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狙击手特训绝技(五)
2021-08-10王必可胡武强
王必可 胡武强
如果目标在沟谷对面的山上,容易判近
从高处向低处观察时容易判近
狙击一般皆为远距离射击。远距离射击时,弹丸飞行距离、方向受自然因素的干扰更大,不会克服自然因素对精准狙击的影响,就难以达到“精准”目的。本文把影响狙击的自然因素归结为八类:地形起伏、光线、能见度、风、气温、气压、湿度、海拔。它們对射击有何影响,怎样克服呢?
地形起伏
首先,地形起伏会影响狙击手对距离的判断。平时训练中,狙击手是依靠狙击瞄准镜或其它测距仪器来测距离,但实战中很多时候因目标显现时间有限,只能靠眼观判定距离并迅速出枪射击。肉眼判断时,地势的起伏变化,会相应影响距离判断的结果,产生误差。容易判近的情形为:地势平坦时,目标在凹地或沟谷对面时,从高处向低处观察时,沿着直线(如公路、铁轨)观察时。容易判远的情形为:狙击手的视线随着地形起伏变化时,从低处向高处或者视界受限变窄时(如沿弯曲的街道或林间道路)。
其次,地形起伏会影响狙击位置的选择。一是狙击位置不平整、射击姿势别扭不舒适而影响狙击精度;二是射击位置比目标高或低,相应引起狙击手俯视或仰视,狙击方式是俯仰角射击。
精准狙击,对精度的要求高,应修正判定距离的误差对射击的影响,才会有“精”。射击过程中,目标处于容易判近(远)的地形时,可适当抬高(降低)瞄准点射击。比如88式狙击步枪,目标真实距离为250米,误判成200米,用200米的相应瞄准镜分划去瞄准目标射击,射弹打低8厘米,要抬高瞄准点。反之,如果误判成300米,用300米相应镜内分划去瞄准目标,射弹打高9厘米,应降低瞄准点。
最好的方法是,在容易判近(远)的地形射击时,在所判距离的基础上适当增(减)距离;因地形起伏而引起俯仰角射击时,按俯仰角射击修正方法适当降低瞄准点射击。
狙击手的视线随着地形起伏变化时易判远
目标处于楼顶时,从低处向高处观察易判远
目标处于狭窄的林间道路上容易判远
光线越好,目标看得越清楚,显得越近
雾、雨天比晴天观察显得更远
面向阳光观测,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容易把物体测远
背向阳光观测,物体被阳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判近
太阳在目标的后方,目标处于大型物体的阴影中,难以观察
降雨过后,空气清新,光线明亮,物体颜色鲜明,容易把目标测近
光线
光线对狙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光线的强弱影响观察和发现目标;二是光线的方向影响距离的判断;三是随时间变化,光线会影响观察和狙击手的隐蔽效果。
——光线越强,目标看得越清楚,显得越近。观察同一物体,晴天会比黄昏、黎明、烟、雾、雨天等光线不好条件下显得近,且黄昏、黎明、烟、雾、雨天比晴天难观察;晴朗的天气里,面向阳光观测,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视力会减弱,容易把物体测远,如背向阳光观测,眼睛不受光线刺激,物体被阳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判近;太阳在目标的后方,目标处于大型物体的阴影中,难以观察;降雨过后,空气清新,光线明亮,物体颜色鲜明,容易把目标测近。
——光线不会影响弹丸飞行状态,但会影响狙击手观察目标和瞄准。一般情况下,阴暗、多云天气弹着点通常会偏高,明亮、晴朗天气则偏低。左侧或右侧有极强的光线,会引起方向偏差。
——光线产生的阴影会影响观察目标和狙击手隐蔽的效果。若狙击手隐蔽于大型物体后侧的阴影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型物体阴影会产生位移,如果狙击手考虑不周到,一定时间后,狙击手要么会直接暴露自己的位置,要么武器装备产生阴影成为暴露征候。
如果狙击手隐蔽在没有遮蔽的空旷地域,光线的不断变化,会使狙击手自身携带的发光物品产生反射光,引起对方注意从而暴露狙击位置。
在狙击手集训中,为克服光线对精准狙击及其狙击行动的影响,狙击手应多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训练据枪、瞄准、击发动作,并进行相应的实弹射击体会,尤其要多进行在不同方向强光照射下的实弹射击。实彈射击中要充分发挥“射程卡”和“训练日记”的作用,准确记录射击时的光线强弱、方向和射击结果。通过积累经验并仔细研究,狙击手最终可确定光线对精准狙击影响的大小。
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使用视力将目标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能见度低时,对狙击手的影响非常大。阴雨、风雪、雾霾天或天色较暗(清晨或黄昏)时,能见度减弱,物体会显得很模糊,和背景容易混淆在一起,很难分辨出目标,即使分辨出目标,也容易把目标测远。同时由于目标和背景融合在一起,不容易辨析目标的细节,不便于精确狙击。能见度低时,瞄准镜内的瞄准分划线会变淡,不容易聚焦目标。长时间使用观察器材搜索目标,会加剧视力疲劳,影响瞄准。狙击时还需要考虑枪口焰这一因素,射击时如果距敌人近,产生的火光会暴露狙击手位置。因此,在能见度低的条件下射击,如果瞄准分划线变淡,可打开分划照明开关,照明分划射击;距离太近时,为防止枪口火光暴露位置遭敌杀伤,一定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快速转移射击位置。
阴暗、多云天气弹着点通常会偏高
屋顶持95枪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地上,行动已经暴露
射程卡
狙击手日记
风
风是一种具有速度和方向的气流,它能改变射弹的飞行方向和距离。风是对狙击手射击造成最大影响的环境条件,并且随弹头飞行距离增大,影响作用逐渐增强,飞行速度降低,结果使弹头丧失飞行稳定性。风也会对狙击手据枪、瞄准、击发的稳定性造成影响,风力越强劲,狙击手稳定据枪的难度越大。
风对狙击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向,二是风速,三是紊流。
——风向是风对弹丸影响的方向。风向的最好表示方法是时针法。时针法表示风向体现在,狙击手位于时钟的中央,目标处于12点方向,引起狙击手进行射弹偏差修正的风分为三类。全修正,即风力会对弹头的飞行产生全量值的影响,风向为3点和9点方向。半修正,与全修正相比,风速不变,对弹头的飞行产生一半的影响,风向为1点半、4点半、7点半、10点半方向。当风向处于全修正和半修正之间时,为确定风的准确影响,可在风速前乘以下列常数:90°→1.0;75°→0.96;60°→0.86;45°→0.70;30°→0.50;15°→0.25。零修正,即在近距离上不会对弹头的飞行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风向为6点和12点方向。如果风向不完全对正6点或12点方向或者射击距离超过600米,也会对弹头飞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零修正变成“要修正”,这类风主要在垂直方向上对射弹的位移产生影响。修正时,根据风速大小,主要在高低上进行修正。
——风速是气流的流动速度。风速越大,对狙击的影响越大。要克服风对精准狙击的影响,必须学会准确判定风速。风速可以根据战场上常见物体和自身感觉进行判断。其中,观看红旗判风速是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果看不到红旗,狙击手可将纸张、草、棉布或其它较轻的材料举到与肩同高,松手让其自然落下,而后用手臂伸直指向上述材料落地位置,手臂与身体所成角度除以4,结果即是风速的近似值,单位为千米/小时。
如果上述方法不能测定出风速,狙击手还可以用我军传统方法判定。
首先,把风分为三个等级:弱风、和风、强风。弱风相当于2~3米/秒的风;和风相当于4~7米/秒的风;强风相当于8~12米/秒的风。然后按下列口诀判定:风力有大小,和风作比较。迎风能睁眼,耳听呼声响,炸烟成斜角,草弯树枝摇,海面起轻浪,满帆倾一方。强风比它大,弱风比它小。
修正时,以横方向的和风修正量为准,可按“一百米不用修,两百米瞄耳线,三百米瞄边沿,四百米空半体”的口诀进行修正。强风加一倍,弱风(斜风)按横方向风的修正量减一半。修正量从预期命中点算起,偏差多少,就修正多少。例如:CS/LR4型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对300米距离上的目标射击,测得横风以5米/秒从3点钟方向吹向目标,此时的风速为和风,按“三百米瞄边沿”直接装定300米距离分划瞄准目标右边沿射击即可。
风向的最好表示方法是时针法
观看红旗判风速
狙击手平抬手臂放纸张、草、棉布或其它较轻的材料测风速
横风以5米/ 秒从右吹来,在300米距离上,CS/LR4型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修正瞄准景况
如果射击过程中发现风速变为强风,则可相应按“强风加一倍”瞄准目标右边空半个身体射击;如果射击过程中发现风速变为弱风,则可相应按“弱风减一半”瞄准目标右侧中央射击;如果射击过程中发现风向变化,从10点半或7点半方向吹来,则可相应按“斜方向的风,按横方向风的修正量减一半”瞄准目标左侧中央射击。
在此例中,如果进行准确计算,300米距离上5米/秒的横风修正量为23.4厘米,如果目标正面对自己,身体中心到左右边沿各25厘米,则要压着边沿1.6厘米处打。如果目标侧面对自身,身体中心到前后边沿各20厘米,则与边沿要“留缝隙”,相应瞄准分划与边沿之间空出3.4厘米。这一结果与“三百米瞄边沿”非常接近。由此可见,老一辈们总结出的风速判定和风偏修正口诀在新装备应用中仍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
——紊流。紊流往往产生在河谷地带。由于河谷地形的变化及地表受热不均匀,导致气流流动产生紊流现象,这种紊流对弹丸的影响是不规律的,所以也最难判断测定。由于其出现的机率小,流动的时间短,在轻武器射击中,一般都不作研究和修正。
在狙击手训练中,经常可见狙击手站在射击位置用测风仪测风速,这种测定出来的风速不是射弹飞行路线上的风速,按此测定的风速作为修正风,其结果与真实结果一定会有差距。所以,修正时,用来修正的风必须是目标处的风、弹丸途经地域的风以及射击位置的风的综合衡量,才能有效修正风对精准狙击的影响。
气温
气温变化时,空气密度也会随着改变,对射弹的阻力也就不同。因而,影响射弹的飞行速度,使射弹飞行状态发生变化。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减小,射弹飞行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就小,弹道的曲度减小,射弹打远打高;气温降低时,空气密度增大,射弹在飞行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就大,射弹打低。
由于各地区和各季节的气温不同,很难与标准气温条件相符。因此,应在当时当地的气温条件下矫正武器,并以矫正射效时的气温条件为准。射击时,若气温差别不大,在400米内对射弹命中的影响较小,不必修正;若气温差别很大或对远距离目标射击时,应适当提高或降低瞄准点射击。气温降低时,提高瞄准点;气温升高时,降低瞄准点。气温变化修正量可用公式求出:高低修正量=气温差/10×气温每增减10℃时的高低修正量。
气温变化除了对精准狙击有影响外,对狙击行动也会带来影响,温度过低,狙击手手脚被冻僵,导致操作武器不灵活。太冷还难以进行长时间观察和瞄准。温度降至零下10℃以下,狙击枪上的润滑剂凝结使机件活动阻力增大,影响正常发射,产生误差。
气压和海拔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空气密度越小,空气密度、气温和空气对弹头的拖拽力越小,弹着点越高。反之,海拔越低,气压越高,空气密度越大,弹着点会越低。
海拔高差变化不大时,气压变化很小,枪械一般不必修正。当海拔高差较大时,则应考虑气压的影响,并相应进行修正。
在西藏重新矫正后的枪,海拔高差太大,且射击距离较远时,仍应考虑气压影响并进行修正。例如,在海拔2900米的亚东矫正的88式狙击步枪拿到帕里(海拔4360米)射击,射距为500米,应降低瞄准点26.28厘米。
在海拔高度变化快的高寒山地,狙击手应根据矫正时的海拔高,有针对性地求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修正量,以备应急时实施准确射击。
海拔太高时,氧气含量降低,刚进入高原地区的狙击手会改变呼吸节奏,在低海拔地区练就的“自然屏住呼吸”技巧,会因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变得“难以自然”,从而影响狙击手击发瞬间的稳定性。狙击手应在进入射击位置时,采取深呼吸的方式调整呼吸节奏。
5米/ 秒的风,从10点半或7点半方向吹来,瞄左侧中央射击
濕度
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会随海拔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行动地域湿度发生急剧变化,对精准狙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湿度上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提高,空气密度降低,从而降低空气对弹头的阻力,弹着点会偏高;反之,湿度下降弹着点则会偏低。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云雾之所以能漂在上空,烧水时水蒸气之所以一出来就往上走,就是因为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原因。所以,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时,空气的密度就减小了。经验表明,湿度发生20%的变化,弹着点的变化约为1角分。比如,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为3克/厘米3矫正好的枪,在水蒸气的含量变为3.6克/厘米3的条件下射击,湿度增加了20%,在300米距离上射击时射弹打高约8厘米,应降低瞄准点。
在狙击行动中,影响精准狙击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自然因素而言,狙击手也难以在每次射击中全部关注到,尤其是初入门者,难免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很难全面考虑所有自然因素,从而使射击结果时好时坏。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弹无虚发、一弹中敌的优秀狙击手,不但要练就高度一致的射击动作,而且要善于“看风水”、“见风使舵”。
“看风水”,就是善于从地形、光线、能见度、风、气温、气压、湿度、海拔的变化中观察,找到修正的数据;“见风使舵”,就是看到对精准狙击影响最大的风的变化时,能迅速确定修正量,快速修正射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