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下西洋真是『赔钱赚吆喝』吗

2021-08-10竹映江月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明王朝太仓郑和

竹映江月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带领百余艘艨艟大船,越海渡洋,正式开启大航海的壮举,史称“郑和下西洋”。

这场大航海不但标志着早在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前,我国就已具有了远洋航行的能力,更是在世界舞台上秀了一把明朝的“软实力”,将大明王朝的声望远播海外。

但在当时,郑和下西洋之举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比如明朝车驾郎中刘大夏就曾质疑:“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回来又有什么用?”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收益究竟如何?这场大航海真的是“赔钱赚吆喝”吗?

这要从下西洋的目的说起。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官方盖章认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两个目的,一是寻找建文帝,二是与周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寥寥数语的官方记录并未道尽郑和下西洋的全部目的,在官方记录的背后还隐藏了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发展经济。

明朝初期,手工业迎来了蓬勃发展,迅猛增加的商品产量为明王朝开拓消费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当时销路最广、残利最多的市场正是海上贸易。明王朝就这么在经济规律的裹挟下,将眼光投向了海洋。

即使是厉行民间“片板不得下海”政策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打过海外贸易的主意,朱元璋在位时,就曾与琉球等国家展开过对外贸易。但由于倭寇猖獗,当时的贸易规模十分有限。

到了永乐年间,大明国力空前强盛,打开海外贸易市场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朱棣登基后,立刻重建了曾因倭寇侵扰而废弛的市舶司,建立了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体系。万事俱备后,明廷以郑和为使臣,率领船队穿梭于各国之间,打着赍赏的旗号开展官办贸易,为明王朝打通了一条经济输血大动脉。

明王朝的丝绸、瓷器由此远销海外,极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海外各国的香料、珠宝等商品也以“朝贡”的名义源源不断进口到中原,丰富了百姓的生活。

在这些贸易往来中,明朝政府作为唯一的销售商,利用商品差价赚得盆满钵满。比如郑和在苏门答腊采购的胡椒价格仅为0.01两/斤,运回明朝后售价便高达0.2两/斤,即便加上运费,利润依旧十分可观。而且,由于中国的瓷器、丝绸等货物,从来都是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有船有货的郑和船队,当然也就牢牢握住了主动权。郑和船队用中国货物交换海外贵金属,也成了常见现象。

更为难得的是,郑和下西洋还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比如郑和下西洋的第一站太仓,就成为郑和使团出发时招募水手及采办物质的大本营,等到郑和使团归泊后,太仓又成为迎接外宾及各种舶来品的中转站。

繁荣的海上贸易为太仓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太仓一跃升级为大明海外贸易的黄金口岸,以至于“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太仓“财赋甲于天下”,成为物阜民丰的天下第一码头。刘家港码头附近的工商市镇迅速发展起来,到了郑和下西洋半世纪后,即明朝弘治年间,当地的浏河镇、鹤王市等地,都成了重要的商业中心,“数十里货群萃于市中”,场面十分热闹。

一个太仓尚且如此,放在明朝版图内,其带动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开国时高度封闭的明王朝会在下西洋的几十年里,出现东南商业繁荣的新局面。

然而,纵使郑和下西洋为明王朝带来了万千财富,却依旧难逃经济规律下看不见的手。随着郑和一次又一次远渡重洋开展贸易,明朝的进口商品日益丰富,商品市场渐渐趋于饱和,这直接导致了进口商品价格不断回落。原本0.2两/斤的胡椒,在郑和使团的大量进口下价格急跌至0.1两/斤,可明王朝不愿放弃高额利润,于是想出了內部倾销“折俸”卖给官员们的损招。明王朝组织了员工内购会,却不肯给员工友情价,反而高于市价,依然按0.2两/斤卖给官员们,这一举动无异于克扣工资,大小官员对此敢怒不敢言,纷纷把郑和下西洋当成了降薪的出气筒。

于是,在一众官员的口诛笔伐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瞬间成了“劳民伤财”之举。

猜你喜欢

明王朝太仓郑和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郑和下西洋
我的第二故乡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用一座太仓替你还债(组诗)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