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海魂

2021-08-10方世国

椰城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海

方世国

在海南岛的西南部海岸,有个叫莺歌海的渔业小镇,是我的家乡。

夏日的阳光强烈,海风任性地吹拂你的头发。并不宽阔的水泥街道交织而成的市井形态,铺开一幢又一幢紧密连接着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民居,多是两层或三层,也有四五层的,但不多。房子的形状大同小异,花拳绣腿的并不多见,没有那种胖瘦高矮的感觉,反而给人留下简单、协调的印象。初来乍到,从某个制高点放眼整个村庄,似乎房子正在从村外向海边簇拥而去,但其实是由海岸上某个和大海最亲密的那个最古老的中心,经年累月地向周边辐射、漫延。这种认知,只有触摸到一个渔村的内心,在旧时光里逗留片刻才有所感受;只有走到海边,和大海近距离接触时,才能窥见其“庐山”的真面目。

莺歌海的男人结实、粗犷,被太阳晒得褐黑的皮肤光滑油亮,夏天坦露的胸肌和腰腿间蓄满的力量,都是在大海的浪尖上磨炼出来的。莺歌海的男人走起路来像一股旋风,巴哒巴哒地背起他们的渔筐,向着大海走去。但莺歌海的男人一旦蹲在地上,却像一块海边的礁石,把气沉下,有板有眼地行进在他们的修补网具或其他活计里。外地的男人来到莺歌海,在莺歌海的男人面前总觉得自己细皮嫩肉,太弱不禁风,说话时尽管让话音调高八度,也不如莺歌海男人的声音粗壮、雄厚。

莺歌海的女人是一颗海水浸泡的鹅蛋石,任海风怎么吹太阳怎么晒,照样光鲜质朴,不需要任何涂抹和装饰。莺歌海的女人并不是生活的弱者,男人出海打渔归来,她们总是把男人们一天的收获,用肩膀挑,用渔篓筛,用十只手指分拣,然后运到很远的城市,卖个好价钱。但莺歌海的女人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这样风风火火地东奔西忙,闲下来时,莺歌海的女人是水灵的、情趣的,而且这种柔软的特质和外地的女人不一样。如果你走在莺歌海的街上,看到一两个涂抹着胭脂口红,穿着的高跟尖把水泥路面敲打得太有节奏的,只要你上前打聽,肯定是外地来看大海和感受渔村风情的。莺歌海的女人在待人接物或伺候自己的家人和丈夫时,才表现出女性的温顺和甜美。

多少年了,莺歌海人以捕鱼为生,依赖大海,也驯服大海。他们在大海上行船走马,在浪尖上滚爬摔打,练就了一身本领,铸造出大海一样的性格和品质。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大海魂魄,让莺歌海人在中国共产党乐东县革命斗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激励着莺歌海后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翻开史册,那流过的时光会告诉每一个人:莺歌海是乐东革命的摇篮。1927年的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国民党崖县政府就对敢于反盐捐抗渔税、打击土豪劣绅的莺歌海渔民协会恨之入骨,并派遣民团对莺歌海村进行清剿和镇压,趁机烧杀掳掠。而莺歌海渔民协会的发起人陈文光、陈世德,带领村民拿起刀枪渔叉,勇于向国民党民团开战,并把民团打得一路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莺歌海人向国民党反动武装打响的第一枪,成为乐东县革命斗争历史的序曲。中共乐东县党史记载的莺歌海人“打盐警”事件,那是1929年冬,国民党崖县政府派遣三亚盐警队对莺歌海渔民强行征收盐税,并开枪打死村民陈天义,激起了莺歌海人的愤怒。一时间,全村2000多名渔民揭竿而起,渔民协会的青年扛起枪支带头出击,村民们有的拿着斧头大刀、有个拿着船橹钓串、有的拿着木棍石头,把盐警打得措手不及、东奔西跑,又一次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嚣张气焰。

当年,琼崖革命陷入低潮,一些琼北共产党人疏散到琼西南一带活动。1929年11月,中共感恩临时党支部书记林克泽潜入莺歌海,得到莺歌海人的保护,并帮助他一方面联系各地疏散来到莺歌海、佛罗一带的共产党人,一方面寻找党的组织。经过多方面努力,林克泽终于在1930年春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被琼崖特委批准在莺歌海成立乐东县第一个党支部。莺歌海的陈文光、陈世德等10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中共陵崖县委在崖县三区仲田岭成立后,陵崖县委又在莺歌海成立崖西区委,使莺歌海、佛罗、尖峰一带,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同志看到了新的希望。

崖西革命的每一个转折点,莺歌海人都扛起了历史的担当。1933年3月,为了抵挡国民党的“围剿”,陵崖县党政军干部从仲田岭革命根据地转移到莺歌海地区,整编崖西红军和莺歌海地区的抗日游击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崖西第五连。莺歌海人陈文光任连长、陈世德任副连长。红五连成立不久,一排的战士在望楼港首战告捷,缴获敌人的一批枪支弹药,接着又在丹村港和二排战士会合,在丹村农民赤卫队100多人的配合下,对国民党民团开展反击战。虽然敌强我弱,但红五连的战士临危不惧,敌人死伤30多人,连续取得战斗的胜利。

1937年的天空,阴云密布。卢沟桥事变后,莺歌海人在崖西地区率先成立“莺歌海抗日救亡会”,散发宣传单,张贴标语,全村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1939年6月,九所据点的日军在驻崖城日军的配合下,向崖县四、五区等地进犯。莺歌海抗日游击队负责人陈世德、李大和主动联系爱国人士陈曼夫组织的民间抗日武装队伍和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三支队伍在黄流地区的木头园村共同狙击日军的进攻,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江波户和10多名日军,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抗日的怒火,在崖西沿海平原不断漫延。1939年冬,中共崖县县委将莺歌海周边和望楼港的抗日武装合编,成立“莺歌海抗日中队”,使莺歌海抗日组织发展成为崖西地区的主要力量。莺歌海人在抵抗日军的烧杀掳掠、建立黑眉抗日根据地、黑眉根据地保卫战中,都有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尤其在反“蚕食”、反“扫荡”斗争中,莺歌海人更加凛然正气,冲锋陷阵,用鲜血和生命诠释民族大义。1941年3月,琼崖纵队三支队挺进崖西一带作战,时任中队长的莺歌海人陈世德受支队长委派,在潜回中共崖县县委驻地途中被日军重兵包围,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1943年2月8日,时任中共崖县区委组织部长的莺歌海人李大和带领郑文泽等11名共产党人回到海塘乡开展活动,全体同志正在新丰村的一间小屋里开会时突然被日军包围。在激战中,11位英雄全部牺牲,其中5位是莺歌海人。一批英烈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倒下了,但莺歌海人为民族的尊严而视死如归,战斗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而战争年代的莺歌海女人,却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在风浪和潮头的夹缝中生存,听惯了大海的涛声,一旦遭遇汹涌而来的罪恶和灾难,表现得十分沉着、机智。1936年夏,时任琼崖西南临委委员的刘秋菊在莺歌海开展工作时,就最先在莺歌海地区组织进步妇女成立“妇女抗日救国会”,莺歌海的20多位妇女被引上了革命的道路。

“甘嫂”是莺歌海人、我党地下工作者陈亚姨的代号。她在担任望楼港地区地下联络站站长期间,多次冒险传递党的情报,运送枪支弹药。她的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1947年秋,国民党崖县自卫队对望楼港进行“扫荡”,陈亚姨掩护的同志脱险了,但她和她的大女儿却被敌人逮捕,母女俩在刑场上光荣就义。还有莺歌海人心目中的“革命母亲”童姑二,她的大儿子陈哲琰是琼崖纵队的战士,1941年在黑眉对日作战中牺牲,为报国仇家恨,她强忍悲痛,再把二儿子陈哲聪、三儿子陈哲芬送上战场。1946年春,二儿子陈哲聪被国民党反动特务工作组逮捕,在刑场上英勇就义。次年,三儿子陈哲芬也在澄迈县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壮烈牺牲。童姑二一家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门三烈士”的史章,是莺歌海典型的革命家庭。

“山不藏人,人藏人”,这是战争年代崖西地区的红色交通线流传的经典佳话。当年,从仲田岭根据地经红塘、港门、角头、望楼港、莺歌海、岭头、双沟,直通琼崖特委的交通线上,由莺歌海的共产党人陈玉新、方新来等10多名妇女组成的“红色交通队”“红色运输队”,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传递情报,运送粮食衣物。尤其是在从莺歌海经丹村、岭头至黑眉革命根据地的这条交通线上,莺歌海的妇女交通员,为了保障瓊纵第三支队战士的物资供给,他们一部分人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捐钱捐粮捐衣物;另一部分人在三更半夜,选择最偏僻的崎岖山路,避开敌人的岗哨、炮楼,用肩膀一担一担地挑着送到根据地。在这条交通线上,方春兰、郑月引等6人被敌人逮捕,赴刑场就义时仍保持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英勇气节。

莺歌海的这片海,尽管常常遭受龙卷风的肆虐,但莺歌海的这片土地总是燃烧着沸腾的热血。莺歌海从1930年春成立中共乐东县第一个党支部,到1950年解放战争结束,在这长达二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莺歌海有101人投奔革命,其中65人牺牲,成为革命烈士。莺歌海儿女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大义凛然,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莺歌海人的风骨和精神,他们的丰碑将永远树立在我们的心中。

今天的莺歌海人,把红色文化打造成莺歌海的一张名片。“莺歌海渔民协会旧址”“中共莺歌海党支部旧址”“中共莺歌海地下联络站旧址”“莺歌海抗日救亡会旧址”“莺歌海青年抗日救国会旧址”已经得到挂牌保护,并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的“七一”前夕和清明节期间,“莺歌海革命烈士纪念碑”迎来一批又一批各地的党员和群众前来拜谒,缅怀先烈,敬献花圈。莺歌海人还把红色文化结合渔耕文化和海岸景观,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渔业风情小镇,招来国内外的游人和文人墨客。人气旺了,莺歌海变得青春和魅力。充满了神气的莺歌海人,好像每一个都是一道风景。

其实,莺歌海人是时代的俊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勇立潮头,与时俱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莺歌海人把开放的最前沿的汽车运输业搞得轰轰烈烈,在岛内外建立了十多个汽车运输公司。本世纪初,莺歌海人在本土开发的淡水养殖业,也搞得风生水起,养殖的对虾销往全国各地。2008年,莺歌海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渔民吴淑良萌生了造大船出远海的想法。他发动吴淑荣、梁奇武等30多人通过融资的方式,建造了6艘铁壳大船,组成一支船队到西沙和南沙开拓渔场。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潜心观察,吴淑良的船队掌握了该海域的流水规律和鱼群的分布情况,不但创下了单网万斤、场场满舱的记录,船队还同三沙综合试验站共建南海海洋牧场,为建设“海上粮仓”作出重大贡献,吴淑良当选为三沙市美济礁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

莺歌海的企业家梁雪玉,是值得骄傲的女性代表。她是一个勤劳、朴实的渔家女,15岁外出务工,21岁嫁人。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天天到海边收购海鲜,然后调运到三亚的市场批发。生意越做越大时,就迎来了新的机遇。台湾的老板看好淡水养殖对虾的销路,便和梁雪玉合作起对虾购销生意。打开销路后,把莺歌海地区淡水养殖的对虾销往全国和地。看到了淡水养殖的前景后,梁雪玉便投入了两百多万元大规模开发淡水养殖产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也给莺歌海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2010年后,莺歌海沙地上种出的哈密瓜,由于日照时间长,肉脆味甜,口感脆爽。沙地种植哈密瓜成了莺歌海地区的新兴产业。梁雪玉又转产种植哈密瓜。生意一好,她的生意版图就越铺越大。目前,她一边经营渔产品的购销生意,一边在莺歌海、崖城等地开发哈密瓜种植基地,其规模已达600多亩,投资上千万元,被人们称赞为“莺歌海的女强人”。

走进莺歌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犷和力量。而从莺歌海渔港繁忙的景象中走出,让所有急促的脚步在亲水广场放慢了节奏,静下心来,便品味出文化的韵味。莺歌海湾之所以远近闻名,还缘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版的《崖州志》记载:“莺歌海湾,城西一百四十里。湾之上游,海滨有片石,长二十丈,广丈余。上有石床,方八尺。床前列三石,形如锥,水常注满。俗称‘酒杯石。”莺歌海的海岸上沙滩洁白如玉,退潮时可看到成片的礁石沿海岸延伸,礁石上有绿色的青苔和棕色的海草。在这里,大海、阳光、沙滩、帆影、渔火组合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站在莺歌海的亲水广场,欣赏中国西海岸的日落景观,有多少感慨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大海
大海啊大海
大海捞金
问大海
第十五章 大海的秘密(上篇)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蜗牛与它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
大海会干枯吗?
小猴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