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领巾迎着太阳

2021-08-11刘大寿

文史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老师毕业老爸

狄村小学初六班毕业留念

日记记载:2012年6月8日,星期五,晴。时年68岁的我去看望年高79岁、我的初小四年级的班主任李培贞老师。当李老师郑重地把“狄村小学初六班毕业留念”照片交到我手上,嘱我妥为保存时,我又激动又惊喜,同时如负重任。要知道,这是我人生拍的第一张毕业照。这张照片摄于1956年7月14日,李老师已珍藏了56年。多么珍贵啊!李老师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师恩伟大,园丁情深,在我心中如同红烛一般无私,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成长之路。

毕竟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李老师和我辨认了照片上第二排坐着的校长王子重(左起第8)和各位老师,但有些同学的姓名却难找回记忆。于是,我加洗了几张照片,约当年的同班同学梁秉义、王殿义到狄村唐槐公园(今狄仁杰文化公园东部部分)共同仔细辨认。“这是我(第4排左起第1人)。”我说。“我在这里!”梁秉义激动地指着第1排坐在地上的右起第2人。王殿义呢,欣喜若狂:“找到我了。”他在第1排左起第1的位置。“大寿,你的右边是石春花,你的前边第3排左边第一人是男同学张士琴。”“这是王庆兰(第1排右起第4人),这是弓乃毅(第3排右起第1人)……”37名同学中,三双昏花老眼,一下午共辨认出了29名。辨认的过程就是幸福的回忆过程。当年,我们都看过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中国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我们和影片中的那些少先队员是同龄人,都是祖国的花朵。影片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终生难忘:“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诗言志,歌永言。”这歌声唱出了我们金色的少年,唱出了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敬爱毛主席的心声。

照片拍摄地点在原狄村小学(1958年秋季开学后,狄村小学迁东太堡新校,今称仁杰小学。)所在地高阳寨奶奶庙两进院的第一进院主殿前。那时,这主殿是学校的教导处。狄村北距太原市五一广场5公里,是唐朝名相狄仁杰故里。高阳寨在狄村正街东约0.5公里,平地突起于十几米如刀劈斧削般的高台之上。民谚形容其高:“高阳寨,高阳寨,刮起风来没人在。”唯其高,这里有冷兵器时代留下的烽火台遗迹;唯其高,据清康熙《阳曲县志》记载,太原东南五大堡寨“高阳寨,在狄村,东南十里”,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东南路堡寨八处”之一有“高阳寨在狄村”;唯其高,解放战争时,阎锡山在这里建有梅花碉和炮兵阵地,地道密布;唯其高,在这里西望,汾河尽收眼底,似玉带蜿蜒……奶奶庙坐北朝南,供奉的是道教中主司生育的女神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旧时,逢农历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生日,庙里都有庆贺活动。自1928年起,这里成为学校。

我是1955年秋季开学由老家平遥县侯郭村小学转学来到狄村小学初六班的,从乡下来到省城太原,10岁的我眼界大开,处处感到新鲜。忘不了进校门后对着照壁上挂着的大整衣镜看红领巾戴得是否周正,看衣冠是否整洁;忘不了两三个同学一起从校园西南角那口深不见底的水井里用辘轳汲起水来清扫教室、校园;忘不了那时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的父辈——清晨,在我们上学之前,包括我老爸在内的附近几个工厂的工农干部们已坐在这里的教室里上业余文化学校的课,补习文化,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狄村小学是一所高小,是一个地区教育中心,狄村正街、新寇庄、新岗村、张家巷、柳罐沟、殷家沟、东太堡、西太堡、黄家峰、双塔南巷等地的少年儿童求学都得到这里。初小毕业考试是小店区全区统考,考试成绩同时作为升高小的依据。那时的王家峰就只有初小,收王家峰、郭家峰、阎家峰等村的适龄儿童入学。学生经统考毕业后,愿意上高小的,就都分配进狄村小学。

那时的狄村是近郊农村,周边建有市建工局木材加工厂、狄村砖厂、太原砖厂、太原机器厂等。因而,狄村小学的学生是“工农联盟”,农家子弟居多,如梁秉义、王殿义、阎挺(第3排左4)、常富(第4排右4)。但也有不少是工厂子弟,如张丽(前排席地而坐居中者)的爸爸是木材加工厂的干部,王庆兰的爸爸是太原机器厂的厂医。如同在我老家小学一样,学生年龄也是悬殊。我们高小毕业时,年龄小的十一二岁,但大的就到了十七八岁。

正如《歌唱祖国》里唱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随着国家的成长而成长,校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班主任李培贞,1949年9月考入太原女师,1952年19岁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狄村小学。我们四年级时的算术语文都由李老师带。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师范毕业生。教我们唱歌的老师曹新民(第2排左起第6人)则是1953年从太原一师毕业……他们的上岗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老家小学学解算术四则应用题时,老师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脑子转不过来,不得要领。李老师讲解是启发式,是“推理运算”,把一道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逐步推进,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还不时提问,与学生互动。教我们写作文《我的理想》,引导我们为实现美好理想奋斗。当年的操场在校门外西南圪塄下。做课间操时,李老师、曹老师等抬出脚踏风琴置于圪塄上的平台,曹老师脚踏风琴,李老师手拿响铃,段再兴老师(第2排左起第5人)吹着竹笛,记不得还有哪位老师手持沙錘,合奏出悦耳动听的广播体操乐曲。学校里建有合唱队,常常是下午放学后活动。不仅教中国歌曲,还教朝鲜民歌《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春天来了哩哩哩,多么美丽哩哩哩。祖国的天空飞着小鸟,唱吧,唱吧,飞吧,飞吧……”还教苏联歌曲:

“集体农庄有个挤奶的老妈妈,她的名字就叫瓦尔瓦拉。她有五个亲生女儿五朵花……最可爱的小女儿年纪只有十七八……”

学校东不足百米远有解放太原时被我军炸毁的阎军梅花碉,当我们参加少先队队日活动时,就把星星火炬的旗帜插在梅花碉中心母堡,然后唱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宣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长大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老爸老妈关注着我们的成长。给我和弟妹们订阅《中国少年报》和杂志《儿童时代》,引导我们面向更广阔的世界。周末,老爸他们厂放映电影,我和弟弟成了一對小影迷。看了《平原游击队》,我和街上同龄小朋友玩耍,你扮日本鬼子松井,我演游击队长李向阳。《扑不灭的火焰》刚看完,就很快学会了唱《游击队歌》。隔个半月二十天,我和弟弟会拿着老爸厂里发的洗澡票,先是由厂里的通信员李国政叔叔领着到市里五一路上的新华池澡塘洗澡。后来记着路了,兄弟俩就相跟着自己去。从就近的二营盘站到五一广场,公共汽车票为每票4分钱,来回8分钱。老爸每次给我俩每人一角,剩下2分钱让买根冰棍吃。可我和弟弟舍不得,每次都是步行,每次都不会买冰棍吃,把钱攒下到新华书店买小人书看。

初小毕业证书

我人生第一张学历证明——初小毕业证的签发时间为“一九五六年七月十二日”,早于拍全班毕业留念合影两天。毕业证书底宽31厘米,高42厘米,正面彩色。蓝色花框。上面居中是两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红旗中间是毛主席的金色头像。花框内上方横排四个黑色大字:“毕业证书”,其下方横排顶格分四行为:“学生刘大寿系山西省平遥县人现年十一岁在本校四年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于毕业此证。”其下方一行,前盖“太原市小店区狄村小学”红色公章,后为“校长王子重”签字印章。“校长”字黑色,“王子重”字蓝色。再下方就是签发日期:“一九五六年七月十二日”,签发时间上加盖“太原市小店区人民委员会”红色公章。蓝色花框外,毕业证书底部骑缝部分是:“狄字第肆号”,同时加盖“太原市小店区人民委员会”红色公章。毕业证背面是“毕业成绩表”。1952年4月,由中央教育部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公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第二十三条是:小学儿童毕业成绩的考查,应逐步采用五级制记分法(以得三分为及格);各地方在未采用前暂用百分计分法。我们学校用的是五分制计分法。我的“各科学业成绩”是:语文4分,算术4分,体育5分,唱歌4分,图画4分,操行5分。

全家福

仅仅读完了小学四年级,这在今天不值得一提。但在当年,一个人有了初小毕业文化程度,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要颁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要两处加盖县级“人民委员会”,即县级人民政府的公章。还要隆重拍摄“毕业留念”照,这可以比作是一场盛典。学校教导处门前,上方挂起“毕业典礼”的横幅,居中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画像,画像两侧各有一面五星红旗簇拥。参加拍照活动的不仅是刚刚毕业的同学,更有从学校校长到老师“倾巢而出”。我们班这张毕业留念上,有同学37人,老师14人,其中,校长王子重亲自参加,连管学校事务的卜瑞云(第2排右起第五)老师也不能缺席。他们有着园丁精心培育出桃李一般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有80%以上的人口不识字,是睁眼瞎。毛泽东主席曾说:“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用极大的努力扫除文盲。正是在我毕业的这一年的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各地从1956年开始,在五年或者七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各地纷纷开办工农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我的父辈们利用我们的教室早早起来上文化课就是落实这个《决定》的得力举措。也许是为了纪念我初小毕业,那年夏天,老爸请照相馆师傅上门拍了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上,老爸、老妈、弟弟、大妹、二妹、尤其是我,个个笑逐颜开。

我们家在狄村正街居住到1957年夏,后迁移狄村所辖柳罐沟市建一公司家属宿舍,直至1984年搬出。我们家在狄村居住长达29年,我早把狄村当作了第二故乡。

雨露滋润禾苗壮,狄村滋养了我。我忘不了当年红领巾迎着太阳成长的生气勃勃的美好幸福的少年岁月。

猜你喜欢

李老师毕业老爸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老爸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毕业歌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