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的思考

2021-08-10谢光荣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所有制产权活力

谢光荣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43

前言

国有企业属于国家资产,其资产所有者是广大百姓,国家作为受托者,担负着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也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委托代理理论。所以,想要打造更加有为的国有企业,必然要增加相关要素,在维护企业权益的同时,极大程度上增加国有企业活力。如若使之成为既定事实,必然要引入社会资本,进而体现国有资产为民所有的特质,也体现了激发市场中国有企业投资潜力,所以注资国有企业,不可不谓新时代下新形势所托,新形势在新时代下所现。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分析

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应按照28.65%[1]的阈值对国有股所占比例进行调整,若国家持比高于该阈值,便降低国家持比,反之亦反。政府要求从“什么都管”转为“管资本为主”,形成一个将政企分开的“隔离带”,基于管资本为主转变,要抓好“两个清单、三个归位 、四个重点”。监管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的业务归位于企业自身、将延伸到子企业的管理事项归位于一级企业、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

首先,要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做到产权规划清晰,如此为之便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具有重大决策、资产收益、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而企业只负责与自身经营相关的企业经营业务。[2]如此便将国有企业与公有制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下紧密相连,更好搭配,融通性发展,量化付出,简化过程,优化制度,演化新机。

其次,优化国有经济供给结构,进一步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3]中央企业将业务范围大致分在三个领域:关系国家安全与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其他行业与领域。激发中小型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活力,带动企业发展,要搞活中小企业的同时,也要搞活那些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经济制度,尤其要跟上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最后,加大董事会建设,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将充分挖潜与深化人力资源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最佳存在方式。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最大的障碍在于人力产权的滞后,人力资本产权不清晰,出现了中国人才外流与国企人才民用的现象,前面提到要通过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摆脱产权不清晰的现况,那么基于人力资本产权不清晰的状况,必然要使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分开,使得经营者能够独立经营。同样要做到两权分离,其是指法律上所有权与经济上所有权相分离;建立孕育职业经理人的摇篮;开创斜杠青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明晰个人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避免行政干预过度,导致人、财、物过分行政化。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的思考的意义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可以带来企业活力,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国有企业转化机制不得不吸纳企业机制和效率都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也不是十全十美,民营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其自身发展存在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可以互补短板,并且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跃迁。从国有企业自身来看,要重视转变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和优化布局,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强化国有经济布局,进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防风险力。

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带动国有资本合理优化配置,强化国有企业整体经营功能与效率。从2013年延续至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头戏。要促使国有资本更多转向关系国家安全与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并且集中更多财力物力人力倾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可以说有重点、有方法、有空间,必然会大有可为。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即因民营资本流入过多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过多,同时也避免因国有资产国家控股过多而导致企业缺失投资活力,所以要保证活力与监管并重,并且要切实保障改革兜底的情况。切不可为造势而损失,更不可为挽回损失而更强造势,一定要有底线,要有危机意识,才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国有企业技术、人才、获取资金的需要。正如上文所提,由于人力资本产权不清晰,造成很多人才持续外流,不能如愿来国企发展与任职。但如果社会资本流入国有企业,那么其不仅将资金带入国有企业,其同时也将企业技术、人才与客户带入企业。尤其对于一些承大国之重的央企,更是缺乏技术、人才与客户,甚至一些成为濒临淘汰且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更是令人们唏嘘而头疼。唯有将民营资本注入,才可让国有企业重现生机与活力,但这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完美药方。其具体运作还要看其具体经营情况,例如技术还是成为卡脖子的难题,人才还是在期遇伯乐,客户还是不能尽善尽美。尤其在以何阈值为界限吸纳民营资本,这一点极为关键,放大了来说技术、人力与资金虽较之前盘活不少,但自身国有企业却变质不少,很难还是基于之前的公司目标与企业文化,缩小了来说重组企业的内部磨合也尤为关键,如果没能顺利度过磨合期便出现了难以解决的危机,出现了令人头疼的状况,那么人心很容易动摇,所以危机是潜在的,只要一着不慎,必会满盘皆输。所以不能盲目,更不能草率,也不能短视,稳住心,慎重思考,以最小的损失带来最大的获益。

(三)缓解资本流动性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施行有效缓解了资本流动性差的困扰,因之前国有企业的体量较大,其自身缺乏投资活力,进而产生了资本流动性差的难题。可以说民营资本的流入不只是单方面获利、单方面受益、单方面受困,而是双向的,既然汇入同一条河流,那么就要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在民营资本流入之后,就不能再以原来的标准定义投资、定义资本流通、定义最终受益、定义期末分红,而是要将两者以适当比例相加,然后调配出最优的企业成长发展方案。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活力不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梗阻之一就是:活力不足,何以体现呢?正是基于国企责任不清、缺乏动力二者联系在一起,而且现象并不乐观。唯有引入民营资本,才可以重置资源配置过程,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以全新的方式充分流通,让信息充分传递,从而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期望与目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也将在此启航!

(二)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梗阻之二就是:布局不合理。因为,国有企业一贯的现象就是产权不清晰、过分行政化,即什么都管,可什么都管不好,由此说明国有企业布局不合理,没有自我调节的相应能力,一旦出现问题,由于自身困涩,会乱成一锅粥,而导致问题越堆越多。引入民营资本大可缓解此种压力,让资源更多共享,让闭塞转而通达,随着民营资本的逐渐上手,其内部格局也在进而优化,大可弱化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对企业的影响。

(三)治理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梗阻之三就是:治理体系不健全。谈起治理体系着重要说的便是监管体系,监管体系的疏忽与漏洞必将带来国有企业运转的随时瘫痪,所以监管尤为重要。但民营资本注入国有企业之后,其活力必会大大加强,但与之而来的监管便成为重新重组的企业能走多远的最关键原因。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活力极为关键的同时,监管也至关重要。

结语

新时代呼唤新形势,新形势铸就新时代。我们要乘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东风,大刀阔斧地进行供给侧改革中最为关键的国企改革,相信秩序必将代替混乱,相信改革的东风可以让更多群体受惠。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美好的盛世在不远的将来会如约而至,让我们同在改革中,共筑中国梦!

猜你喜欢

所有制产权活力
活力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产权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在即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小产权”为什么“小”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