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果业百年发展历程、成就及展望
2021-08-10高文胜李国栋王志刚李明丽崔秀峰于国合
高文胜,李国栋,王志刚,李明丽,崔秀峰,于国合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济南 250013)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东部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西部及北部为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 ℃;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 d,鲁西南地区可达220 d;年均光照2 290~2 890 h;降水量550~950 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60%~70%集中于夏季。山东省的气候和立地条件非常适于各种落叶果树的生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故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王国”[1-4]。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兴起与发展,山东省逐步发展成为北方最大、最重要的综合果品供应基地[5]。笔者对近百年来山东省果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进行了回顾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能为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历程
根据山东省果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笔者分为以下4个发展阶段加以回顾概述。
1.1 1921—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果业萌芽阶段
山东省盛产果品,资源丰富,名特产品引人瞩目,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曾吸引过不少国内外学者来山东考察,并在《园艺新报》等期刊留有多篇记述文献资料。随着近代果业的萌芽,继张振勋开办张裕酿酒公司、酒厂及葡萄园之后,1921年李载之在烟台西郊创立了芝圃果园发展苹果[6,7]。1932—1936年青岛、威海开设了新农、徐氏果园等私人现代果园与公司。1930年前,山东白梨、兖州瓯补(榅桲)、曹州木瓜、烟台洋梨、烟台苹果在北京市场驰名。1933年,据当时实业部统计,山东省果品年产量84.4万t(外销量37.1万t),其中梨、柿、桃、枣分列前4位[8]。后因战争原因,果业发展持续下滑,新中国成立前,果品产量降至25万t。为了适应果树生产发展的需要,1946年山东大学农学院建立园艺系,1947年组建山东农学院设立园艺系,成为现代果树生产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建国后果业基础发展打下人才基础[3]。
1.2 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基础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怀领导下,山东省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果树生产的政策措施,如对果农发放无息贷款、实行增产不增税、新发展小树免征税、建立果品市场、合作社组织果品运销及供应生产资料等,使山东省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1973年全省果品产量达到47.02万t,跃居全国首位。1977年山东省农林厅在栖霞召开全省果树生产工作会议,重申正确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强调提高果品质量。在经济全面回升的影响下,各种果品销路好转,果品产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图1)[9]。
随着果树生产对技术增长的需求,1949年在龙口园艺场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果树技术指导所,1950—1978年,山东省农业试验所、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林厅以及各地区陆续组建园艺、果树相关机构或学校,开展果树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与人才培训工作。1957年着手进行果树资源调查的试点工作,历时4年,基本摸清了全省果树的种、变种和主要品种的资源[10,11]。
图1 1949—1978年山东省主要果树的产量
1.3 1979—2010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
此时期,宏观上乡镇企业、果品加工产业开始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微观上无毒苗木及矮化栽培、节水、生长调节剂、果品保鲜等技术的运用及发展,共同助推山东省果树生产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979年中央决定实施经济重大改革。1980年果树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承包制,1982年起制定了山区薄地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等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积增加不多,但产量上升较快。1984年苹果改国营商业统一经营为多种渠道流通,价格市场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山东省果树面积和产量变化基本是以苹果的发展趋势为引领,其他果树栽培面积变化较小。1985年开始,全省果园面积波动式快速上升,1996年达到峰值64.15万hm2(962.22万亩),之后缓慢下降,2009年降至39.44万hm2(591.55万亩),2010年之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图2)。
图2 1979—2010年山东省果树栽培总面积及主要果树面积
山东省水果总产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较缓,2002年小幅下降后一路走高(图3)[12],至2009年产量为1 419.09万t。
图3 1979—2010年山东省水果总产量及主要果树产量
综合看,1979—2010年山东省果树发展有以下2个特点:一是政策扶持引导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发展果树的积极性;二是技术普及推动了品种更新换代和保护地栽培为引领的新生产模式,筑牢了山东省果品生产者的技术基础,确保了山东省一直以来的果品生产领航地位。
1.4 2011年至现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果业发展。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专门讲了全省13个特色农产品,包括沾化冬枣、栖霞苹果、莱阳黄梨、乐陵小枣等特色果品。2019年9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就苹果产业发展作出批示:“山东苹果要改良、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山东品牌”。2019年10月20日,省委、省政府在栖霞市召开了全省果业发展现场会议,加快推进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13]。会后,省政府出台《山东省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实施苹果品种更新换代、栽培模式、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培育提升,加工增值增收等六大示范工程。
这个发展阶段主要是多措并举夯实产业基础,实现面积产量趋稳、单产提升,较好实现了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14]。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先后制定出台《山东省果业振兴规划》《山东省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山东省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梨、桃、葡萄、大樱桃、枣等5个树种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规划方案,为果品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二是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了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及苹果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累计投入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0余亿元,着力推广果业现代栽培模式和关键生产技术,引导全省现代果业发展。三是强化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全省水果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全省基层果树站长培训班、全省果树行业关键技术培训及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举办苹果矮砧栽培技术培训班等省级各类培训班60余期,培训推广部门技术人员、果农1.3万余人次,为全省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2019年山东省果树栽培面积趋于稳定,变幅较小。2013—2016年略有增加,随后小幅下降,至2019年果树栽培面积58.53万hm2(表1)。水果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表2),各主要果树树种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仅梨2018年产量有所降低。2020年,全省园林水果面积59.33万hm2(890万亩),产量1 829.8万t。
表1 2011—2019年山东省果树总面积及主要果树面积 万hm2
表2 2011—2019年山东省主要果树的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变化
2 主要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健康发展,果业已成为山东省竞争优势强、综合效益好的高效特色产业,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以下成就。
2.1 现代化果园初具规模
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果产业项目(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水果产业项目)等的带动下,全省现代栽培模式果园面积4.67万hm2(70万亩)以上,树种由单一的苹果延伸到桃、梨、甜樱桃等多树种。
2.2 优势区域集聚度提高
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苹果优势产区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6%以上,鲜苹果出口量达95%以上;泰沂山区桃优势产业带产业规模占80%;梨、大樱桃、枣等树种的集中度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2.3 高质量生产水平提升
各树种优良品种推广迅速,全省苹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果园支撑系统、果园起垄及生草覆草、有机肥增施、高光效树形、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果业生产关键技术得到普及推广。苹果平均666.7 m2产量2 568 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8倍,鲜苹果出口量50多万t,占全国出口量的50%以上,均居全国第一。
2.4 产业化发展能力增强
全省市级以上果品产加销龙头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52家。全省现有各类果品分级包装流水线800余条,年加工能力450多万t;果品贮藏能力480万t,其中气调贮藏120万t。全省登记在册的各类果品专业批发市场64个,年流通量500多万t。已培育市场影响力较强的烟台苹果、栖霞苹果、蒙阴蜜桃、福山大樱桃、沾化冬枣等知名区域公共品牌,烟台苹果品牌价值已达到145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2.5 设施化生产面积扩大
山东省设施果树栽培规模较大、涉及的树种(品种)较多,栽培模式多样、技术起点较高,已成为全国设施果树栽培中心,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临朐县仅设施甜樱桃栽培面积就超过4 000 hm2(6万亩)。果树设施生产在调节保障季节供应、提升果业经济效益、防灾减灾方面优势突出,成为果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6 产业促增收成效显著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抽样调查,2016—2020年间,山东省苹果666.7 m2纯收益在5 000~9 900元,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其他水果主产区。栖霞、沂源、蒙阴等重点县(市)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果业。
全省果业还存在诸多短板,主要包括传统栽培模式的果园占比高、低效果园比重较大,品种单一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优质果品率不高,专用装备水平低、生产机械化普及度不高等。
3 发展展望
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果业区域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数字化、品牌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1 品种优化与良繁体系建设
充分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善有性杂交等传统育种技术,突破分子标记等前沿育种技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砧木),加快传统名优品种的提纯复壮和老劣低效品种的淘汰更新。加快良繁体系建设,确保良种良砧良苗的快速推广应用,不断优化全省果树品种结构。
3.2 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加快果业关键技术研发,在现代高效栽培模式、土壤质量提升、生态绿色管理、化肥农药减量、果实免套袋、经济实用型果园机械、防霜防雹避雨等防灾减灾、设施栽培等方面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和加强省市县乡推广体系建设,确保果业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应用到现代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果业高质量发展。
3.3 品牌培育与营销体系建设
依靠特色优势树立品牌,依靠龙头企业创造品牌,依靠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依靠质量诚信维护品牌。给果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品牌形象,继续培育宣传好公共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加强产后处理、预冷保鲜、贮藏、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环节设施建设,发展产销对接新型营销模式,建立完善高效营销体系。
3.4 主体培育与发展体系建设
下大力气做大做强各类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多家大型果业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扩大推广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合作社的有效模式,发展一批果品专业合作社,培育好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与果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打造果品产业良好发展体系。
3.5 规模生产与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作用,倡导适度规模生产管理。开展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机械化的产业服务方式,实现规模化果园管理的全程机械化和采收半机械化。推动公益性服务体系与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衔接,构建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6 数字发展与集群体系建设
整合大数据资源,建立涵盖果业气象、市场、种苗、生产、经营、消费、科研、监管、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建设数字商品化处理设施,规模生产及与三产园区结合,做大果汁、罐头、果干等为主的初加工业,研发引进培育做强果品精深加工业。通过数字融合发展,建设好果业发展集群体系,发挥集群效应产业优势,实现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