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读PPI与CPI的走势分化

2021-08-10周清杰张朋朋

中关村 2021年7期
关键词:工业部门居民收入消费品

周清杰 张朋朋

价格领域的两大指标CPI与PPI的走势为什么会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呢?理论上来说,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存在价格传导机制。即上游价格的变化领先于下游,上游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部分传导至下游和终端。这种怪相被国内媒体称作CPI与PPI的“剪刀差”。事实上,近些年(如2015年、2017年)也曾经出现过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指数(即媒体所称的PPI)在今年3月以后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走势分化。

最近四个月份CPI和PPI同比涨幅的差距呈现快速拉大态势,二者差距分别为4.8、5.9、7.7和7.7个百分点。两大物价指数走势出现的这种明显背离,就是媒体所说的“剪刀差”。PPI与CPI之间这种看似矛盾的发展趋势,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什么问题?“剪刀差”的扩大是否意味着未来会出现通胀?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将依次进行分析。

从统计口径看PPI与CPI的分化

从理论上讲,PPI代表工业部门所面临的物价走势。更具体地讲,我国的PPI代表的是工业部门向市场提供的产成品的价格走势,它会受到工业部门主要投入品如原材料、半成品、人工等成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CPI代表的是居民户或消费者所面对的消费品和生活性服务的一般物价水平。消费品中既有来自工业部门的产品,也有来自农业部门的产品。工业生产部门的价格上涨通常会引起消费品中的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生活性服务的价格则会随着工资、能源价格、房租等的涨价而被推高。如果考虑开放经济,工业部门的出口产品的变化并不影响本国下游的消费价格,而居民户购买的进口消费品也不受本国上游工业品价格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PPI和CPI统计口径的简单分析,当前我国的PPI快速上涨与CPI反弹乏力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理论冲突。因为目前对对我国CPI影响较大的是猪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这些产品并不在PPI的统计范畴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工业部门的消费品价格相对稳定,而受天气、动物疫情等影响的生鲜产品的价格波动才是我国CPI波动的主要因素。另外,与居民消费存在直接关联的部分工业消费品,即使有涨价压力,但也会受供需关系、电商促销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弱化。例如,对于竞争比较激烈的家电和纺织行业来说,即使其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它们的产品价格也未必真会有多大的提高。

当然,PPI对CPI的传导机制还是客观存在的,即使这种传导不是100%传导。不过,本国居民购买的来自工业部门的消费品,其价格传导会因为一些中间环节的存在有一定的时滞性。从这一角度看,如果我们不考虑时滞性,只是简单地分析同一时期PPI和CPI的关系,极有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PPI走高的背后:

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

今年以来,我国PPI数据不断走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20.5%,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67.3%。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既是来自工业原材料需求增加的原因,也有重要原材料供应国如巴西、智利、秘鲁等国受新冠疫情影响对产能限制的影响,还有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美元贬值的缘故。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半年报,与进口大宗商品关联程度较高的煤炭、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等三黑一色行业价格在上半年同比涨幅偏大。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涨幅最高,达37.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紧随其后,价格上涨也超过了两成,分别为26.7%、24.5%和2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涨幅分别为17.5%、14.8%和13.6%。

由于三黑一色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价格高企会提升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加工制造业的成本。如果加工制造业的产成品价格没有市场的支撑,就不能作同步调整,其利润空间会受到挤压。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下游中小企业停产。以电缆生产企业为例,在江浙一带有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出现了停工潮。我们调研发现,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今年以来铜价的暴涨。由于电缆价格基本维持不变,导致这些电缆生产企业无法消化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最终不得不停工待产。

CPI持续低迷的主因:消费市场疲软

正如前文分析,考虑到价格传导的时滞性,目前我国上游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尚未传导至下游。我们认为,受居民收入影响的购买力回升乏力是当下导致CPI低位徘徊,进而与处于高位的PPI形成鲜明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疫情影响,去年以来我国的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20年居民增速只有4.7%,远低于2014年至2019年期间9.0%的年均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半年报,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收入增长的前景并不乐观。按照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必定会限制终端需求的反弹力度,直接导致CPI走势疲软。另外,我们注意到,去年疫情的爆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强化了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由于担心类似疫情等意外事件对生活的负面冲击,不少居民更倾向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出去。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加会削弱他们当期的购买意愿,弱化消费价格上涨的动力。

如果出现输入性通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标准定义,输入性价格上漲导致的PPI高企并不是通胀,最多只是以CPI为测度标准的通胀先行指标。然而,若大宗商品价格涨势不改,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的需求上升会进一步推高价格上涨。假以时日,上游价格最终会传导至消费端,推升CPI。如果推断为真,未来PPI与CPI的“剪刀差”可能会缩小,逐渐同步。

不过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未来我国CPI的走高仅仅是因为消费品成本高企所致,居民收入涨幅并未出现明显改观,那么,我国经济将可能出现比较糟糕的局面。因为一方面居民的收入不如价格涨得快,其实际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疲软的市场会进一步抑制消费品生产企业的销售增长潜力。

针对可能出现的输入性通胀,除了国家可以采取的规范市场价格措施,中央和各地还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下大功夫,在新发展格局下以内循环为主体,降低输入性价格风险。至于居民收入提升方面,决策者不仅需要优化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权益,还需要优化营商环境,增加创业机会,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各地在灵活就业、地摊经济、夜经济方面的关注和布局,也是提高本地居民收入不可或缺的环节。

(作者分别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MBA研究生)

猜你喜欢

工业部门居民收入消费品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美国太空部队与工业部门分享内部数字模型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居民收入
PAHs将成消费品出口新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