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靶向·价值

2021-08-11陈丹娜池朱兴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原则

陈丹娜 池朱兴

【关键词】识字教学,俗解汉字,原则

不从造字理据上解释汉字,而是对其进行“望形生义”、荒诞不经的随意解释,是为俗解汉字。这种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弓长张,立早章”,致力于追求科学性的汉字形义学,也难免“望形生义”,即使以追寻造字本义为宗旨的《说文解字》也不乏其例,如“元,始也,从一,兀声”。这是许慎根据小篆字形“望形生义”的结果。在甲骨文中,“元”像人的头形,本义是首。俗解汉字在小学识字学习中尤其多见,但对此,研究者褒贬不一。教学实践证明,俗解汉字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汉字形、义特别是形的识记,提高识字效率,是非常实用的识字教学方法之一,但不小心也会被滥用。在小学识字教学中俗解汉字,必须适切学生的语境,精准设置靶向,守住正向价值,做到有界、有度、有节,扬长避短,为识字教学增效。

一、适切学生的语境

语境是说话人所处的语言环境,指语言交际过程中,为了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所依赖的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和交际者的身份、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等。俗解汉字是一种社会语言交际现象,它受时代背景的制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特殊的目的和成效。在抗战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去看望难童,给小朋友们解释“春”字:三人为众,下面一个“日”字,表明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显然,在国难当头,全民抗战的社会语境中,陶行知俗解“春”字不是教难童识字,而是进行鼓舞士气的抗战宣传。有教师在教“春”字时生搬硬套陶行知的说解,结果一年级的学生不知所云。学生不了解抗战背景,俗解反而变成了深解,效果适得其反。同样是教“春”字,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听到一名学生分享了记忆“春”字的方法:“春”字由“三”“八”“日”三个字组成,三八日就是三八节那天,三月八日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也是春天里的一天,我是用这样的方法记住“春”字的。三八节的节日特点和所处季节都在低段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和生活经验之中,是学生学习生字的熟悉语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为同年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俗解,就能实现个别学生个性化的解释,变成学生提高识字效率的共性方法。上述两个俗解汉字的例子各有特定的语境,其目的和功效决然不同:陶行知俗解汉字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社会宣传;课堂语境下的汉字教学之解,形、义俗解也是手段,目的是有效识字,这是社会俗解和教学俗解的根本区别。同样是课堂教学语境下的俗解汉字,其有效性不仅受时代背景的制约,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对生活语境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程度。如“染”字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容易把“九”错写成“丸”字,笔者在十几年前这样教“染”字:上部是“三九”,就是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的“三九胃泰”的“三九”,因为三九胃泰是一种中药,所以下面是个“木”字,胃不舒服可能是感染了病菌,“胃不舒服,喝三九胃泰”,所以不能把“九”写成“丸”。当时三九胃泰的广告在电视上非常普遍,那时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电视还是家庭娱乐的主要媒介,三九胃泰的广告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语言材料,如此俗解之后,几乎没有学生再写错字。而笔者前段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教四年级的学生,过一段时间进行检测,错误率竞高达32%。调查发现,班上几乎没有学生看过三九胃泰的广告,对相关语料的陌生导致俗解效果大打折扣。以上例子说明,教师俗解汉字要辨析不同的语境,既不能把不同背景的社会俗解机械地移植到课堂上,也不能把曾经成功的经验当作永不过时的灵丹妙药简单复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探索与时俱进的方法、策略,达到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目的。

二、精准设置靶向

靶向原指有些导弹自带目标识别功能,能够追踪目标轰炸。精准设置靶向即将学生识记汉字音、形、义方面的某个难点作为主攻方向或教学重点,巧妙运用俗解汉字的方法对其加以突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要认识的字的数量分别是1600个、2500个、3000个,如此繁重的识字任务都要在有限的课堂中落实。除在低学段外,中、高学段的识字教学都不是教学的重点,一节课安排给识字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课堂识字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精准设置靶向就是强化俗解汉字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靶向意识,课堂教学便会出现以下几种偏差。第一,无的放矢。对于音、形、义都没有难度的生字,教师往往凭个人喜好随意发挥。如“怕”字,音和义都是学生熟知的,字形也不容易写错,然而教师在教学时还是煞费苦心地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最后把它俗解成“因为心里害怕,所以头脑一片空白”。虽然教师的解法还算形象,但无的放矢的讲解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识字时间。第二,舍易就难。表现在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搬硬套社会上流行的趣解汉字的例子。如“赢”字,对学生而言,音和义都容易理解,难点是字形。一位教师这样生搬硬套流行俗解:“赢”字的五个部件分别代表成功的五种意识,亡是面臨死亡,代表危机意识;口是说话的意思,代表沟通意识;月指年、月、日,代表时间意识;贝是资产,代表资源意识;凡代表平常心,一个人有这五种意识,才会成功,才会赢。以上五种意识,对成人来说是一种励志教育,其内涵远远超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即使学生勉强理解了内涵,对字形识记这一难点的突破也毫无帮助,这样化易为难的俗解远不如机械、反复地背诵“亡口月贝凡”有效。第三,形、义分离。汉字是表意的文字,虽然俗解汉字一般是针对形与义失去联系或学生难以理解其造字意图的字,但是俗解汉字的初衷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识记,提高识字效率。因此,俗解也要从逻辑上建立一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虽不是造字原意的联系,但是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强化识记效果。有学生把“春”字解成“三个人一起晒太阳”,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个说法看似形象,实际上割裂了“春”字的形和义。“三个人一起晒太阳”,可以是春天,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季节,这种形与义没有联系的俗解,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种能长久记忆的机制,效果有限。霍懋征对“聪明”的俗解之所以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是因为其将形和义之间构成了有机的、巧妙的逻辑联系。

俗解汉字,通常应树立三个靶向。首先是复杂的字。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学生识字的第一难点是记不住字形复杂的字,识字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突破难写字的字形识记。如三年级中“赢”字的字形教学,大部分教师是用“亡口月贝凡”的说解让学生进行反复、机械地部件记诵,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还是会把“月贝凡”的书写顺序搞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年轻人,他很有做生意的天赋,但是缺本钱。有一次,他看好一个难得的商机,于是向朋友借了100块钱,承诺“下个月一定加倍还钱”。结果,这个年轻人兑现了诺言,最后成为一个大商人。

这个故事形象地把“月贝凡”三个部件用谐音的方式有顺序地放在一句话里,之后少有学生再弄错“月贝凡”的书写顺序了。其次是字形易错的字。有的字学生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容易写错,如“唇”字,笔者在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在没作任何讲解就听写的情况下,两个班都有近半数学生把“唇”字写成上辰下口的上下结构。之后,笔者在一个班对字形进行了讲解:唇,从口辰声,本义为嘴唇;另一个班用俗解:上下唇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唇,如果“口”露出来,唇就不完整了,所以见“口”不见“唇”,“口”要藏在“辰”里。一个月后再听写,讲解字形的班级正确率只有68%,俗解的班级正确率达到95%。最后是字形易混的字。字形易混的字是指相似度很高的两个字,学生经常会混淆这类字的形、义联系,如“拨”和“拔”。一位教师以一年级的课文《拔萝卜》的内容为语料:老公公拔萝卜拔不起来,老婆婆帮忙也拔不起来,后来喊来了小姑娘、小狗、小猫……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拔起了萝卜。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拔”作这样的俗解:朋友多一点,萝卜就拔起来了。非常形象地把“拔”的右部件用“朋友多一点”来俗解,记住“拔”的字形和字义的同时,也就区分了“拨”和“拔”这两个形近字。

三、坚守正向价值

“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界定。作为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识字教学,理应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涂抹亮丽的底色。俗解汉字作為一种教学方法,在演绎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价值偏差或失守,再形象的方法都变得有害无益。比如,把“照”的字形俗解成一个日本兵,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留下四滴血。这种俗解看起来很形象,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是学生在记住字形的同时,却留下了恐怖血腥的阴影,这个例子因价值偏离而成为俗解汉字的反面例子。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今”和“令”两个字,对这两个字进行这样的俗解:今天努力一点,明天就可以对别人发号施令。方法似乎很巧妙,其内在的意蕴却是在宣扬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用毒害学生心灵的代价来换取一字之识,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这不是俗解,而是歪解、曲解,我们理应旗帜鲜明地批判和反对。

俗解汉字在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要巧妙地建构育人的内在意蕴,突显和坚守价值底线。

第一,着眼学生良好习惯和品行的养成。霍懋征用拆字法俗解“聪明”二字:“左边是耳朵,右上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的‘口就是嘴巴,右下角的‘心代表头脑,这四件宝合起来,正好是个‘聪字,后面之所以加个‘明字,是因为这四件宝要天天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俗解汉字的经典,是因为霍老师在俗解形、义联系的同时,巧妙地渗透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识字和育人不着痕迹地融合起来,彰显了汉字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第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石,课堂教学是宣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进行熏染,识字教学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使命。比如,一位教师把“恕”字分解成“如”和“心”两个字,告诉学生宽恕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心一样去体谅别人,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人与人之间就会增进理解,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如此,非常自然地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和谐”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

第三,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汉字是中国的脊梁!”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汉字教学的应有之义。

俗解汉字虽不能像字理教学一样对汉字寻根溯源,但可以根据字形合理挖掘、渗透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裕”的本义是“衣物饶也”。有教师作这样的俗解:“裕”字由衣和谷组成,我国古代富裕人家就是衣多粮多,就是我们常说的丰衣足食,富裕生活是靠男耕女织辛勤劳动创造的。造字本义虽然没有粮多的本义,但是这样俗解并不会使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同时还在不经意间渗透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男耕女织、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教育,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