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

2021-08-11熊凯

美与时代·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朱光潜

摘  要: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可以划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其前期的美学思想一般称为“心理美学”。美学大讨论之后,朱光潜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将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结合形成其后期美学思想,其后期的美学思想也被称之为“哲学美学”。朱光潜之所以能完成美学思想的转型,主要原因在于其前期美学的主要观点“美在心物间的关系”,已经包含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此观点也是他能够对自己早期思想进行扬弃,并完成转型的基础。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朱光潜;心理美学;哲学美学

朱光潜先生是推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一代宗师,目前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研究,往往以20世纪的美学大讨论为分界,将其划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朱光潜前期美学理论也被称为“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是其前期美学理论的代表之作。在美学大讨论之后,朱光潜先生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早期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进行批判,并运用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来分析美学问题,形成其后期以《谈美书简》为代表的“哲学美学”理论。

一、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朱光潜的学术转型

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之所以被称之为“心理美学”,是因为其理论是以心理学为出发点进行论述的。在《文艺心理学》中,他对自己早期美学的学术理论进行了清晰的描述:

它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1]3

书中“美在心物间的关系”观点的提出,标志着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成型。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美学研究之路:

回顾自己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解放前我对当时西方流行的美学论著 (从最古的到最新的)涉猎过一些……来源当然是资产阶级的,立场基本是唯心主义的……解放后特别是美学批判和讨论以后,我才开始认真地钻研马列主义,并且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探讨一些关键性的美学问题。[1]作者说明18-19

对于朱光潜先生在学术上的转型,部分学者认为,是其迫于政治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有学者认为,是其前期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含有内在的矛盾,导致其难以自圆其说,从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美学。

笔者以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但实不可割裂前后兩个阶段的美学思想。他之所以可以对前期的心理美学进行扬弃,并转型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美学,说明其前期的美学思想中必然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本文主要基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之与朱光潜先生前期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以及补充,以此来试析朱光潜先生前期美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

二、一念之美:心理的距离

“心理的距离”这个概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简单来说,“心理的距离”指在我们的审美过程中,意识短暂地脱离了实用的目的与需要,着重于对事物形象的观赏。在审美活动中,意识所体现的目的性是以非功利性的方式存在的,具有“无所为而为”的特质。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论述:

一般人站在实用世界里面,专心去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忘记这个世界是可以当作一幅图画供人欣赏的。在美感经验中,我们所对付的也还是这个世界,不过自己跳脱实用的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1]20

并且指出了审美的这种非功利性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来说,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能维持“距离”。科学家的态度纯是客观的……艺术家一方面要超脱,一方面和事物仍然存有“切身的”关系……这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distance)。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1]25

由这段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的距离”不仅体现在审美活动的主体(欣赏者)之上,还体现在艺术创作的主体(创作者)之上,即艺术家自身通过艺术创作,人为地创造出“距离”。于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有了“心理的距离”的主动与被动的双重特性。

的确,无论是美的创造还是美的欣赏,终究是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而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首先便体现在意识活动所具有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之上[2]26。

“心理的距离”不仅揭示了意识活动中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并且更进一步地指出了在审美活动中这种目的性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认识的主体可以有选择性去确定反应和不反应以及怎样去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2]26。

由于人并非是只有审美态度和美的需求的抽象人,而是需求复杂的具体人,具有多方面需求和目的,大体可以分为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提及的实用的、审美的与科学的态度,与之对应的是求善、求美与求真的目的和需要。所以,这三者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和转化的。

三、美的中介:创造的想象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所强调的是“美在心间物的关系”,而心与物关系的产生则是依靠的“想象”来实现的。在《文艺心理学》中,“想象”这个概念大致分为两种:再现的想象与创造的想象。

想象(imagination)就是在心眼中见到一种意象(image)……“再现的想象”只是在记忆中复演旧经验,决不能产生艺术。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既是“想象”,就不能无中生有,因为它不能离开意象,而意象是由经验得来的。既是“创造的”,就不能只是复演旧经验,必须含有新成分。[1]192

文中“经验”指的就是生活的实践,“意象是由经验得来的”包含了认识活动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观点。如果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那么“再现的想象”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创造的想象”指的则是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想象”一词,所指的其实是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朱光潜还将“创造的想象”在理智层面分为“分想作用”与“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意象和与它相关的意象分裂开,把它单独提出。意象都是镶嵌在整个经验里面而不是独立的。如果没有分想作用,以往的经验便需全部复现于记忆……文艺上的意象大多数都起于联想作用。所谓联想作用就是指由甲意象而联想到乙意象。[1]193-194

笔者以为,“分想作用”是将以往的经验中某个关键的意象单独提出,使其能够拥有符号的作用来代替整个经验的一部分。而“联想作用”则是将这个归纳出的“形象”加以演绎,这两种效用也是朱光潜后期提出“形象思维”的理论来源。在他的后期作品《谈美书简》中,这样写道:

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色、声、嗅、味、触之类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映象。这是原始的感性认识,有种种名称,例如感觉,映象,观念或表象。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做形象思维。[3]178

正是因为“形象”是作为语言符号工具代替了整个感性的认知活动的一部分,所以便构成了实践“主体—中介—客体”的基本结构和形式,这也是朱光潜认为“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的原因。

四、美在何处:美在心物之间的“表现”

美从何处寻?或者说,美在物还是在心,这是以往美学家时常讨论的问题,而朱光潜早期的核心观点就是“美在心物间的关系”:

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既不在内容,也不在形式,而在它们的关系——表现——上面。[1]153

朱光潜认为美并不在客观事物上,亦不在人脑的意识之中,而是在“表现”上,这个“表现”指的是心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其后期理论“主客观统一说”的基础。在朱先生早期的美学观点中这个“表现”则是建立在“创造的想象”之上。

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创造的想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指的便是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又是意识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特点。美的产生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才是这个“表现”的正确途径。

笔者以为,虽然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中并没有提出“实践”的观点,但基于对“创造的想象”与“美在表现”这两个观点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寻得朱光潜后期能够成功转向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内在因素。

五、美为何物:美是一种价值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谈到了美的本源、美的中介,以及美的欣赏与创造中“无所为而为”的特点。那么,美究竟是何物呢?

美是一种价值,这个观点贯穿了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始终。

研究任何问题,都须先明白它的难点所在,忽略难点或是回避难点,总难得到中肯的答案。美的问题难点就在它一方面是主观的价值,一方面也有几分是客观的事实。历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大半只顾到某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面,所以寻来寻去,终于寻不出美的真面目。[1]146

“美是一种价值”的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本相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价值指的是在实踐基础上所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2]87。那么美作为一种价值,更加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了。

美作为价值而存在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性。美的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并且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可以说,美的形成依赖于人的存在,美的形成更依赖于人的创造。所以,美并不是一种天然就存在的关系,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关系。

因为美的欣赏与创造者皆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多种客观需要的人,所以美作为价值的一种,同样具有客观性、多维性与社会历史性。在一定条件下“美”并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会产生出不一样的美。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美的价值评价也会产生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结构大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符号为中介的价值评价性认知”。接下来,笔者将用这个结构与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中的其他概念进行结合与补充(如图1)。

六、美的特征:情感与形象性

根据图1,我们可以了解到美作为一种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是美的源泉,但是实践并不是美的本质。当代马克思主义认为,善与美同属于价值,“真”虽然指的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人类发现和认识规律,终究要在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真、善、美三者的源泉皆为实践。

真、善、美之所以能够从实践中分化,更是因为他们各自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现在便可以从图1中来掌握美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还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与调控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2]29。而美的特征应该从以上四点来加以把握。

(一)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目的性上。上文中已经提到,从意识目的性的角度来说,区别于功利、实用的“善”和理性、客观的“真”。在将“美”作为目的时,人的态度是“无所为而为”的。在求“美”的活动中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情感和形象之上,这也与重视功能,物质属性的“善”和重视逻辑,客观规律的“真”加以区分。所以,情感和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征。

(二)美的特征在意识调控生理和心理行为方面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朱光潜从美的创造与欣赏角度指出的生理学常识:节奏感、移情作用与内摹仿,并且这些心理与生理学观点始终贯穿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始终。

(三)在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方面,美的特征表现在对于情感的表达与形象性。而这个形象也是作为实践的中介来传达我们的情感。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是被创造出来的,而非天生自在的。

(四)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十分重要。对于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批评历史派与美学派的错误时也曾经指出:“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只了解而能欣赏,也只是做到史学的工夫。”[1]79这里的“了解”指的是理性認识,没有理性认识的指导,我们便不能做到对“美”的价值的正确判断。

七、结语

首先,从对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分析中,笔者认为朱光潜在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阵营并非全部是迫于政治压力。在笔者看来,从其早期美学观点“美在心物间的关系”中,可以发现部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为朱光潜后期能够成功转向马克思主义阵营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次,美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无论是创造与欣赏,始终都离不开人。而人,更是多样且复杂的。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则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多维性与社会历史性[2]86。在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中,由于其着重从心理学观点出发的原因,主要是围绕着主体性、客观性与多维性加以阐述。社会历史性特点的缺失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一大缺陷。在20世纪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对于美作为价值存在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做出了全面的阐述。由此可见,朱光潜和李泽厚的观点并非对立,而应当相互补充与借鉴。

最后,笔者以为,朱光潜美学思想中所强调的“文艺创作与欣赏中心理的事实”恰恰是当今哲学美学所最缺乏的事实依据,也是寻找出“美之所以为美”的重要前提。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代美学的进步,也应当基于诸多现实生活的事实,而并非建立在诸多抽象的概念之上。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朱光潜.谈美书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56-57.

作者简介:熊凯,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编辑:姜闪闪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朱光潜
挚友可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简约交友
丰子恺简约交友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