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1-08-10李火军
李火军
(湖南省永兴县林业局,湖南 永兴 423300)
1.引言
在林业生产中,森林病虫害防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多年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防控效能、体现保护环境的思想理念,应大力推广和广泛使用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控技术。
2.生物防治技术概述
2.1 概念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等技术,不需要农药就可以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目的,是林业病虫害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措施。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微生物防治技术、害虫天敌防治技术。微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病菌、病毒、抗生菌等微生物治理林业病虫害。该技术不会将药物残留在植物体内,也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林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区域范围内的害虫情况,适当投放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密度,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2.2 优势
生物防治技术可以达到无残留的无毒状态,不会对环境、动植物引发相应的危害,最大程度上实现环境的安全性。该类技术可以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试想一下,若是长时间地进行应用,可以完善病虫害的天敌优势群体,实现长时间控制的要求。另外,生物防治技术难以造成病虫害抗体的出现,是一类能够长时间应用的手段。生物防治技术的原材料十分简单,且获得时的难度系数较低,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可实现就地取材的目的,实现病虫害防治成本的降低。
3.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导致林业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生物破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种类。从自然原因方面来说,气候因素和生物多样性会对森林系统的防御能力造成破坏,导致森林系统的整体防御能力严重下降,从而使各种有害生物出现,并且有害生物的数量急剧增多,其中有一部分害虫喜欢以幼年植物为食,对植被的正常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造成影响,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树木品种比较单一,使得病虫害抵抗能力下降,也会导致病虫灾害发生。从人为原因来说,杀虫剂的过量使用虽然可以有效杀灭各种病虫,但同时也降低了林区生态系统自我防御能力,导致森林破坏速度加快。
4.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4.1 生物农药防治
4.1.1 微生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与常规农药相较,在使用微生物农药过程中,病虫害不会产生抗药性,无法对天敌造成危害。与此同时,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可人为干预进行规模化培养,从而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削弱至最低。当前常见的微生物源农药主要包括真菌和病毒等。在种植树木时,需注意安全防护,不得有阳光直射,避免真菌、病毒在高温环境下被消杀。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注意以下问题:严格控制温度,因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易受环境影响,若环境温度较低,则繁殖速度减缓;严格控制湿度,湿度越大,则繁殖速度越快;尽量安排在阴天或傍晚用药,不得在雨天用药,否则菌液会被雨水冲刷。
4.1.2 动物源农药
动物源农药的作用机制是借助动物外激素、内激素和毒素消灭病虫害。但因部分动物产生的活性物质,会对昆虫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如杀虫单等。昆虫分泌出的活性物质对于昆虫自身的发育也有积极作用,主要为调节,如蜕皮激素。昆虫的信息素活性物质可在昆虫间进行传递,通过特定的信息素表达不同的信息,使得昆虫聚集,此时便可使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诱杀。在使用昆虫信息素过程中,需就害虫的信息素或对害虫有影响的信息素进行提取,抑制害虫的正常交配,减缓害虫群体繁殖。扰乱信息素时,需先在空旷区域均匀喷洒,使得害虫聚集于特定区域,从而弱化害虫对于林木的影响。此外,需注意信息素浓度的控制,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并关注风向变化,避免信息素飘散至林区。
4.1.3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是由天然植物制作而成,可抑制害虫的正常生长。通常植物源农药是由一种或者多种草药混合组成,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为烟草、除虫菊与大蒜素。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针对性更强,对于红蜘蛛等防治效果较好。但是应选择具有生产资质的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详读药物使用说明,可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对药物进行合理选择。但需注意药物的科学存储,高温与强光均会影响药效,尽量安排在早晚时间段内施药。
4.2 鸟类防治
病虫害的天敌除了昆虫外,还有鸟类,如啄木鸟、杜鹃、喜鹊等。多数鸟类以虫为食,可以有效利用鸟类的这一特性进行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依据林木发生病虫害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引进鸟类,以期达到控制病虫害数量的目的,从而实现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目的。为了促使鸟类在森林中生活,可以在森林里建造人工鸟巢,帮助鸟类在森林中生活、繁殖,实现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目的。另外,对于引进鸟类的品种及数量要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实现森林生态平衡。
4.3 天敌昆虫防治
“预防为主,科学治理”是森林病虫害防治所要遵循的原则,坚持防控结合。在预防森林虫害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以森林害虫为食的昆虫,并为昆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如表1。当害虫处于繁殖期时,可以引进具有寄生性的昆虫对害虫进行捕杀。选用本地天敌对外来入侵的害虫进行管控,综合应用防控措施抑制林业害虫生长,优化林地环境,以充分发挥各类生物因子的自然控制作用。对此,需基于生态系统的作用原理和循环特征,对害虫进行综合治理。从微观层面来说,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措施,确立高效的天敌昆虫控害机制,创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模式;从宏观层面来说,应联合助增与保育等措施设计病虫害防控方案,但也需对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行综合考量,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能力,也可发挥天敌昆虫等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
表1 引进天敌防控我国林业害虫
?
例如,松毛虫是我国较为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对于针叶树的危害最大,幼虫和成虫的自然扩散能级较强,一旦爆发则会对松林造成巨大影响。至今我国发现了寄生蝇、寄生蜂等多类松毛虫的天敌昆虫,其中赤眼蜂应用最为普及。松毛虫、赤眼蜂可对柞蚕卵进行大量繁殖,以散卵或大空间快速接蜂。与此同时,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米蛾卵为替代寄主对赤眼蜂进行繁殖试验,明确了室内繁蜂思路和技术应用要点,经实践发现效果显著。
4.4 生物酶技术
蛋白酶抑制剂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当中的一种酶,能够保持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并且免受其他外来生物酶的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成熟,人们对于生物酶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特别是在使用生物抑制杀虫工作当中的成效比较突出。生物酶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在一般情况下,蛋白酶可以抑制昆虫消化道当中的消化酶的作用,使其消化功能减弱或者出现紊乱,从而使其无法合成特定的氨基酸,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引起害虫生长性的缺陷和生存能力的丧失,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目前生物酶技术在森林防治过程当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抑制昆虫的发育和传播,还能有效地保护森林健康成长。
5.结语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抑制其传播蔓延的速度,而且还能够提升林区的防御能力,减少林区受到病虫害侵扰的概率。因此,在进行病虫害防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作用,并结合其他防治措施,从而达到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