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构建实践探究
2021-08-10蒋三妹
[摘 要]随着形势的新变化,新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育培养方式,坚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以适应当下的教学新形势、新要求。教师要想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学生,就要善于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文章主要对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1-0011-0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就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助者,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的情境化来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习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使自己和学生的交流加强,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中学语文课程既是一门打基础的课程,又是一门助力学生登高望远的课程,其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學生提升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还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艺术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德,给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方面,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一、注重研习教材,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为主,缺少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便导致学生缺乏问题导向意识和探索意识,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无法用已储备的知识去理解和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语文教师应仔细研习教材,准确把握好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道具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给予学生启发,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有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学习,然后通过对比,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水平和效率。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其一,巧妙创设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有趣的新课导入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二,巧妙创设知识探究情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探究情境,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及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比如,有效结合分组研讨、随机答题等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思考、比较,并主动进行联想、归纳、总结。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不断激发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二、注重方法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屡见不鲜。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不足,知识储备较为贫乏,在理解一些问题时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进而容易产生疲倦心理和厌学情绪。为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适时将所授内容巧妙地用课件展现出来,以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课堂上展示课件,既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比如,李白《行路难》的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学生大都提不起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场景和意象,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微视频。微视频中展现的画面场景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人的境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语文教师要成为善用多媒体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及内容,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可巧妙设计课堂讨论活动,以有效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握关键问题,善于把师生互动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要有序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参与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培养个人思想品德。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学习与生活、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并循序渐进地学会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和审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断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课堂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河中石兽》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生难字、梳通文意。生难字的解释和文意的梳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奠定教学的基础。然后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古文的作者是谁吗?谁能跟我分享一下?”接着为学生解释题目“河中石兽”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提到了哪些人?再引导学生精读、品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还给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文中的老河兵为何‘笑?”“最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由发表对文章的理解。最后适时引入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笔者这样做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思考、理解、揣摩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
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主动交流,推动相互交流讨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和意见,大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实现学生德育水平、人格魅力的双提升,不折不扣地把德育融入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除了受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外,还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离不开激励机制的设计与落实。比如,学生因获得新知、取得进步、解决某个新问题、突破某个新难点等而得到班级教师、学校或社会的赞扬时,自豪感、自尊感、成就感就会涌上他们的心头。他们这些积极的情绪,会转化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力量。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获取新知识以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油然而生,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诸多非智力因素,也会随之被开发、激活和强化,且会成为直接推动他们产生新的认知行为、美德行为等的最强内部动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被动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鉴于此,语文教师要及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和运用。
四、注重教学反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古人的良训,十分适用于语文教学。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教师若把语文教学内容平淡无奇、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那么这些內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所表达的感情,学生是无法切身感受到的。教师这样做会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造成负面的影响。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情感注入,整天冷冰冰地面对自己的学生,便会使学生认为知识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听讲的兴趣。这样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语文教师要善于反思,绝不能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自居,要多从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不懈奋斗、追求卓越的“精气神”,让自己实现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教育家”的华丽转身。同时,还要善于用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做得好则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做得不好则会使教育教学陷入被动的状态,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教师要用激情和真情,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的求学兴趣,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学反思等,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