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创运动之城

2021-08-10郭鹏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盐城市盐城口袋

郭鹏 郑智维

2021年盐城马拉松赛鸣枪开跑。

前不久,坐高铁去盐城。邻座的两个年轻人一路聊得火热,他们说起了今年4月份举行的盐城马拉松。其中一位,参加了男子半程赛,他对赛道上火热的氛围印象深刻,“这届盐城马拉松不光吸引了15000名跑者参与,而且比赛水平也高,赛会记录也被大幅提升”。

仅仅是第三届盐马,却口碑颇佳,盐城这座城市究竟做了什么,为何有如此魅力?

“这几年盐城在体育,特别是在全民健身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因此还申请创建了一个‘什么运动城市。”随机采访的一名盐城本地运动爱好者,谈起运动一脸满意之色。

语焉不详的对话,愈加勾起了记者对盐城体育发展的好奇。全民健身全国都在做,盐城能好在哪儿?申请创建的具体是个“什么”城?“创城”的优势又是啥?

后来,盐城市体育局局长汤冬青告诉记者,盐城正在积极创建的,叫“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近年来,盐城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市新建健身步道1300多公里,为220个老旧小区安装了新的室外体育健身器材,全市所有125个镇、街道均建成了高质量笼式多功能灯光球场,建成社会足球场地157片……

全民健身,硬件设施投入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硬件的使用效率和群众参与运动的热情。那么,在这些方面盐城的模范作用究竟如何呢?

“口袋公园”嵌入城市角落

全民健身要想好,随处健身少不了。就“随处”而言,盐城市的口袋公园,让记者眼前一亮。

所谓“口袋公园”,顾名思义,面积很小,像个袖珍型公园,面积大多在800~1000平方米。这种公园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的“旮旯”空间,把原本无法利用、闲置的微小空间打造成小小的绿色、健身公园,既可以增加城市活力,还能完善和提升城市治理细节。

在盐城市新弄里商圈两公里范围内,记者就发现了四五处口袋公园,有的相距僅几百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口袋公园,最恰当不过。最小的口袋公园,也会有大约长100米的塑胶环形步道,环形步道里,则有乒乓球台、单双杠、儿童滑梯等运动休闲设施,每一处公园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这些配套设施,并非传统的蓝、黄色,而是和周边楼宇、街道、绿化融为一体,设计感十足。总之,看上去就是“舒服”,用起来就是“方便”。

市民运动健身场馆运营科学有序。

张森是新弄里周边一处小区的年轻业主,看到他时,他刚从幼儿园接孩子回来,路过口袋公园,女儿要玩滑梯,张森则索性在一旁的健身器械区一边压腿,一边看手机。

“每次下班路过这儿,都会锻炼一会儿。相对完善的硬件配套,让10分钟左右的临时运动,也充满了仪式感。”张森说。

不仅如此,口袋公园附近大多配有心律测试、运动时间计算等电子产品,这也让小公园的科技感十足。

如今,盐城的这些口袋公园,已经融入城市。走出家门路过口袋公园顺便运动一会儿,已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习惯。

盐城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如俊告诉记者,目前盐城市共有口袋公园600余个,相对于传统公园,口袋公园在规模和功能上肯定是没法比较,但口袋公园的优势在于发现和利用闲置空间,在不起眼的角落建起一座绿色、健身公园,既合理利用了空间,又对点缀城市、推动全民健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小广场”到“大公园”

采访时,记者还发现了一个让当地人交口称赞的现象—盐城市区的镇街、农村全部修建了镇街健身广场和农村文体活动广场,盐城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宗永根告诉记者,目前全市1823个行政村,已经做到了健身场地全覆盖。

在省级美丽乡村佳富村的村部对面,就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文体活动广场,村民陈绍值说:“设施蛮好的,以前根本想不到我们这些村里的老年人也能用上这么好的锻炼设施。通过锻炼,感觉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让广场能够真正便民并提高使用效率,当初对选址问题,各部门间曾有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共识:“建设时,哪怕多动迁两套房子,也要把广场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绝不会舍近求远,让广场成为摆设。”

在盐都区大冈镇的健身广场,网球、篮球等场地随时向社会开放,居民王晓春说:“这个场地建成以后,我们下班就到这里活动,有的时候打篮球,有的时候踢足球,星期日的时候学生放假,人比较多,晚上老年人到这里健身的也很多。”

看到场地里正在运动的市民,记者不禁感慨:健身场地用起来了就不浪费,人动起来了就有健康!

如果说口袋公园、镇街农村的活动广场是市民家的阳台,可随时随地步入运动,那么大型公园就是城市的客厅,一旦小空间无法满足高水平的运动需求,大型健身公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0亿元的盐龙体育公园,位于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是一个大型运动休闲综合体,如今已成为盐城的一处网红打卡地。

盐龙体育公园有3.3公里骑行道、3.5公里步行道,足球场5块,篮球场8块,网球场4块,羽毛球场12块,门球场4块,游泳馆、球类馆、形体馆各一座,以及儿童活动场、老年人活动场、极限运动场和素质拓展场地……可以说,常规的运动项目,在盐龙公园都能找到。

而在服务方面,盐龙体育公园建有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人脸识别系统、停车系统、智能场馆、智慧路灯等系统和设施,这也让市民的健身过程愈显轻松便捷。

值得提及的一点是,盐城市很重视体旅融合工作。

在体育局局长汤冬青看来,体育具有天然的产业黏性,能够与诸多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由民营企业建设并经营管理的大丰区梦幻迷宫,2018年入选江苏省首批体育服务综合体。记者看到,蹦床馆、射箭馆、足球场、乒乓球馆、门球馆、VR馆、室内拓展馆、幻影卡丁车&极限越野车赛场、雷霆CS对抗基地、爱国教育宣传等,在这里应有尽有,俨然就是一座集休闲健身、竞技娱乐、亲子互动、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

而在盐城市最大的乡村休闲综合体—杨侍农业生态园,更是在全方位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成面积12000平方米的温泉游泳池、面积80亩的滑雪场、面积100亩的游龙湖垂钓区、总长12000米的健身步道、面积200平方米的网球场。

这些投入,不仅吸引了众多体育健身爱好者,还引领了体育+旅游的新风尚。

为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盐城先后制定和出台了《盐城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0—2035)》《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不仅培育了一批新兴体育产业业态的市场运营主体,还建设了一批体育产业基地、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态体系,体育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0年,盐城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8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1.5%,较2015年的42亿元增加值和1%的占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引入社会力量创新场馆运营模式

毋庸置疑,场馆、设施的投入离不开钱,所以,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一直是困扰各地的难点。

而盐城市在推动体育场馆品牌和管理模式上做了大胆尝试,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管办分离,不但解决了钱从哪儿来的问题,还实现场馆运营效益最大化。

悦达健身广场,是由悦达集团投资1.5亿元,将废旧厂房改造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体育运动、赛事活动、健身娱乐、养生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综合体。

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广场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年接待人次60万以上,年收入3200万元,2018年时获评江苏省首批体育服务综合体,2019年获评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项目。

体育局副局长陈如俊认为,这样的综合体充分带动盐城市体育场馆业乃至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如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方面,盐城市也对市级体育单项协会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协会换届过程中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吸引企业界人士加入,通过吸收企业家加入到协会领导层,使单项协会在活动开展中融入经营理念,不但激活了协会开展活动的热情,同时通过企业经营的方式给协会带来发展的后劲。

现代化的运动健身场馆——盐龙体育公园。

如此做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2018年,盐城市第八届运动会群众项目城鄉居民组,实现了由市各体育协会通过社会赞助等方式自筹经费组织承办,有近万个家庭参加了数千场比赛,此举不但解决了市里经费短缺的困境,也锻炼了各协会办赛参赛的能力,为协会办赛提供了模式和经验,真正做到社会体育全民办。

尤需强调的是,在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方面,盐城市更是成效显著,目前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2053人、市级体育协会39个、县级单项体育协会250个。

在盐城,体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健康、参与体育、崇尚体育被更多市民所接受。

体育局局长汤冬青告诉记者,创建国家全民健身模范市,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全民运动健身,重点在全民参与。

汤冬青说,通过举办品牌赛事的示范和引领,可以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所以汤冬青格外重视精心组织特色活动赛事。

而事实也证明了汤冬青的说法是正确的。如今,随着“盐马”等一系列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但宣传了盐城,还扩大了企业品牌影响力,实现了企业和社会事业的双赢,推动盐城市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让体育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盐城市盐城口袋
盐城市深化专项整治
盐城市扛起使命担当 锻造应急铁军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浪漫口袋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神秘烟口袋
借口袋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