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2021-08-11白鹤祥编辑章蔓菁

中国外汇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际金融枢纽大湾

文/白鹤祥 编辑/章蔓菁

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其实质要求,是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强化区域金融协同,促进金融集聚,提升国际影响力。金融部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实质内涵、重要关系,在更高起点、按更高标准、以更大力度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为大湾区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大湾区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全国领先的重要区域,大湾区具备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良好条件,也肩负着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因此应主动发挥好内外循环接入口的职能,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金融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就国内国际双循环而言,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将提升核心城市金融能级,巩固和发展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中国澳门发展现代金融,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贯通内外的枢纽作用;就国内大循环而言,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将加速以金融科技为特征的金融革命,增强金融发展动能,进一步强化金融与实体的适配性。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更协调、高效、开放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大湾区地处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交汇位置,具有链接世界、辐射内陆的独特优势,且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广阔的消费市场,是我国开放性经济的桥头堡。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大湾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推动金融集成创新,丰富金融供给,提升金融质效,为将大湾区打造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迈向规模经济、创新经济、开放经济的高级形态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适应金融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业务趋于饱和、新兴金融日渐兴盛,全球金融业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发展为集聚为主、分散并存、专业化的多中心体系。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主动适应全球金融业空间演化规律的选择,有助于实现从单一城市金融中心向多中心的金融枢纽转变,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业的空间布局,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打造国际金融枢纽方面,大湾区具备一系列组合优势。从城市群构成来看,大湾区覆盖中国香港、广州、深圳、中国澳门等核心城市;从区域经济基础来看,大湾区具备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从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大湾区同时拥有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从金融业态来看,区内传统金融业态与新兴金融业态相生共荣。未来,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应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优势,着力打造五大“枢纽”。

一是金融科技枢纽。立足科技革命,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监管科技,创新以数字人民币为核心的数字金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竞争力。

二是创新资本枢纽。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金融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持,探索金融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对不同需求、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差异化支持路径,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三是绿色金融枢纽。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深化绿色金融合作,培育碳金融市场,引导绿色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不断提升绿色投融资功能。

四是人民币资产配置枢纽。立足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本币优先原则,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度,拓宽人民币跨境流通渠道,促进本币/外币、离岸/在岸市场良性互动,吸引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

五是金融制度创新枢纽。立足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规则互认、制度统一,探索金融深度合作,破除阻碍资本流动的障碍,促进金融制度变革。

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是厘清金融供给和实体需求的关系。当前大湾区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珠三角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间,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要坚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积极扩大内需,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需求的适配性,防范金融体内循环、脱实向虚。

二是厘清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的关系。大湾区金融业过去凭借改革先行一步的优势,连续多年保持“领跑者”地位;但近年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革命兴起,催生了金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湾区金融业的传统优势有所削弱,亟待培育新优势,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需要拥抱金融科技革命,推动传统金融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守正创新,规范发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私募股权等特色金融,塑造专业优势,提升金融供给体系的创新力。

三是厘清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的关系。大湾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形成相对区别而又有联系的在岸/离岸金融市场。两个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法律、货币、金融制度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上,联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已建立起来的不同层次的金融合作、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安排方面。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要将两个金融市场在资金成本、金融机构、金融设施、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变为整体优势,积极推进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破除阻碍资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在岸离岸金融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善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格局。

四是厘清多个金融中心的关系。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包含中国香港、广州、深圳等多个金融中心。其中,中国香港是享誉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的金融综合实力也在快速上升。从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各金融中心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要进一步推动金融适度集成,协调各中心的竞争、分工与协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深度整合,优化金融空间布局,打破小循环,汇入大循环,维护国内统一的大市场。

五是厘清金融开放创新与风险的关系。大湾区金融创新活跃,其间存在的金融机构跨境监管套利、跨境金融风险交叉传染、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等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要统筹金融开放创新与风险防范,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各项金融开放创新,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实践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推出以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加强协作联动、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工作落实,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围绕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展开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理财方面,在成功建立债券通、股票通机制的基础上,大湾区开始探索构建“跨境理财通”机制。信贷方面,探索开展银行跨境资产转让,资产范围现已涵盖本外币的贸易融资和不良资产。股权方面,大湾区内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FLP/QDIE)试点稳步推进。

二是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畅通和拓宽科创企业境内外融资渠道,目前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的适用主体已由广东自贸区注册企业全面拓展至广州全市科创企业。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不含深圳市)开展了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便利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融资。

三是金融科技加快推进。启动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针对制约金融科技发展的问题,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服务、改善监管。推进广州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打造包容审慎的监管工具箱。上线外汇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打造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场景。建设大湾区移动支付无障碍示范区,应用监管“沙盒”理念推进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居民代理见证开户试点,促成银联、微信、支付宝等在大湾区的互通使用。

四是绿色金融合作不断加深。推动组建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共同制定绿色金融有关规范,发布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指南。推动发起大湾区环境信息披露倡议,组织法人银行机构率先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辅导广东企业在港澳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购买广东碳排放配额,发展碳排放配额回购、托管、远期交易等碳金融业务。

五是跨境人民币业务联动发展。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结算领域,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FT账户业务发展,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之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现已突破17万亿元,2020年以来,人民币已成为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六是贸易投融资更加便利。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开展多种类的跨境资金池业务,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个人贸易便利化以及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优化外债登记管理,加快形成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规则体系。

七是金融合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建立粤港、粤澳金融联席会议,共议有关大湾区共建的重要议题。发起成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建立起金融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粤澳反洗钱合作机制,开展同一金融集团内部关注名单联动核查工作,促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粤澳两地建立金融纠纷调解合作机制,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新发展格局下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作为

为支持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未来金融部门应围绕五大“枢纽”的建设目标,明确重点次序、优化服务布局,不断推动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以支持创新驱动为首要任务,推动大湾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一是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畅通科创企业的市场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多样化业务模式,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二是支持培育专业化组织体系,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积极推动投资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引进、培育、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保险资金、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产品参与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三是引领金融科技规范发展,促进金融业做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粤港澳金融科技的合作交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科创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以支持实体经济为根本,推动大湾区经济各环节循环畅通。一是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引导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引导中小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推动金融机构共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着力服务于新旧动能转化、中小微企业融资、乡村振兴战略及民生领域。二是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稳链、保链、强链作用,让产业链真正活起来、转起来,形成参与各方的合力。三是促进经济金融高效循环,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完善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能直达各流通环节和各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以支持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大湾区加快培育并完整内需体系。一是支持新型消费,重点支持完善5G、物联网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注重发展绿色消费、投资,引导境内外资金流向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项目领域。二是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方式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持续推动移动支付在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大湾区城乡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三是为港澳居民在内地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港澳资本积极参与发展养老、健康金融,支持港澳居民在内地置业、理财、消费。

以支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重点,推动大湾区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二是持续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跨境理财通”等创新业务在大湾区尽快落地。三是持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人民币在投资、融资计价结算中的占比,丰富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场景,提升人民币跨境流通和兑换便利度,形成本外币、离在岸市场的良性互动、共同服务双循环的金融开放体系。

以支持绿色转型为契机,推动大湾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是支持港澳金融机构参与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促进绿色金融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等领域的合作。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更多的内地企业赴港澳地区发行绿色债券。三是推动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推动碳交易和碳金融发展;同时加快推动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支持港澳机构投资者参与场内期货交易。

以底线思维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大湾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一是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的长效机制,对各类风险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积极探索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二是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健全粤港澳协调沟通、信息交流、消费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三是做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优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严格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督促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稳妥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四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严格遵循房住不炒的定位,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落实资管新规要求,防止影子银行反弹;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要求。

猜你喜欢

国际金融枢纽大湾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2022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区绮雯:水城魅力·环湾之芯 洞见国际金融岛的湾区竞争力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编读往来
枢纽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三个经济”特别报道之一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枢纽经济连通发展动脉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