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南充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2021-08-1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姚琴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姚琴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研究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主要方法主要有熵权法、基于GIS分析法、DPSIR、耦合协调、层次分析法等[1-3]。
二、研究区概况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占地面积12494平方公里。它可分为两个地貌单元: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256-889米。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南充市2012-2020年统计年鉴》《南充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南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其中有一部分数据是通过公式计算所得。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熵权法这一客观赋权方法。根据指标相对变化程度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计算指标的信息熵,确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较大的指标权重较大,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4]。
(三)指标体系建立
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已有一套体系。通过参考王硕、何如海等[5、6]相关文献,同时考虑南充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从经济承载力:X1人均GDP(元)、X2GDP增长率(%)、X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4第一产业占GDP比重(%)、X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社会承载力:、X6人口密度(万人/km2)、X7人口自然增长率(%)、X8城镇化率(%)、X9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人)、X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水土资源承载力:X12人均耕地(km2/万人)、X13有效灌溉用地面积(公顷);生态环境承载力:X14人均林地面积(km2/万人)、X15森林覆盖率(%)、X16生活垃圾处理率(%)、X17生活污水处理率(%)、X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四个大方面,19个子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四、研究过程
(一)数据处理及结果
要评价南充市2011—2019年的发展状况,先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再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熵值、权重和评价值,最终得到如表1、表2、表3、表4结果。
表1 各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值
表2 各指标熵值
表3 各指标权重
表4 南充市2011—2019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二)评价结果分析
1.建立分级标准
为了更清楚的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建立表5分级指标。
表5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级系统
2.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9年南充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间的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都是增长的趋势,但经济承载力增长比较缓慢,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增长幅度较大;水土资源承载力在2011—2013年先缓慢增长,然后在2014—2017年开始大幅度降低,最后在2017—2019年开始逐渐增加。
五、对提高南充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根据得出的权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土地开发利用资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终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7]。第二,控制人口增长。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与资源限制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广泛开展人民土地观念和法制教育,增强人民法律意识,把“以人为本”观念和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纳入发展规划思路,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注重耕地质量和生态条件的保护[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