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拒绝拖拉
2021-08-11陈俊芳
陈俊芳
每个班或多或少会有几个慢性子的学生,这种慢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未来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齐抓共管,帮助孩子解决磨蹭拖拉问题。
家庭篇——绝不包办,管放结合
“报——报告——”早自习已经开始十几分钟了,小曼又一次耷拉着脑袋,站在教室门口,小声地打着报告。“又起晚了,是吗?”我把她领到讲台前。可是,不管我怎么询问,小曼始终低着头,不开口。我只好让她先回座位,然后离开教室联系她的家长。
从家长口中,我了解到,妈妈每天早上叫小曼起床时,她总要在床上反复挣扎很久才能起来。妈妈为了让小曼不迟到,总是一边埋怨,一边给她收拾好书包,尽管如此,有时候还是来不及。一旦迟到,妈妈就会生气地责备小曼,埋怨小曼做事能力差。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一书中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小曼母女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可想而知,小曼妈妈肯定在孩子其他方面也是大包大揽,长期如此,小曼形成了思维定势:反正有人会帮忙的,我每天就多睡一会儿,如果迟到了,也是妈妈没有做好。
“不想管她起床,可是小曼做事情总是拖拉,而且还总做不好,没办法,我只好帮她都准备好,这样孩子就可以快一些。”小曼妈妈无可奈何地说。我告诉她,孩子过度依赖爸爸妈妈,就不会明白自己磨蹭有什么错误,出了问题,也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家长总嫌孩子做事太慢,急着去帮忙,结果只会越帮越慢,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她做事的能力差,自然就慢。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习惯,这种坏习惯还会蔓延到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补救极为困难。
我和小曼妈妈商量,不能在孩子拖拉的时候训斥她,让她感到紧张,这样会让孩子自信心不足,做事犹犹豫豫,畏畏缩缩,甚至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我和小曼妈妈共同制订了“两步走”计划:第一,家长改变教养方式,退出包办角色,培养孩子的信心,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和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历困难,感受独立自主的快乐;第二,父母做好榜样,教育孩子学会自律,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刚开始,小曼很抵触,做起事来常常无所适从,还是经常迟到。于是,我在全班通报批评所有迟到的同学,让她体验迟到的尴尬。课后,我多次找她谈心,对她进行独立自主和珍惜时间的教育。不仅如此,我还和小曼一起画了“起床流程图”,让她在闹铃中轻松地起床。后来,我又和小曼一起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订了“周末生活流程图”,并请家长共同鼓励与监督,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终于,一个多月后,教室门口再也没有听到过那怯生生的报告了。
学校篇——定时定事,任务分解
“今天的数学家庭作业,小明又没有上交。”“不止这样,昨天考试的时间那么充足,他竟然还空了两个大题。”“这孩子,在我的课堂上课状态也不好,上课总是走神。”“其实,小明的成绩也不是很差,如果学习态度端正一些,成绩应该可以更好。” ……几个科任老师在办公室又开始了对小明的“控诉”。
开学快两周了,我一直在观察小明:他经常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甚至伸长脖子看窗外;经常一边写作业,一边摆弄橡皮擦……这些画面,让我抓住了小明的“病因”。
高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内外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但是,小明显然还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性,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干扰,知识点掌握得不好,所以,他做事情的进度就会比同龄孩子慢。
我把小明请到办公室,列举了最近他学习中拖沓的現象,并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看到他由懵懵懂懂到神色微变,我又化“狂风骤雨”为“和风细雨”,牵着他的小手,叮嘱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小明一直在点头,认错态度很好。随后,我又对他讲了时间的重要性,引导他珍惜时间。
为了提升小明的注意力,提高他的作业速度,我对他进行了“定时定事”训练:每天中午,我参照各学科的进度及作业难易度,要求他20分钟完成一份作业。小明接过作业就开始写,没有东看西看,也没有玩橡皮擦、吃铅笔、咬手指等小动作,但是作业写得还是很慢。有时候是因为看错字,要用涂改液改掉,重新写;有时候是因为画图不干净或者线条不直,只好擦掉重新画。我在旁边看着干着急,于是,我让他不要慌,先仔细看清楚作业要求,尽量少出错,并且开玩笑说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完美主义者”,以消除小明的紧张情绪。慢慢地,小明在我的陪同下,20分钟的任务能按时完成了。接着,我让他在教室学习也定一个时间,规定自己在相应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一方法还拓展到校外生活中:比如,5分钟内洗完脸、刷完牙;10分钟吃完饭;5分钟打扫完房间;15分钟按时到家等。通过这些训练,逐渐让他感受战胜拖拉的成就感。
有时候学习任务多,小明拖拉的毛病又会反复。于是,我教给他“任务分解法”:将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然后按紧急和难易程度制订一个计划,根据计划一件一件地完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面对慢性子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变惩罚为表扬,变“赶快”为“我希望”,变催促为承担,使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地完善自己,为将来的人生之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田二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