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11冯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强化训练核心区肌群

冯静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宁夏银川 750001)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因主要为创伤、老年骨质疏松骨折,表现为背部疼痛、不敢活动,严重者可见局部后凸畸形、肿胀瘀斑,影响患者的胸腰椎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1]。 手术为该病主要治疗方案,术后需配合有效的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复。 常规康复治疗以术后早期关节训练、佩戴护具开展康复训练等为主, 但因患者胸腰椎周围核心肌群松弛,致使术区病灶运动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能力[2]。 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是指针对腰背部核心肌群进行的稳定性强化训练,通过改善局部血运状态及胸腰椎支撑能力,以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胸腰椎运动功能。 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 6 月—2020 年 10 月收治的92 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2 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 例。 对照组男 26 例,女 20 例;年龄 34~79 岁,平均(61.03±4.15)岁;损伤部位:L1 10 例、L2 11 例、T1 12例、T12 13 例。 观察组男 25 例,女 21 例;年龄 37~81岁,平均(61.38±5.20)岁;损伤部位:L1 9 例、L2 10例、T1 13 例、T12 14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已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 X 线、CT 诊断确诊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接受手术治疗;(3)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4)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术后经MRI 诊断存在后方韧带损伤者;(2)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3)合并骨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者;(4)腰背部肌群功能损伤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1)术后 1~2 d: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关节运动,包括指(趾)关节、腕(踝)关节、肘(膝)关节训练;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踝泵运动及等长收缩训练。 (2)术后 3~5 d:指导患者佩戴护具开展床上翻身训练,随着患者耐受力增强,逐渐指导其开展床上坐立、转移训练。 (3)术后6 d 至出院:指导患者在佩戴护具的情况下进行下床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并鼓励患者到院外进行适当锻炼。

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 (1)术后1~2 d 康复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 (2)术后3 d 对患者实施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①腰背肌训练:术后3 d~1 周: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向后反支撑,自然屈膝,以双足跟、双肘、头部为5 个支撑点, 向上拱起腹部成拱桥状, 维持10 s后,放松 5 s,完成 10 个动作为 1 组,2~3 组/d;②核心区肌群训练:术后2~4 周:指导患者进行双腿搭桥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抬腰挺臀做搭桥状,维持 15 s,放松 6 s,完成 10 个动作为 1 组,2~3 组/d;术后5 周至出院:指导患者进行深层腰腹部肌肉收缩训练,包括屈髋踢腿(患者取站位,屈髋屈膝并踢腿,踢腿后还原, 双侧肢体交替进行,10 次/组,2~3 组/d)、伸腰展髋(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臂、双下肢伸直,上肢支撑、腰腹部用力挺起上半身,使腹部、髋部离开地面,维持 10 s 后放松 5 s,10 次/组,2~3 组/d)、动力悬吊(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以吊带悬吊后,双上肢伸直,以下肢悬吊点、双侧手掌为支撑点,挺直躯体,腰腹部用力晃动下肢,维持 20 s,放松 5 s,10 次/组,2~3组/d)。

两组均持续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痊愈:骨折愈合良好,胸腰椎活动正常,疼痛消失;显效:骨折愈合,胸腰椎活动正常,伴轻微疼痛;有效:骨折愈合,胸腰椎活动轻微受限,疼痛较术前有所缓解;无效:骨折愈合不良,胸腰椎活动严重受限[3]。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各组例数×100.00%。

(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胸腰椎功能。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评分量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进行共同评估,其中JOA 评分为0~29 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轻[4];ODI 评分为0~50 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5]。

(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以Breg 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评分范围0~56 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6]。

(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以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进行评估,分为5 级,分别对应1~5 分,分数越高表示步行能力越好[7]。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 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JOA、OD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JOA 评分较对照组高,ODI 评分较对照组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腰椎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腰椎功能比较[(),分]

组别JO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OD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15.30±2.18 14.76±3.27 0.932 0.354 22.37±3.49 24.72±3.81 3.085 0.003 36.61±6.28 37.01±7.43 0.279 0.781 25.78±4.31 22.70±5.86 2.872 0.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FAC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BBS 评分、FAC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分]

组别BB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AC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15.20±3.21 14.98±4.20 0.282 0.778 33.62±3.18 35.75±4.20 2.742 0.007 1.12±0.33 1.09±0.32 0.443 0.659 3.35±0.35 3.64±0.48 3.311 0.001

3 讨 论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原因与暴力损伤、骨质疏松有关,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会出现病灶缺血性疼痛、腰背部肌群松弛症状,术后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强化病灶血运及胸腰椎支持力,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胸腰椎运动功能。但常规术后康复治疗以患者可生活自理为主要目标,缺乏系统性训练方案,可能会延长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影响骨折点愈合质量。

核心区肌群是指前后环绕腹部、负责保护脊椎稳定性的重要肌群,通过对该病患者实施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 可强化肌群对胸腰椎的支撑能力,满足患者术后康复需求。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2.61%,治疗后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BBS 评分、FAC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观察组治疗后胸腰椎活动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考虑其原因为,在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时, 术后3 d 即开始指导其进行腰背肌训练,可以改善腰背肌血流状态,为手术切口、骨折点提供血运支持,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术后2 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核心区肌群训练, 包括双腿搭桥、屈髋踢腿、伸腰展髋等,主要目的为增强核心区肌群对胸腰椎的支持力,避免因胸腰椎关节不稳导致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出现,促进骨折愈合,缓解因骨折、血运障碍相关疼痛、关节不稳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达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效果[8]。

综上所述,临床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可以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胸腰椎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猜你喜欢

强化训练核心区肌群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