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说开去
2021-08-10华双鱼
华双鱼(北京)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方面,可谓博大精深,其中之一的園林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它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文化四绝”。中国的古典园林,更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一座好的园林,不仅富有诗情画意,极具观赏价值,且具有艺术的匠思,文字的韵味,美学的深度以及哲学的辩证观点。可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因为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造园活动。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那些被选择为囿的地方,一定是山丘茂林之地,水草丛生之处,禽兽多比较集中。到了汉代,帝王们开始在“囿”内建“宫”设“馆”,除了游猎,还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这就是园林最初的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人们追求的是自由隐逸的思想,因此老庄哲学流行,佛教也开始传入,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去建植园林,并以园林来表现天然山水景色,那时的园林布局自由,规划也趋于细致。由当时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仿”,作为一种理论指导被应用到园林的布局、构图中,至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活动已经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臻于成熟并出现一个兴盛的局面,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园林开始有了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蓄,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辋川园”。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因此留下了如今的经典园林苏州园林以及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然并不在中国四大名园之列,为什么?因为它的残缺,因为它的不完整。但是,即便圆明园数次被摧毁成了残园无法列入四大名园之中,事实上,在中国众多的园林中,到如今,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仍无几园能与之比拟,仍不失为一座大气磅礴的万园之园。
若你在百度搜索圆明园的图片,满屏看到的或尽是残垣断壁,那是因为大多数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选择也只能选择它最最著名的部分,那就是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大水法遗址。而那遗址大概只占整个公园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积。
我去圆明园的次数,少说也有七八次,然至今意犹未尽,至今未能游遍全园。
要说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四大名园及网师园,这些园林应该是最精致最典雅的园林,它们是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细心建筑而成,它们大都萦绕流水,曲折回环,幽邃深远富有层次感。廊桥亭榭,岸柳低垂,檐宇交参,枝叶掩映,同时配以匾额、楹联、碑石、家具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它们的环境着实幽雅宁静,那种细腻精美、明媚秀丽、淡雅素洁让人心动。然而它们到底是私家园林,面积实是太小,身处其中难免有局促感,尤其是对外开放以后,面对如织的游人,我们是很难再感受到那种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之境界的。
游这样小巧精致的园林,一定要在无人或人少的时候,一人或几人置身其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方可体味到它的曼妙之处。若跟着导游,混迹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马观花,是断无何诗意的。真的想感受江南园林的清幽秀美,我是很建议大家去游那些不很出名的园林,因这些园林同样具备江南园林的特质又游人稀少,如兰亭,沈园、岳麓书院,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充满着诗情画意。
与江南园林的小比起来,作为皇家园林的圆明园和颐和园,不仅有皇帝之家的辉煌气派,还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美。乾隆帝,一个强大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文学艺术的狂热爱好者,他曾经携画工数次下江南,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将天下美景尽收笔端,之后依图建园。因此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到处可以看到各地园林的缩影。如狮子园,是仿造江南狮子林建成。圆明园中的多个景点都是仿的杭州西湖景点,有的甚至连名字也一字不改就照搬了来。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君怀下”除此之外,乾隆还引入了西洋园林,如大水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即使只剩下断壁残垣,管中窥豹,仍可以遥想当年的风貌。
圆明园,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可谓东西文明水乳交融的艺术品,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所以他誉它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环环相套,层层深入,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又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另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列强只能摧毁建筑,摧不毁那些自然天成的景观,如今的圆明园,虽没了那灵秀俊美的江南园林,没了那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然而福海还在,那辽阔的水域还在,那些蜿蜒的流水继续曲折着。荷塘,垂柳,满地的二月兰构成了别一个圆明园,少了江南灵秀气,却增加了更多的野趣与自然之趣,真真可“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在北京城的诸多园林中,我尤爱颐和园。颐和园,被冠之以 “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称号,这称号对于它,当之无愧。
我曾经在颐和园旁边一个叫六郎庄的地方住了三年。那时候,庄子前有一条小路直通颐和园东南角上的一个小南门。我和朋友经常会在闲暇时从那个小门进颐和园。那时候颐和园的门票是8元,我们学生票才4元。
小南门正对着一个亭,亭子名叫廓如亭,也叫八方亭,据说是全园最大的亭子,也是世界园林中亭之第一。亭高大宽阔,造型舒展而稳重,八角重檐,气势雄浑。亭子连着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伸进昆明湖,另一端即连着南湖岛,南湖岛整个岛屿呈圆形,岛四面环水,岛上建有龙王庙、云香阁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我们通常会从廊如亭顺着十七孔桥到南湖岛转一圈,之后从岛上回到廊如亭,休息片刻,顺着昆明湖东岸前行。可经过文昌苑、乐寿堂,之后到那条最有名的颐和园长廊。整个长廊蜿蜒曲折,如一条巨龙,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长廊是世界最长的畫廊,每一个进颐和园的游客无不经过长廊,观赏廊间枋梁上那一幅幅构图生动、色彩鲜明,富丽堂皇的画。
长廊的中点排云殿正对着的是佛香阁,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的标志,站在佛香阁的最高点,整个颐和园便尽收眼底了。阁雄伟高大,山起伏有致,山上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放眼望去,昆明湖上烟波浩渺,游船在荷花丛中,在十七孔桥下穿梭,蜿蜒绵长的堤岸上绿柳及地,湖面与蓝天相连,水天相接,令人荡气舒怀。中国造园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造园手法——借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和体现。
颐和园其实完全是一个人工园,昆明湖是挖出来的,而万寿山是用昆明湖挖出来的土建造而成,佛香阁建于万寿山上,倚着山傍着前面的昆明湖,中间一条长廊像一条巨龙从东到西蜿蜒于山水之间。颐和园真真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昆明湖上的西堤是当年乾隆帝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成,那是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堤把湖分成东西两半,堤上杨柳依依,摇曳多姿,湖中荷花堤边柳,碧波轻摇荡绿舟,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然而,西堤与苏堤相比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形态上说,苏堤是僵硬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仪态万千的。从景致上来说,因西堤身处北方园林之中,四季分明变幻多端,因此景色更加丰富多彩。春柳、夏荷、秋山、冬雪,四季不同景致不同。朝霞、午日、夕阳、夜月,四时不同韵味不同湖光、山色、塔影、桥韵在风中、雨中、雪中、雾中,各各有致。它们皆随着气候、季节、早晚的变化展现不同的韵律。而四候的风雨雪雾与四时的朝午夕夜相叠加又将在四季中展现出更多的变化,可谓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一季三月,月月不同。一月三十日,日日不同。一日二十四时,时时不同。古人云: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此等诗境,在西堤的风花雪月中皆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拍西堤,园外的玉泉山与玉泉山的玉峰塔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相机的画面,远山远塔与近处的湖堤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一幅经典的摄影作品就这样轻而易举的产生了。园内园外,山借水势,山水相托,又是一处借景手法的佳妙运用。有人说:“游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不可瞻前而不顾后,亦不可顾左而不顾右。”此是对方切身感受,也是最好的经验之分享。
颐和园太大,你别想跟着导游一日游尽,如果想深入了解体味这经典的皇家园林,你必须去上几次,而且要慢慢的、细细的游览,那时候你才可体味到“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的诗境。
看完山前美景,可从石舫旁边的一游船码头坐船顺着拱桥下曲折的河道驶入苏州街,之后就到了山后。
赏中国园林,如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
后山的景观与山前是大不相同的。那是极富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观。山后树木葱茏苍郁,百年老树比比皆是,地上墙根的青苔会让你恍若一下子就从淡雅的小桥流水处迈进了原始森林,清凉静谧自不必言。因为园子太大,又无何名景点,后山的游人自是少得多,这样就愈显出了它的幽静。
后山的后面是一条蜿蜒有致的后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这一处景致在我眼里应该是颐和园的最有味处。与昆明湖的浩瀚比起来,我是极喜欢这具有江南水乡之味的后湖景区的。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青瓦、灰砖、粉墙,以北方建筑富丽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营造出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每个观察点看来皆是一幅幅不同的画,深远而有层次。
谐趣园是后湖的另一景致,园内水榭亭台曲折掩映,中有一池莲荷 ,池岸间以细竹绿柳,朱鱼翠藻,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相辉映,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古代园林的造林特点掩、隔、破三种,在谐趣园表现的淋漓尽致。静与动、露与藏、隐与显、隔与通、大与小、曲与直,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言: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自然、淡泊、恬静、含蓄,耐人寻味。
赏中国园林,如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曲中寓直,小中见大,园外有园,景外有景。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中国园林艺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又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它包含着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它贯通古今,昭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