词轻的特点。这应该是编写者考虑到学习对象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相比于词,诗尤其是绝句,字数更少,形式更简单,更适合小学生学习。教材中的词最早出现在三年级,且主要集中在小学高段,这些现象可以说明教材在诗、词的选择和编排上遵循的是先诗后词,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诗主要选了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唐诗,毕竟唐代是诗歌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唐诗也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从唐诗中能选出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具代表性,也最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作品。教材中唐代不同时期的诗歌选录隋况,以及选诗在3首以上的诗人隋况分别见表2和表3。
据表1、表2可知,选人教材的104首诗中,唐诗62首,占比为60%。唐诗中盛唐诗31首,占选人唐诗总数的50%,占选诗总数的30%;中唐诗20首,占选人唐诗总数的32%,占选诗总数的19%;盛唐与中唐共51首,占选人唐诗总数的82%,占选诗总数的49%。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教材选诗重唐尤其侧重盛唐和中唐的特点。
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时期,初唐的时间最长,但因处于唐诗繁荣的准备期而成就相对最低,唐诗的两个高峰分别是盛唐和中唐后期。以此对比表2,我们可以看到统编教材所选唐诗的时期、数量与唐代诗歌发展史的特点高度契合,或者说教材是以选诗的方式勾画出了唐代诗歌史的发展曲线,这种宏观把控上的科学性令人印象深刻。
具体到诗人,依据表3,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选诗数量超过3首的唐代诗人都出自盛唐和中唐,恰好与表2形成呼应。其中,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一人入选9首,占选入唐诗总数的15%,占全部古诗词选文的8%。
表3反映出的情况符合大众对唐诗的基本印象。若将这个表再细化,还可以发现教材在唐诗的选录上,从初唐至晚唐几乎每一位在唐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及诗派代表人物均有选录,这种微观上的精准同样令人过目难忘。
综合表2、表3,统编教材对古诗作品的选择宏观上科学,微观上精准。与此相对应的是,选录的词主要集中在宋朝,宋词的数量占选词总数的63%,作此选择的道理与匕述选唐诗的逻辑相通。
3.体裁上侧重选近体诗中的绝句,尤其是七绝
教材古诗词仅选8首词,样本数太少,在此不多作分析。选诗的体裁统计见下表。
据表4可知,在104首诗中,古体诗9首,占选诗总数的9%;近体95首,占选诗总数的91%;近体诗中绝句共90首,占选诗总数的87%;绝句中七绝67首,占选诗总数的64%。统编教材在选诗体裁上呈现出的总体特点是:以诸体兼备为基础,了解古体,重在近体,近体诗中以绝句为重,绝句中七绝数量最多,律诗较少,且未出现六律和排律作品。
七言绝句数量最多,当与七绝本身的文体特点有关。首先,七绝短小精悍,形式灵活多变,不受平仄音韵的束缚,诗^在创作时不用为押韵而凑字,方便即事而作,句意完整,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其次,七绝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在古代,尤其是唐朝时为使作品更好地入乐,诗人们在创作七绝时往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出现生僻字和华丽的辞藻,促使七绝形成了清丽自然、朗朗上口的语言风格。七绝丰富多元的题材,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所以在教材中被选人的最多。
这一特点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表3中李白的诗人选了9首,而在诗歌史上与其地位相当的杜甫只入选5首。李白的诗歌创作在体裁上偏好于歌行和绝句,杜甫则偏好于律诗,因而李白的绝句更符合教材选诗的体裁要求。
4.题材上覆盖了诗词史上的主要题材,注重多样性
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的题材分类详见下表。
据表5可知,统编教材古诗词选文重写景、山水田园、咏物、赠别、边塞、叙事、节序,其中尤以写景、山水田园、咏物的数量最多,总体呈现出在覆盖诗词史上主要题材的基础上,注重多样性的特点。
二、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实施建议
1.教师应具备文学史观念,在教学中将诗词作品视为—个整体
古诗词所属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个整体,教师不必给小学生讲授文学史,但自身应具有文学史观念。这将帮助教师在备课时以宏观视野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及艺术呈现,以联系的眼光看待古诗词作品,而不是仅仅将之视为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一首首散篇。文学史观念落实到教学中,就是不能学习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要善用横向、纵向对比。例如,在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一年级下册的《静夜思》,兩相对比,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诗歌“一时感悟,明快说出”的创作特点。再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应将此前学过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放在一起对读,就会对李白的七绝作品“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更容易把握。把小学阶段李白的九首作品放在一起作为整体来回顾,其绝句“语言清新明快,情韵自然天成”的美学特征会更加清晰。此外,若推而广之,在盛唐诗的背景下将李白的五绝与王维的五绝作对比,则王维和王昌龄的诗都会更好讲一些,学生对古诗之美的总体感受也会更深。
2.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在中国古典文学诞生之初,诗歌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乐歌总集,包括六年级下册所节选的《小雅-采薇》在内,《诗经》三百篇都是可以配乐而歌的;及至汉魏乐府,如一年级上册所选的《江南》,二年级上册所选的《敕勒歌》等是配合当时盛行的清商乐演唱的;唐诗则是配合燕乐演唱,唐代“凡赠别必歌《渭城曲》(六年级下册所选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流传至今的“旗亭画壁”等典故都是唐诗合乐而歌的例证;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伴曲而唱的,词牌即是曲调。纵观文学史,音乐是古诗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音乐自然也应成为感受古诗词之美的有效路径之一。具体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尝试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在诵读教学法之外,借助网络资源,鼓励、引导学生唱诗词,一是如前文所述,统编教材112首古诗词中具有极强音乐性的绝句占90首,易于歌唱;二是相对于诵读,唱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炼字锻句中蕴含的节奏与韵律之美;三是唱诗词能给予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目前互联网上相关的音、视频资源已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上要有足够的耐心,择善而从。
3.重视与绘画元素相结合
古诗词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有共同的抒情性,共同重视对意境的营造,崇尚“风骨”“气韵”,有共同的美学追求等。具体到文学史,早在宋朝时期,诗与画就已紧密相联,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脍炙人口,同时代文人将诗歌称为“有声画”“无形画”,把画称为“无声诗”“有形诗”更是明显的例证。因此,绘画也应成为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首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就有题画诗,如一年级下册的《画鸡》,三年级下册的《惠崇春江晚景》,绘画本身就是对诗歌最好的解释与说明。其次,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占据大比重的咏物、山水田园、写景,乃至节序等题材均有画面感强的特点,善用画面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最后,类似于五年级下册《鸟鸣涧》这类的作品最具美学价值之处在于其意境的营造,只用语言对抽象的意境进行清楚、准确的描述很难,但借助画面却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以具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意境之美。善用绘画,具体到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重视教材为作品所配的插图,应将其视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好看的背景。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搜集与作品相关的绘画资料,讲授合适的作品时,与其给学生讲一首诗,不如向学生介绍一幅画。须要说明的是,在搜集画面资料时应尽可能选择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创作的作品,即国画风格的作品,这将更有利于诗画对举,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