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渗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21-08-10孟令韬王彦玲许宁梁雷蒋保洋兰金城
孟令韬,王彦玲,许宁,梁雷,蒋保洋,兰金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低渗油藏孔喉细小、非均质性强,常规调驱后,近井地带剩余油饱和度显著下降[1-3]。深部调驱技术可选择性封堵优势孔道,并有效增大深部储层的波及体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4-5]。近年来,纳米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具备逐级封堵、层层突破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6-7]。纳米微球粒径可控、黏弹性强,展现出优异的注入性与调驱能力[8-10]。本文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纳米微球,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激光粒度仪表征了微球的微观形貌。设计微观驱替实验,重点研究了微球吸水膨胀与驱油机理,为调驱用纳米聚合物微球提供新思路。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偶氮二异丁腈(AIBN)、氢氧化钠、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油为长庆油田脱水原油,油藏温度85 ℃下,黏度4.2 mPa·s;实验用水为模拟地层水,总矿化度85 555 mg/L,离子组成见表1。
表1 模拟地层水Table 1 Simulated formation water
ZP-54型光学显微镜;NEXUS67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HF33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MS 3000型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分析仪;DHZ-50-180型化学驱动态模拟系统(包括刻蚀模型、光学显微镜、中间容器与高压恒流泵等),示意图见图1。
图1 模拟微观驱替实验装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ulated micro-displacement experimental device
1.2 P(AM-DMDAAC)纳米微球的制备
称取定量丙烯酰胺(聚合物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剂)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散剂)于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混合至均相溶液,滴加NaOH溶液调节体系pH值到7,倒入三口烧瓶,在恒温水浴中通氮气排氧30 min后加入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反应5 h,得到乳白色的“水包水”聚合物微球乳液。使用乙醇与丙酮反复对合成的乳液进行洗涤与沉淀,除去少量未反应的小分子后,烘干、研磨得到白色粉末状P(AM-DMDAAC)微球。图2为聚合物纳米微球合成路线示意图。
图2 P(AM-DMDAAC)纳米微球合成路线示意图Fig.2 Synthetic route of P(AM-DMDAAC) nano-microsphere
1.3 表征与实验方法
1.3.1 微球结构表征 在红外灯照射下,取0.5 mg制备的微球样品于研磨皿中充分研磨,加入干燥的50 mg KBr磨至混合均匀,装入模具后用5~10 MPa压力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放入红外光谱仪中对产物官能团进行分析。
1.3.2 微观形貌分析 ①取少量微球溶于水中,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吸水后的形貌;②将制备的干燥微球铺在导电胶上,对表面喷金制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微球的表观形貌结构特征,测试加速电压为20 kV。
1.3.3 粒径分布分析 取0.5 g不同单体浓度微球样品,分别溶于100 mL无水乙醇、蒸馏水与模拟地层水中,使用超声分散仪分散均匀,放入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微球分散在不同体系下粒径大小,测试温度为25 ℃。
1.3.4 吸水膨胀性能研究 聚合物微球的吸水溶胀性能测试采用量体积法确定[11]。取1 mL干燥微球粉末放入50 mL具塞量筒内并使其墩实,加入 50 mL 模拟地层水,将量筒用胶带和皮筋密封紧实后放入设定好温度的烘箱内,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后微球的体积变化,微球体积膨胀倍数公式见式(1):
Sw=Vt/V0
(1)
式中Sw——体积膨胀倍数;
Vt——膨胀一段时间后的体积,mL;
V0——微球的初始体积,mL。
1.3.5 微观驱油模拟研究 微观驱油实验步骤:①使用地层模拟水配制微球溶液,超声分散均匀后,放于85 ℃烘箱中充分膨胀3 d;②依次用石油醚与蒸馏水冲洗刻蚀玻璃模型后,以0.05 mL/min的速度分别注入模拟地层水与原油;③老化原油24 h后,以0.05 mL/min的速度注入微球;④当微球前缘到达模型中部,改注地层水,速度为0.1 mL/min,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图像采集系统分析微球的微观驱油机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P(AM-DMDAAC)微球红外表征
红外表征见图3。
图3 P(AM-DMDAAC)微球与AM红外光谱对比Fig.3 Comparison of infrared spectra between P(AM-DMDAAC) nano-microsphere and AM
2.2 P(AM-DMDAAC)微球表观形貌
图4对比了P(AM-DMDAAC)微球吸水后与干燥时表观形貌。
图4 吸水前后P(AM-DMDAAC)微球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P(AM-DMDAAC) nano-microsphere before and after water absorption a.微球吸水后形态;b.微球干燥时形态
由图4a可知,微球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自然吸水膨胀状态,其尺寸分布均匀,外观圆润,呈圆球状。这是由于在分散聚合反应中,分散剂稳定地包裹微球单体,形成的聚合物颗粒球形度较好[12]。但干燥状态下(图4b)微球粒径过小(纳米级),比表面积较大,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图中大多数微球团聚形成微球簇。
2.3 P(AM-DMDAAC)微球粒径分布分析
选择粒径与地层孔喉匹配的微球可有效调整吸水剖面,扩大波及系数,达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13]。通过测定不同单体浓度(质量分数)P(AM-DMDAAC)微球在乙醇、水与模拟地层水中粒径大小与分布,考察不同分散介质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微球在乙醇中粒径最大而在模拟地层水中粒径最小,粒径分布在150~450 nm之间,且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粒径逐渐变大,因为随着AM单体总加量的增加,聚合反应速率与预聚物沉淀速率均大于分散剂PVP在聚合物颗粒表面的吸附速率[14]。而微球为阳离子型聚合物,易溶于盐溶液,但由于离子间的相互排斥,分子链无法完全舒展,粒径变小,最小达145 nm,适用于低渗油田深部运移调剖。
图5 不同单体浓度P(AM-DMDAAC)微球粒径变化Fig.5 P(AM-DMDAAC) nano-microsphere size changes with monomer concentration
2.4 P(AM-DMDAAC)微球吸水膨胀性能研究
纳米微球初始尺寸小,易进入地层,且吸水后体积膨胀可有效封堵深层孔喉达到调驱的作用[2]。模拟地层环境,在85 ℃下将制备的P(AM-DMDAAC)微球溶解在地层水中,采用量体积法测定不同时间微球吸水膨胀性能,结果见图6。
图6 模拟地层环境下P(AM-DMDAAC)微球溶胀倍数随时间变化Fig.6 The swelling ratio of P(AM-DMDAAC) nano-microsphere varies with time in the simulated formation environment
由图6可知,微球膨胀倍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但膨胀速率却随时间增长逐渐降低。在模拟油藏环境下,微球在102 h后吸水膨胀达到极限,体积膨胀倍数达30倍,表现出良好的抗温耐盐能力。这是由于引入的DMDAAC功能单体有强吸附、强水化作用,有利于酰胺基团水解,微球吸水量变大,体积膨胀[15]。
2.5 P(AM-DMDAAC)微球微观驱油研究
图7展示了微球在刻蚀模型中的运移状态与调驱机理,由于存在优势通道,纳米微球很容易运移到大孔喉中(图7a)。随着注入微球PV数增大,多个微球以叠加与架桥的方式在孔喉中封堵,使得后续驱替液可以驱替其他通道,提高波及系数(图7b)。
图7 P(AM-DMDAAC)微球微观驱油过程Fig.7 P(AM-DMDAAC) nano-microsphere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 a.微球运移;b.架桥封堵;c.突破后运移;d.微球卡堵
随着驱替压力不断增加,微球进一步深层运移,但相互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使其逐步解堵(图7c)。运移的过程中,微球经过通道小于其尺寸半径的孔喉时,单个微球会卡堵通道,达到深部调剖的效果(图7d)。
3 结论
(1)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P(AM-DMDAAC)纳米微球,在模拟地层水中有良好的分散性,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单体浓度为15%的微球在模拟地层水中粒径为145 nm。
(2)P(AM-DMDAAC)微球形状规则、球形度好,85 ℃下微球在102 h后可溶胀达30倍,表现出良好的抗温耐盐能力与吸水膨胀性能。
(3)微观驱油实验中,P(AM-DMDAAC)微球在孔道中表现出“运移—封堵—突破—再封堵”的调驱过程,显著提升了波及体积,体现出良好的选择封堵性能,适用于低渗油藏深部调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