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雀鼠谷古道的演变看夏门古村落的兴衰

2021-08-11王新文

文史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碑文古村落古道

王新文

夏门村(主景为百尺楼)

自古以来,道路因民居而兴,民居因道路而昌。人烟稠密之处自然交通发达,道路通达必成人民聚居之所。雀鼠谷古道乃山西省灵石县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该古道南从霍县王庄入灵石,经古阴地关(今南关)至后河底村,然后攀古贾胡堡(今桃钮村一带),再由鲁班缠下今照碑滩过通济桥上秦王岭往西北方向而去,与夏门古村落擦肩而过。本文就雀鼠谷古道的演变和夏门古村落的兴衰之间的关系试作一探究。

一、夏门古村落附近有一条雀鼠谷古道

雀鼠谷古道目前有史实可证可上溯至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当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率大军南下,在雀鼠谷古道一线遭遇隋将宋老生阻击,两军就在雀鼠谷古道上隔汾河对峙,夏门村西南的秦王岭和老生寨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霍山志》记载此事云:“隋氏之末,民罹涂炭,圣唐启运,高祖执义旗,救寰宇,神灵幽赞,引翼王师,爰定大业于关中。”

二、雀鼠谷古道的兴盛期在唐代,夏门古村落附近的雁归亭是古道上名士往返、商旅云集之处

从两通古碑说起。《灵石县志》(清·嘉庆本)载梁中靖文《再访古碑记》云:“由夏门西南行六七里,日照碑滩,两碑相照,故名……碑在河北者唐咸通十三年(872年)萧珙通济桥记,记有高壁镇雁归亭诸胜,书法苍老,距水高数寻;在河南者唐大中三年(849年)节度使王宰记,自叙其升迁之故与往来之由,楷书遒劲,入河深数尺。又其上有小碑,字剥落不可辨。盖古驿通衢,游人多题咏焉。”

梁中靖是清代夏门人,曾任京畿道御史,重教育,喜文史。这篇文章是其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作。文中提到的王宰碑和萧珙碑是目前本县有记载之最古老碑文。

河东节度使王宰的碑文中记述的是他于唐会昌四年(844年)十月和大中三年(849年)二月五日两次经过此地,“驻旆关亭,吟睇移景,又睹中令河东公及相国令狐公,左揆狄公,相国崔公来罢之题列,遂辄记其转历及往复所自云。”

萧珙在所撰通济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驿骑星驰,华轩云凑,往返骈阗者皆中朝名士,悉息驾于雁归亭,未尝不题藻句纪年代也。”

以上两篇古碑文和梁中靖的文章中都提到了当年这条古驿道的繁荣景象,尤其是萧珙的碑文中还描述了雁归亭的胜景,此亭不仅可供往来行旅之人歇息,还可以为名士骚客提供题咏的空间,建筑华丽,规模宏大。

《灵石县志》所载梁中靖“再访古碑记”

三、雀鼠谷古道夏门段不仅有非常繁华的雁归亭,还有重要关防汾水关

上面提到的两篇古碑文中都提到了“亭”,在王宰碑文中是“驻旆关亭”,在萧珙碑文中是“悉息驾于雁归亭”。姑且不论两碑所记之“亭”是否为同一座亭,但可以肯定在唐大中三年时,这里就有一座亭了,而且还有一座关,往来行人在此歇脚,文人雅士题诗作文。

这座亭在萧珙碑文中明确记作雁归亭,而关应当就是古汾水关。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灵石有汾水关。汾水关在唐代颇知名。《全唐诗》载有诗人张祜的一首《过汾水关》,诗日:“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赢。山根百尺路前去,一夜耳中汾水声。”現代考证普遍认为,古汾水关就在今夏门村南至三湾口一带,和照碑滩处在同一地理位置。也就是说萧珙碑文中所言雁归亭应当就在古汾水关上。

四、雀鼠谷古道上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通济桥。就在夏门古村落西南五里的照碑滩

萧珙在《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中明确记述了当年在这里建桥的原因和盛况,“……瞑遗运者众,混流箭激不可渡之,虽有叶舟,过者怀疑,或覆冲豁,人或驻滞。游子凡经渡者,咸有咨愤之词。伏会兵马使清河张公领是镇……创建长桥……是桥长一百尺,阔一丈五尺,下去水四十尺……署其名日:‘通济。”此桥从咸通九年(868年)五月兴工到咸通十三年(872年)四月竣工,历时整整四年,工程可谓浩大。

雀鼠谷古道旁梁家坟地碑楼

五、雀鼠谷古道到清代已非驿道通衢,但夏门古村落的居民仍十分重视

雀鼠谷古道废弃于何时现在尚无法考证,但从《灵石县志》(清·嘉庆本)载清人梁枢的一首五言诗和新近在秦王岭发现的两通清代石碑中可以窥得古道演变之一斑。

梁枢(1693-1776),夏门人。其所作《鲁班缠道中》云:“险城鲁班道,西风送客旌。霜高汾水落,日出晓山明。节度残碑字,维摩古刹名。秋来无限意,残叶乱流声。”

两篇碑文中其一是作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新修茶房碑记”,其中叙述修建茶房的动因是:“乾隆甲辰十月,西乡张兄讳际时者过我,言及秦王岭险峻崎岖,虽非驿路,而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夏季炎热,冬苦寒烈。不惟肩挑徒行者到此困乏休息,即肩舆乘马者亦必暂憩而后行。而茶水不继,行人顿渴,而莫一如何。至夏秋之交,大雨骤集,而河水涨发,每苦无楱止之地……”另一篇碑文作于距此100年后的光绪十年(1884年),记叙秦王岭修路之事,文日:“尝闻下肩舆,跻石蹬,访古迹,览遗文,窃叹天是路也。补修未远,而华确如斯,真太行之险。虽良马而迁延,何怯峻坂之危,致前人之畏缩哉!于时人有同心,互相筹款,请县天之首善,爰指日以兴工……”

从以上碑文和诗文中可以看出,在萧珙所记通济桥建成900余年之后,也即距今200多年前,雀鼠谷古道已不再是一条官方驿路,仅作民间通道而已。

综上所述,夏门之兴应当自隋唐始,而且曾繁盛一时,堪称烟柳繁华地,商旅竞趋处。以后随着古道的逐渐衰微,夏门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太三(太原——三门峡)三级公路开通才发生改变。

猜你喜欢

碑文古村落古道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杉林古道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茶马古道
快乐辞典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百字碑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