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专家的刻意“乌龙”

2021-08-10耿彤

兵器知识 2021年7期
关键词:密集乌龙里根

耿彤

2021年3月,美国知名核情报专家宣称,中国正在内蒙古地区建设一个密集部署的洲际导弹发射井群,并附上了相关的卫星照片,这立刻引起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追捧和炒作,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素材。虽然这不久就被证实纯属子虚乌有,但“密集部署”这个冷战僵尸再次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起,不免让人好奇。这种导弹部署方式究竟有什么特别,会让这些冷战斗士念念不忘?而当初无比聪明的方案,又怎么被西方抛弃了呢?

美国FAS智库网站公布的中国内蒙古吉兰泰地区被外界认为的“ 导弹发射井”

美国专家的刻意“乌龙”

西方对中国核力量的无端猜测由来已久,这次猜测只是若干个“乌龙”中的一次,只要其心态不端正,这也并不会成为最后一次。

塞外惊现“集群”井

2021年2月24日,权威军控网站“美国科学家联盟”发表的核专家克里斯滕森(HansKristensen)的文章称,卫星照片显示,内蒙吉兰泰至少有16座施工中的洲际导弹地下发射井。这些发射井间隔2.2~4.4千米,分布在10×20千米的狭窄地域内,认为部署的可能是“东风”41或“东风”31A,这让中国拥有的地下发射井数量几乎翻倍。虽然与美国450座和俄罗斯130座相比,中国洲际导弹发射井数量尚小,但从部署情况看,美国也无法在一次核打击中全数摧毁这些发射井,幸存的导弹则可能对美国实施毁灭性打击。去年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将会把核弹头的数量扩大至1000个(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认为目前是250~300个左右),而此次发现似乎为这一炒作找到了证据。

那么,这个克里斯滕森究竟是什么样的专家呢?克里斯滕森在军控界确是较为知名,他长期以来担负“美国科学家联盟”的顾问,通过《原子科学家公报》等杂志的栏目定期对世界核武器现状进行评估,其结论与瑞典的军控权威刊物《斯德哥尔摩年鉴》相互借鉴,被世界军控界认为是较为全面可靠的世界核力量评估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该刊物也定期对我国核力量进行评估,并成为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的主要信息来源。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反转,并成为这位专家学术生涯的一个笑话。

美国的位于沃伦空军基地内的典型洲際导弹发射井外观

半个世纪再现“乌龙”

现在侦察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航天侦察可以达到厘米级分辨率。即使像朝鲜这么封闭和保密的国家,其导弹试验与发射情况也能在数天前就被发现蛛丝马迹。但如果带有偏见来分析这些侦察结果,就可能得到偏离事实的结论。此次美国专家宣称的发射井地区,实际并不是什么军事禁区。理论上要结合民用地图或当地工业规划就可以排除这种错误,但也许正是偏见和主观愿望让这位专家忽略掉了这些简单的情报核实程序,而一厢情愿地将其认定为导弹发射井。实际上稍加留意就会知道,内蒙古吉兰泰地区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盐业和盐化工基地。吉兰泰因坐落在著名的吉兰泰盐湖而得名,有“塞外盐城”的美誉。而美国卫星发现的这16 处疑似导弹发射井的建筑物,只不过是加工盐的企业建造的一种储存建筑物而已。仅依靠相对比较模糊的图像,就认定中国在建造导弹发射井这样的事情,不能不说是所谓的美国专家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

分导式多弹头对目标打击必须间隔一定距离,否则可能产生自杀伤效应

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偏见而导致核力量评估的笑话由来已久。早在中国发展核武器初期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虽然拥有大量航天侦察影像和技术侦察结论,但仍不相信中国的自主能力,因此一再贬低中国的核武器进程,最终导致对中国原子弹试验时间的误判。而在我国大力发展洲际打击能力的70 年代,出于对中国的恐惧,美国将侦察卫星发现的中国福建省大量的传统环形土楼,误判为“导弹发射井”。这与其说是因为美国卫星影像分析员的孤陋寡闻,不如说是长期以来美国情报人员的固执偏见。此次“乌龙”,也反映出美国专家迎合政府“中国威胁论”的潜在意识,先入为主地得出了“发射井”的结论。这次“乌龙”专家为什么首先想到了发射井“密集部署”模式?这也是出于其对这种核武器罕见部署模式的恐惧。那么,这种部署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还要从40 多年前美国MX 导弹的部署争论谈起。

战略导弹发射井“密集部署”模式

“密集部署”模式是导弹发射井建筑工程技术和反导防御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各种因素折中的结果。

方案的提出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实施战略打击或威慑的主要力量。最初,这类导弹只能固定发射,也就是导弹的发射装置固定在地面不能实施机动,而且为了便于指挥和保障,各发射阵地之间距离也比较近。后来为了提高生存性,避免多个阵地被一枚导弹同时摧毁,逐步将导弹阵地相距一定距离部署。以后随着导弹战斗部威力和命中精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导式弹头的出现,即使分离较大距离部署也会被各个击破。于是在上世纪70 年代初,有人提出与分散部署的相反方案,建议将导弹“密集部署”,也就是将导弹发射井集中部署在一个较为狭小的地带内。当敌人的导弹来袭时,首先落地爆炸的核弹头就会摧毁晚到的弹头,并在发射井群上空形成核爆冲击波、辐射和电磁脉冲屏障,从而破坏后续到达的弹头,进而使这些弹头瞄准的发射井幸存下来,使其成为报复反击的基础。这种设想在苏联SS-19 和美国“民兵”导弹部署初期都曾进行了论证,但真正使其走到公众视野的是美国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对“和平卫士”(Peacekeeper,MX)洲际弹道导弹部署方案的讨论。

为地下发射井装填洲际弹道导弹

MX导弹是美国新一代威力巨大而先进的可机动洲际导弹,其采用的技术即使放在今天仍先进,美国的“民兵”3在近期的改进中就大量移植了该型导弹的技术和部件,甚至弹头部分直接换装。该导弹的部署问题一直争论未决,提出的方案达30个之多。在1976年,美国国会基于易损性的原因,拒绝了分散式MX发射井部署方案,这使MX导弹部署计划在1979年不得不暂停。为此,时任总统卡特下令发展一种由铁路连接多个加固掩体的部署系统。但该方案耗资巨大,牵扯的人力物力过多,产生了较大争议。1981年里根任总统后,撤销了这种机动掩体方案,并在1982年11月致信国会,正式提出MX导弹的“密集部署”方案。根据这个部署计划,在1986~1989年将把100枚MX导弹集中部署在怀俄明州东南部沃伦空军基地附近。导弹基地是一个长约22.5千米、宽约2.4千米的狭长地带,地下发射井相距304.8米(1000英尺),经过特殊加固,以便抗御2500万吨级的空中核爆炸。该方案希望利用过于接近的核爆所产生的冲击波和电磁脉冲等效应“自相残杀”同一波次的弹头,从而使大量导弹存活。

MX导弹采用冷发射方式发射

方案的争论

该方案提出后,不出预料地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在国际上也有强烈反响。经过近1个月的讨价还价,美国会参议院于12月批准里根政府提出的为生产第一批5枚MX陆基弹道导弹拨款9.8亿美元的计划,但要求在1983年3月之后重新提出MX导弹的部署方案供国会批准,并规定在国会批准导弹部署计划之前,禁止政府动用批准的款项。对于该方案,部分科研人员认为这个“自残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苏联可以相对容易地修改弹头设计及命中间隔来避免这种效应。美国空军认为,“密集部署”加大了导弹对己方反导系统的依赖,而这可能引发反导条约的修订,进而使导弹竞赛转变为反导竞赛。国会参议员加里哈特说,“密集部署”的费用估计高达250亿美元,美国政府将要求本国人民每年为MX的短期或临时计划负担近50亿美元的费用。

为此,里根任命原国家安全顾问、领导着国家战略力量委员会的议员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组建一个专门委员会,來探讨MX的部署模式问题。斯考克罗夫特直接回避了卡特的机动掩体和里根的“密集部署”方案,而对传统的分离发射井和深埋发射井方案进行了讨论。深埋发射井方案与传统井式部署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井式发射装置发射筒的上面实际处于地平线位置,而深埋方案的发射装置在地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深处,并用固定防护装置加以隐蔽,如用厚土层将其覆盖。该方案发射装置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坚实程度,如在多岩石的地方,深度可以大为减小;如在松土层,则可以用渣土或卵石等比较重的土层加以替换。但该方案发射前必须迅速除去覆盖在发射装置上方的土层,并将导弹迅速提升上来,这延长了作战反应时间。而且该方案仍没有解决原来卡特政府机动掩体方案成本高和投入使用周期长的问题,特别是在大量部署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最后斯考克罗夫特还是回到了传统井式部署方案上,但为满足军工集团利益,又提出了新型导弹研发计划。

最终解决方案

里根任命的斯考克罗夫特小组经过论证后最终提出了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计划。第一部分是在现有的“民兵”发射井内部署100枚MX导弹,同时新研制一款小型单弹头洲际弹道导弹,以便于机动部署。这款小型导弹很快就得到了“侏儒”的代号。在性能和部署上这两款导弹是互补的。1986年12月,首批10枚MX导弹在位于怀俄明州夏延附近的沃伦空军基地内改造过的“民兵”发射井中开始部署。“侏儒”导弹也计划于1992年投入使用。这款导弹具有快速重新定位并发射的能力。但不久MX就再次遭到打击。1985年,国会为部署在“民兵”发射井中的MX设定了50枚导弹的上限,直到政府提出生存能力更强的方案为止。1986年12月,里根总统提议开发铁路机动部署的MX,而这实际是空军20年前为“民兵”导弹早期设计的一个部署方案变种。可见,围绕导弹部署模式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密集部署”方案的否决而停止。而为了节约资金的决定最终导致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最后的赢家显然是背后的军工集团。这些争论最终因为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烟消云散,因为美国失去了为军工集团争取利益而扩大军备的理由。

美国MX导弹的机动掩体方案设想图

“密集部署”方案被放弃的原因

虽然里根政府大力推动“密集部署”方案,但其最终被否决和替代,究其原因除了在理论上存在瑕疵,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军事上并非迫切

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在数量、投掷重量及弹头数量与总当量方面都已超过美国,所以迫使美国里根政府重整核军备,加紧部署MX导弹以便与苏联抗衡。因此当时关于MX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是否要发展MX,而是如何更好地部署MX。当时比“密集部署”花费更高但更安全的,有卡特的掩体机动方案,比其花费更低但安全性低的,有重复利用现有“大力神”或“民兵”导弹发射井的重复利用方案,因此“密集部署”并不是唯一选择。当时美国虽然失去了数量优势,但仍有质量优势,当务之急是尽快选定一种既有一定生存能力,又耗资适中,并能被国会通过的MX导弹部署方案,而非军事迫切方案。因此“密集部署”方案的军事优势在抉择中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很多人还认为,该方案的技术优势将随着苏联导弹技术的进步而逐渐丧失。例如,美国参议员杰克逊说,这种办法4年后就要失效,苏联即使现在暂时无计可施,将来仍会有新的招数。这使里根政府丧失了支持“密集部署”方案的长远信心。

美国MX导弹的密集部署方案之一

技术上存在缺陷

从分析可以看出,“密集部署”方案在加固发射井的建设和反导防御系统的部署方面都存在缺陷。即使苏联不改进导弹技术,也可能通过定时齐爆和多波次打击等战术方式,提高对“密集部署”发射井的摧毁概率。1982年9月,美国《防御日刊》杂志报道,美国空军认为,预计苏联人会发展一种对抗措施,按严格的时间间隔进行攻击,以破坏“密集部署”的“自相摧毁”屏障。当时美国参联会专家也曾指出,如果苏联针对美国的部署采取一些相应对策,例如研制一种定时装置使进攻的弹头同时爆炸,或设计出可以进行软着陆或是在地下爆炸的导弹,其结果不是苏联导弹“自相残杀”,而是MX导弹被摧毁。可见,从长远来看,“密集部署”方案唯一的效果就是促使苏联进行导弹技术竞赛,而最终使这种方案失效。

经济上力不从心

上世纪80年代时,美国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危机之中,出现了40年来的最高失业率,50年来的最高企业破产率和有史以来的最大预算赤字。里根上台之后,提出了一个五年耗资16000亿美元的庞大的扩军计划。军费增长1982年度为7%以上,1983年度上升到10%以上。里根政府这种为扩充军备,不但不削减国防预算,反而大砍社会福利的做法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美国国会曾评估认为,MX导弹的部署费用总共将达到260亿美元,配置反导弹防御系统还需再增加约100亿美元。民意测验表明,支持增加军费的人数急剧下降,主张削减国防开支的人数明显上升。不少人不同意里根总统在讲话中对美苏军事力量所作的估计,认为里根说苏联几乎在军事力量的所有方面都对美国“占决定性的优势”是言过其实,是出于某种“宣传”上的需要。

美国为MX导弹设计的地下铁路机动发射方案设想图

政治上缺乏支持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由于里根直接否定了前任的部署方案,使“密集部署”这个单纯的军事方案,成为了美国内政治角力的焦点。几乎在里根提出“密集部署”方案的同时,美国参议员肯尼迪等在国会提出了冻结核武器的建议。当时美联社分析,众议院联合起来否决生产MX 导弹议案的一支主要力量,就是支持冻结核武器和主张削减军费的议员,这实际是由于美苏核竞赛导致世界陷入恐怖平衡后,世界反核运动潮流的一個侧面。此外,美国内许多人认为里根政府上台时承诺愿意遵守过去与苏联达成的核协议,而现在又要“密集部署”,这可能使政府在军力发展方面失控,而且会向苏联新领导发出“错误的信号”。而“密集部署”则可能加速军备竞赛,打破当时的平衡,使美国国内担心核战争的情绪加深。

外交上掣肘较多

“密集部署”一经提出就遭到苏联方面强烈反对。苏联《真理报》猛烈抨击美国企图发展对苏的“战略优势”。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发表强硬讲话,攻击美国企图在1990年达成“在全球范围内”对苏的“战略优势”,并警告说,如果美国着手部署,苏联也将部署“同样级别的新的洲际弹道导弹”,而它的性能“决不逊于MX导弹”。苏联的表态引发了英国、法国和西德等美国传统欧洲盟国的担心,这些国家一致要求美国在导弹部署方面要谨慎。此外,除了MX导弹部署本身可能违反美苏之间此前达成的战略进攻性武器削减条约外,新部署方案可能扩大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也可能违反1972年美苏关于反导弹防御的协议,最终导致协议失效,这将对当时的世界战略平衡造成沉重的打击。

美国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阵地建设的GBI拦截弹发射井群电脑图,可以看出采用了密集部署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至今也没有完全放弃“密集部署”的思想。2004年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和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美国开始部署的地基中段反导导弹发射井,都是把数枚到数十枚GBI反导导弹“密集部署”在数百米间隔的狭小范围内,就是希望利用“自杀伤”效应保护反导导弹。

猜你喜欢

密集乌龙里根
乌龙孕事乱纷纷:祸起“中国好丈夫”出走十年
古语中“乌龙”是名犬
爱溜冰的凯丽猫(下)
Seeing Red
爱溜冰的凯丽猫(上)
乐观的小里根
南希·里根:爱与唯一
做个Patty万人迷
西方紧盯中俄“密集”军演
乌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