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民间文物收藏的引导
2021-08-11张晶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民间文物收藏管理还存在一些比较混乱的问题,需要各方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以保障文物保护事业良性发展。现阶段,收藏者、管理部门及政策方面都存在各种不利于文物收藏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运用有效方法并且结合多种手段,将社会人力、财力和物力引入保护文物事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民间收藏规模,壮大民间收藏队伍,促进民间文物收藏理念和收藏方式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民间文物;收藏;文物保护;引导
文物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情况反映出来,它是一种文化遗产,其价值无法估量。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有收藏文物的爱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物收藏热潮。为了正确引导和规范文物收藏行为,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基于政策对各方的责任、问题及引导工作展开研究,有利于能够为解决当前文化保护与收藏中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民间文物收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收藏者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文物保护政策的了解,对哪些文物属于收藏范围认识不清,导致有些收藏者做出违法行为,如误购属于国家所有的出土文物,无意中给盗掘地下文物的犯罪者提供了销赃渠道等。
其次,部分收藏者对文物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得不够透彻,对文物管理部门存在盲目警惕心理,在开展合法收藏活动时,也会有意避开文物部门,无法及时得到文物部门的帮助,致使在文物收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多走了很多弯路,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也不利于收藏行業的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盲目追求稀缺藏品是很多收藏者在收购藏品时会出现的问题,因为专业知识支撑不足,辨别能力差,使制假售假的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1]。
(二)文物管理部门的问题
第一,没有积极寻求民间收藏者的支持。部分文物管理部门不能充分认识到民间文物收藏对文物保护的积极意义,寄希望于公民的无偿捐赠,这样容易引发收藏者的抵触情绪,与之形成对立关系,进而在开展文物管理工作时不能得到公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第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很多文物管理人员不理解、不支持民间文物收藏行为。例如针对文物收藏的鉴定服务,相关文物保护法规定,公民有权利要求文物管理部门对其收藏文物提供鉴定技术和理论支持,具体服务包括保管、鉴定、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帮助。然而,部分文物管理部门,受到自身保守思想观念和认识的制约,并没有积极开展相关文物鉴定工作,导致一些有价值的民间收藏品因不能及时得到权威的技术鉴定而流失或遭到损毁。
第三,文物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国家所赋予私人的收藏文物的权利和义务,很多收藏爱好者并没有全面了解。大部分收藏者不了解文物收藏的政策,对于可以收藏和不可以收藏的法律范畴认识不足[2]。
第四,没有为收藏者提供知识普及和教育服务。一些文物部门管理者认为公民在掌握文物知识后,会将国家有限的文物资源抢走,对文物保护事业造成不利影响。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更为严重的一面—由于大众缺少文物保护知识,多年来很多珍贵文物在价值不明确的情况下遭到破坏和损毁,并且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
(三)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体现在民营博物馆的扶持措施上。收藏民间文物是一种善举,由社会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共同支持,是国家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当前,很多收藏者不断加强收藏意识,提升鉴赏情趣,产生了建立私人博物馆的想法。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配套政策,民营博物馆的资金扶持和可利用资源依然短缺[3]。
民间文物的收藏程度是体现国家、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兴盛发达的重要指标。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针对民间收藏,出台一系列具有引导性、鼓励性的政策,为民间文物收藏注入新活力,使文物保护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民间文物收藏的引导
国家文物保护的重要补充内容是民间文物收藏,文物收藏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传承国粹,还能够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尽管历史上各种天灾人祸不断,但还是有很多宝贵文物流传至今。文物收藏展示了众多文人学者的风范,许多大收藏家如夏衍、柳霞光等在文物收藏上倾尽了一生积蓄,晚年无偿向国家捐赠全部藏品。他们无私的风范体现出国家和民族共同拥有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在加强引导工作中,文物部门应当倾听民间意见,了解收藏者的想法。当前,一部分收藏者认为那些被收藏的文物,只是暂时属于自己,最后仍然属于国家和民族。这是对藏宝于民的高境界领悟,同时也说明想要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社会树立统一的保护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生命力。
坚持文物保护方针,结合具体情况,对文物收藏引导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收藏者的措施
收藏者需要积极学习文物收藏相关知识,明确文物收藏范围,不收藏国家出土文物。改变对文物管理部门的看法,与文物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做好民间文物的收藏工作[4]。
(二)对文物管理部门的措施
第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民间文物收藏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大意义。要相信民间有足够能力将收藏的文物保护好,需要摒弃“民间收藏文物会造成文物流失,想要利用行政措施和手段进行改变,收回民间收藏文物,归国家所有”的旧思想,树立正确的文物收藏观念,对民间收藏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
第二,思路开阔的同时明确方针,将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措施制定出来。对于文物管理部门而言,将现存的文物保护好,将文物存在年限最大限度延长是其最重要的管理职责。确保民间收藏者的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将管理措施的核心价值予以凸显,才能让文物收藏者对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法规有全面的支持、了解和掌握[5]。
第三,促进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意识的增强。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民间文物收藏的特征,这就要求文物管理部门对管理手段进行不断优化。文物部门将各种鉴定、咨询等服务提供给民间收藏者,有利于将文物控制在管理视线以内,同时积极对相关知识和教育进行普及,能够使收藏者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让收藏者对所藏文物更加了解和爱护。
第四,规范文物流通市场,将公平、公正、合法的进出货方法提供给收藏者。加强监管各种方式的文物市场和经营,管理拍卖文物艺术品的活动是工作重点,有利于促进文物流通市场蓬勃、有序发展。
三、积极发挥民办博物馆的引导作用
借助民办博物馆,可以发挥民间文物收藏引导作用,因此,有必要大力扶持创办民办博物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重视程度
民办博物馆源于民间,是在民间成长起来并且为大众服务的博物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公民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间博物馆应运而生,它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鲜明特色及文化普及的功能,在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各地方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民间博物馆的创建,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且依法管理,将发展民间博物馆的目标、政策、措施制定出来,科学合理地发展民办博物馆。
(二)加大扶持,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1.规范民办博物馆的准入制度
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促进民办博物馆管理与扶持政策的出台,对公立博物馆基本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明确民办博物馆的地位,努力做到与公立博物馆等同。各部门在制定民办博物馆登记管理办法和准入标准时,要力求完善相关程序和制度。
2.解决馆舍与经费问题
综合利用各种形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健全政府对民办博物馆的资助机制,鼓励各地积极利用闲置土地、房产助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在景区及文化产业园内构建民办博物馆时,更要保障民办博物馆馆舍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3.加强指导与扶持
在新形势下,各地部门需要对民办博物馆的创建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保留并发扬民办博物馆的特色,综合利用各种措施,为民办博物馆提供政策便利。
(三)提高民办博物馆质量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对于文物管理相关部门而言,应当在质量监管体系中增加民辦博物馆这一对象,综合运用评估定级、年检等方式对民办博物馆进行审查,使其能够遵守法律,合理规范地经营。博物馆内部治理结构要合理,管理人员要对博物馆章程及发展规划进行改进和优化,科学合理地运营和管理,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在法律上,应将民办博物馆法人财产权落实到位,存续期间的民办博物馆,任何人都无权非法占有和干涉。
2.规范藏品管理
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保障藏品安全。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下,博物馆应当建立健全博物馆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藏品总账、分类账及各藏品的档案工作,并向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日益兴盛的民间文物收藏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文物投资、文物拍卖及民办博物馆也逐渐兴起。收藏和保护民间文物与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息息相关,想要加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对收藏流通市场的管理,大力支持民间收藏规范化,促进政府与民间收藏家的合作,共同承担保护文物的职责,进一步规范民间文物市场。
作者简介
张晶,1983年7月生,女,文博系列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博。
参考文献
[1]张倩.舞蹈文物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表达[J].收藏与投资,2020,11(11):84-86.
[2]黄锦前.保尊、保卣及周初的形势与对策[J].中原文化研究,2021(2):59-67.
[3]刘尊志.从考古资料谈秦汉家庭的分类[J].中原文化研究,2021(2):68-75.
[4]陈欣.预防性保护理念下纺织品文物内包装的探析[J].中国包装,2021,41(3):24-28.
[5]马自萍,周洁,马金林,等.基于Java与HTML5的宁夏数字博物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