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起来,决战“碳中和”

2021-08-11中国科技智库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碳中和温室二氧化碳

中国科技智库 周 军

近年,世界不少地区的气温如同坐上过山车,“忽冷忽热”。寒潮、暴风雪、偏暖天气和沙尘暴频繁出现,“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3 个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左右,2011年~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指出,全球平均气温仍朝着截至本世纪末升温突破3℃的方向发展。然而,一旦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突破2℃安全阈值,对极地、海洋等关键生态系统的损害将不可逆转,生物多样性迅速恶化,气候灾害更加严重,全球气候风险将急剧增加。

全球变暖趋势持续,气候变化的影响日渐深重,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还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全球变暖、气候恶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之一。要想减缓全球变暖这一趋势,就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尽快实现全球碳中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兑现碳中和承诺,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内涵,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利益和责任。

气候危机的警钟频响

近年来,全球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力也在加剧,同时对人类社会的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带来广泛的影响和风险。气候危机的程度和不利影响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正威胁着生物圈和人类,全球一起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变得更加迫切。尤其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球大量城市和人口,全球变暖导致的两极冰雪消融加速、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经济带构成显著威胁。德国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风暴、野火、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2100 亿美元。

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是地球拥有适宜生命繁衍的条件之一。稳定的气候是现代文明进步和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但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20 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一半以上的诱因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

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局地气候,进而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持续数百到上千年,目前全球变暖还在加速,其影响不断凸显。如果不管控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将进一步变暖,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风险会急速加剧。

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战略部署

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和风险,全世界急需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增加碳汇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2015年,国际社会达成了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内,且全球温室气体应在2020年或更早达到峰值,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为此,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减少40%~60%。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为零,即实现碳中和(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围内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并表示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

在2020年12月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45 个国家作出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新承诺,24 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由此预计,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65%、世界经济总量70%的国家都将成为“碳中和”的一员。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气候危机的根源在于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全球累积排放的2.2 万亿吨二氧化碳中有70%以上都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和使用,只有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才能从源头上化解气候危机。森林、泥炭沼泽、土壤等能够吸收储存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作“碳汇”,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源”相对。因此,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碳源,另一方面要增加碳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一座巨大的“碳库”,其碳汇作用越来越显著。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显示,虽然全球毁林速度有所减缓,但仍有大量森林土地被转换为其他用途。

常规的三个碳排放大户是工业、建筑、交通。工业的主要碳排放大户是电力,我们可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如光伏、水力、风力发电,节能减排。建筑碳排放则主要是指“运营碳排放”,即工程建设中所需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以及现场施工过程的碳排放等。我们熟知的交通碳排放则主要是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所排放的尾气等。

农业的碳排放也不容小觑。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2017年农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0%,主要包括畜牧业生产排放和农牧业扩张造成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早在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通过畜牧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排放与减排机遇全球评估》表明,与畜牧业供应链相关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总计7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该报告同时表示,通过更广泛地采用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畜牧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可高达30%。这意味着,养殖业不仅拥有体量巨大的碳排放量,同时拥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约200 棵树木能中和11 头成年牛每年排放的甲烷,在牧场之间种植树木可以有效吸收温室气体。

参与低碳行动,我们普通百姓其实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简约生活、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节能节水、选择绿色产品等等。关键在于真正行动起来,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正是公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义。

中国“碳中和”之路及前景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必须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整,将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后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了更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 亿千瓦以上。

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的是国际责任,是大国担当,既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自身发展大势使然,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有力抓手,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战略规划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是现实和紧迫的任务。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化,这是治本之策。2021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 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

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一是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谨防误导误区。二是需着眼于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三是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零碳能源占比。四是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五是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

要想尽快实现碳中和,需要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才能尽快建成。

猜你喜欢

碳中和温室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