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08-11刘之逸朱鹰宇张蓝澜吉首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刘之逸 朱鹰宇 张蓝澜(.吉首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只有教育扶贫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脱贫。教育不仅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特点,还具有可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特点。精准扶贫政策不仅要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而且要实现不返贫,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扶贫至关重要。国家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五大教育群体、五项重点任务”,力求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目前,湘西地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与教学设备欠缺、教师职业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技能培训不足等。尽管与湖南省其他较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充分认识湘西地区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加强对贫困家庭在教育上的帮扶,实现真正的脱贫。
■ 教育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ITP)
这一理论发展来源于社会学贫困阶级传承的深入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根源过程中,系统地给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这一概念理论。“贫困人口代际传递”指的是贫困以及造成贫困的因素在贫困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后辈,也就是出现贫困沿袭,使子女在成年后出现再次重复父母的情况。由此可见,补齐教育短板任重道远,它不仅可以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改进贫困家庭消费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使得反贫困取得卓越的突破。
(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共同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于1960年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两大观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贫困文化理论
美国人类学教授奥斯卡·刘易斯于1959年首次提出“贫困文化”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随着历史的逐渐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更迭,穷人有别于其他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贫困环境下,穷人的价值观受到了文化闭塞的影响,难以形成积极向上、摆脱贫困的价值观念。同时,在贫民窟中,穷人聚居生活,与社会中其他阶层沟通交流较少,加速了贫困文化的成型并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松散的家庭结构中成长的穷人,由于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见识短浅、眼界狭小,生活无动力、对学习缺乏兴趣,这使得他们缺乏摆脱贫困的原生动力。
■ 湘西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成效
(一)湘西地区扶贫教育状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全州常住人口265万人,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7.21%。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自治州八个县市有七个是深度贫困县,让湘西地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1]。近年来,湘西自治州通过党建助力教育扶贫工作,围绕入学有保障,着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贫困学生资助两个重点,强化了对基层的指导服务,仅2019年一年,全州累计劝返650人,三帮一扶378人,送教上门840人,全面消除了因贫因病因灾失学现象。对贫困家庭学生做到了应助尽助,一个不漏,一笔不少。全州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2019年全州共发放学生资助金覆盖资金4.6亿,惠及学生168 489人。
(二)积极落实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工作
2018年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扶贫的工作是为全州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生,全面落实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实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与此同时,深度贫困地区努力克服办学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落后等问题。2018年深度贫困地区秋季义务教育阶段纳入寄宿的建档立卡的学生人数达到35 254人。其中,保靖县为3 966人,泸溪县为1 817人,龙山县为2 418人,花垣县为4 668人,凤凰县为6 655人,古丈县为1 568人,桑植县为7 638人。
■ 湘西州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师资短缺,师资力量薄弱
湘西地区教育师资的情况与全国大部分的贫困县一致,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湘西地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师数量较为不足,以2018年为例,高职院校及以上教师数量仅占全州教师数量的12.14%,存在“短缺”的现象,教师数量分布不均:县城义务教师缺编多,高中教师严重缺少编制;其次是教师学历偏低,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湘西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均不足59%,高中阶段研究生以上学历低于1%。
图1 2013~2018年湘西州各类普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
(二)贫乏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主要力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其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更容易学到一技之长。职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弥补贫困地区技能型人才的缺失,为贫困地区的企业提供人才保障。从湘西地区职业院校来看,虽然已有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吉首职业技术学院、吉首大学师范院校等,但湘西地区中等职业院校在近6年来,院校数量一直在27所左右,仅为全州各类学校总量在6%左右,并且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论是学习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比较落后与陈旧,而且这些职业院校分布较为分散,从而导致缺乏竞争力,教学质量低下。
■ 湘西州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脱贫的排头兵,一人就业脱贫全家。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的作用,体现在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湘西贫困地区的人口都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湘西地区人们凭借它更容易学到一技之长,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让贫困学子进得去、学得好、有出路。职业教育是“造血式”的扶贫,更能帮助湘西地区人口稳定脱贫,从根本上拔除穷根[2]。
(二)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确立人才长效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湘西地区特岗教师的流失现象十分严峻。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湘西地区教师工资即使有所上涨,但是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涨幅及物价上涨水平。二是湘西贫困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水平落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原因无法留住老师。因此,湘西地区应落实人才津贴,改善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湘西任教,最大限度地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其收入稳定,并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属于湘西地区有名气、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促进湘西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与部署。
(三)积极实施“互联网+教育”模式
湘西地处武陵山片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信息闭塞、教学资源更新慢,缺乏教育资源问题突出。因此,湘西地区州政府应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广全覆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速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实施。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连接到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开辟新道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对农村孩子进行远程直播课教育,让湘西贫困地区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教育是精准扶贫成功的关键,发展教育对湘西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湘西努力实现真正脱贫,而不重返贫困,用教育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与长效发展,用教育帮助湘西地区人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