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自尊、生活满意度相关调查分析
2021-08-11李忠莲舒正菊周全湘易艾晶莫才云
李忠莲 舒正菊 王 敏 周全湘 易艾晶 莫才云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同时还要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生活满意度是一种通过比较自身当前生活质量与理想生活状态并通过个人的认知调节,是对当前生活状态好的整体评价[1]。自尊是对自我的接纳水平和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程度[2]。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生活满意度与其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3-4]。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多数来自民族地区农村,且未来肩负着基层百姓健康的“守门人”的责任,其心理健康水平将关系到未来服务对象的健康。目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的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较多,但对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民族医高专学生的自尊、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提升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贵州某民族医高专大一、大二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对813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13份,问卷有效率100%。基本情况:男生243人,女生570人;农村学生725人,城镇学生88人;独生子女67人,非独生子女746人;大一年级512人,大二301人;平均年龄(20.36±1.22)岁。
1.2 研究方法
2021年5月,用“问卷星”微信公众号发布统一的电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1.2.1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户籍、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等。
1.2.2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5],共10个条目,以1~4分的4点计分法,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水平越高。本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1。为更好区分自尊程度,将自尊得分划分为高(≥30分)、中(20~29分)、低(<20分)3个水平。
1.2.3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采用 Diener 等[6]编制的SWLS量表,此量表包括5个项目,以1~7分的7点计分法,总分范围为5~35分,总分越高,满意度越高。该量表信度为0.84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及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以(x_±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自尊、生活满意度得分总体状况
此次调查的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自尊总均分为(27.02±4.57),其中,高自尊209人(25.7%),自尊得分为(32.43±2.95);中等自尊558人(68.6%),得分为(25.78±2.64);低自尊46人(5.7%),得分为(17.48±1.43),三者具有显著差异(F=781.605,P<0.001)。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为(17.35±5.31),其中,低生活满意度(得分<20分)557人(68.5%),高生活满意度(得分≥20分)仅有256人(31.5%)。
2.2 不同组别医高专学生自尊、生活满意度得分结果比较
将不同性别、年级、户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不同专业、每月生活费、未来就业担心程度的得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医高专学生自尊得分,在性别、户籍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每月生活费、未来就业担心程度方面均不存在差异(P>0.05)。而生活满意度得分,在户籍、是否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未来就业担心程度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在性别、年级、专业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组别医高专学生自尊、生活满意度得分结果比较()
表1 不同组别医高专学生自尊、生活满意度得分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自尊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自尊总均分为(27.02±4.57),高于余跃生等[7]研究的医学专科生水平,但低于罗利、陈千癸等[8]研究的大学生。说明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高专学生的自尊水平,但发展还需要持续巩固和努力。研究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学生,此次研究中,89.2%的学生均来自农村,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迫于生计,大部分农村学生的父母不得不长期外出务工,学生自幼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因祖辈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沟通存在代沟,对孩子的学习、心理辅导能力弱,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因缺少了父母关爱、陪伴和教导,容易产生内向、孤独、自卑、敏感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自尊水平较低。
研究结果也显示,民族医高专女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存在,长辈仍有“女孩读书是给别人家读的”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女孩从内心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的受重视程度不如男孩,久而久之形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缺乏自信,对自我的存在感、认同感、价值感低,从而导致其自尊水平较低。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百姓教育认知的宣传,改变民族农村家庭“男尊女卑”的陈旧思想,真正接受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学校开展心理课程,多渠道开展情感、生命及自我认识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多关注此类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激励通过参加知识类竞赛或参加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提升对自我的肯定和接纳,增强自我认同感。
3.2 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为(17.35±5.31),低于史卢少博等[9]研究的医学本科生。原因可能是与本科医学生相比,医高专学生在校时间仅为3年,学习时间短、课程紧、学时少,同样课程学习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且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高,由于语言、习俗、环境等差异,接收新知识速度相对慢,导致他们必须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甚至常常熬夜来完成学习任务。又因每个学生必须修第二课堂学分,为了获得学分,学生不得不参加课堂以外的各种社团活动,很多学生身兼数职、工作量大,长期的熬夜引起睡眠不足,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情绪失控等,从而使得其生活满意度降低。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学校一直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学生活动空间、人际交往、社交圈子受到一定限制,学生会出现焦躁、恐慌、抵触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更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与朱立婉等[10]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自幼对于物质和情感的分享意识相对薄弱,在遇烦心事时,也少有同龄人可诉说,很多时候也不愿向父母、长辈倾诉或寻求帮助,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机会,但网络的虚拟也时常带给学生落空感,且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学生产生焦躁、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又因在学校生活,需要和几个同学同住一间寝室,没有了在家时的独立空间,同时需要学会处理寝室关系,由于长期独处使得他们较难适应集体生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相对较差[11],而人际关系的紧张导致焦虑、烦躁、痛苦等消极体验增加,生活满意度进一步降低。
研究结果也显示,城镇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且每月生活费越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越高,与已有的研究[12—13]结论一致。经济水平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此次调查的学生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普遍偏低,有67.1%农村学生生活费低于1 000元/月,这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城镇学生的生活费相对要高,有67.05%城镇学生生活费均高于1 000元/月,除满足基本消费外,可自由支配的余额多,物质上越丰盈,使其精神上可以得到更多满足,生活满意度也随之升高。
研究结果还显示,就业担心程度对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未来就业越担心的学生生活满意度越低。本研究中多数学生来自偏远、贫寒的农村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更差,承载的家庭期待更多,来自家庭的、父母的期望值更高,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脱离贫困的念头更加强烈,心理压力更大,生活满意度也就更低。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自尊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值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注重民族地区产业、生态、文化振兴同时,必须注重医疗人才振兴,而医疗人才的振兴不仅是注重医疗技术的振兴,而且要重视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医高专学生作为基层医疗人才的后备军,学校应加强对医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情感、生命及自我认识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家庭应给予更多的精神、情感、经济支持,学生应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树立目标、增加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以提高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水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