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统战工作平台建设研究
2021-08-10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翠轩
◇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马翠轩
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一体化进展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思想观念的碰撞,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遍应用,影响了大众传播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话语格局和舆论生态,对高校统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统战工作要结合新语境,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构建新时期的高校统一战线舆论阵地。
一、高校统战工作的新语境、新需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高校在培养和凝聚党外人士、巩固统一战线联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使各党派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统战对象更加复杂、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工作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等难题,凝聚共识、求取最大公约数变得更加重要,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任务更加艰巨。
相较于以往,当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包括:
(一)统战对象复杂化
高校统战工作的传统对象,包括少数民族师生、港澳台师生、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12类人为统战对象,其中,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年轻一代等“新三类人”,在高校相对集中,是未来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
高校统战对象一般文化素养层次高,成长背景各有不同,思想观念开放多元,随着全球人才交流、科技交流、信息交流的频率速度加快,西方价值观对他们产生了复杂影响。技术赋能、媒介赋权使高校群体成为当前网络交流的主要发声者,也使得高校统战对象范围扩大化、圈层化。他们是当下新媒体信息传播空间中的活跃群体,新媒体应用技术能力和传播水平较高,尤其在近年来新媒体平台“中小V”垂直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高校的专家学者、技术带头人、社团负责人等逐渐在平台流量支持下成为网络意见领袖,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型统战对象”。
(二)工作主体性突出
新媒体语境具有互动性与便捷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数字性与虚拟性等特点,网民个性表达意愿突出,草根阶层话语权力放大,人人都是新闻发布厅。在此情况下,高校党外人士与海量网络用户交流的频率增大,信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扩大,个体影响力日益提升。这就要求高校统战积极提高其工作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完善其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的网络适配性和兼容性,充分满足网民需要,利用新媒体传播特点,持续深入推进工作。高校统战工作者要持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平台运营、舆论引导、社群管理等媒体素养,完善工作方法方式,满足当下丰富、多元的新型统战工作要求。
(三)网络语境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性决定了高校统战工作内涵和手段的持续深化。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统战工作的时空壁垒被打破,传统主流话语权力一定程度被消解。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层面上,海量信息混杂,消费主义文化、青少年亚文化等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交织横生,西方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价值观试图渗透。传统灌输式、单向式的统战工作方法难以适应和满足新状况,这要求高校统战在工作方法和手段上进行转向、下沉。具体而言,探索立足高校实际的工作方式与风格,既要加强网络技术层面的工具开发和功能拓展,更要认识网络“语境”的反制约作用,提升统战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工作入脑、入心,实现网络统战工作的涵养效果。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统战工作现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新媒体语境下,主流话语呈现出与民间话语场耦合、共生的态势。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以本科院校统战部微信公众号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统战工作现状。
(一)开设状况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100所重点本科院校调研中,有28个高校开通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其中华东与华南地区的高校统战部账号偏活跃,如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河南省的57所本科院校中,有9个高校开通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其中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农业大学较活跃。
(二)平台设置
在微信号设置上,全国范围的28个样本中,有10所学校使用系统默认微信号,而非身份自定义。河南的9个样本中,有7所学校使用系统默认微信号,而非身份自定义。
在板块设置上,全国高校样本和河南高校样本显示,仅部分高校具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板块设置。
编号 全国重点本科高校微信工作平台板块划分1复旦大学统战部统战记忆、学四史、烈士纪念日、望道·侨声2杭州师范大学统战部 成员风采、“五一口号”·记忆3华东理工大学统战部团体之声、党派之声、“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预告、招兵买马、原创、党传学习月等4西安交通大学统战部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时政学习、统战新语、工作动态、党派基层动态5电子科技大学统战部微课堂、学习培训、建言献策、欧美同学会、人物风采、表扬奖励、主题教育、民主党派6南京大学统战部聚焦、重磅、关注、纪念
7北京体育大学统一战线新闻资讯(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大政协、民族宗教、港澳台侨)、文献资料工作动态、统战风采、统战要闻、学习进行时、聚焦两会、信息快报、微课堂、资讯等9北理工统战政策法规、党派工作、人物专题、实践活动、情况通报8西大统战10南华大学微统战统战动态、理论政策11西大统战心语涨知识、聚焦、重磅12南大统一战线转载、关注编号河南本科高校微信工作平台板块划分1河大统战聚焦统战(通知公告、网站、往期精彩)、建功统战(同心随笔、人物风采)、印象统战(党派团体、统战知识)2郑大统战新闻公告(校内新闻、国内新闻)、学习园地(经验交流、统战知识、政策法规、理论研究、人物风采)、工作交流统战动态(通知公告、新闻动态、往期精彩)、统战工作(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民族宗教、参政议政、建议意见)、统战知识(统战理论、统战史话、人物风采)4新医统战新闻速递、历史人物3郑州轻工业大学统战部
(三)内容类型
高校统战部微信公众号样本分析显示,其内容主要分为5个主题类型,主要包括工作动态(如开会座谈、通知活动等)、人物典型(人物获奖、人物故事等)、思想学习(学习讲话、政策学习等)、历史人文(高校历史、统战知识等)、其他(学校工作、招新等)。2020年8-10月的微信内容显示,工作动态发布占据主要比例,思想学习、人物典型位居其次。
全国范围内的28个重点本科院校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共发文436篇,其中工作动态243篇,发布频率最高,占整体发文量的55.70%,阅读量最高,达17249次。而思想学习类、人物典型类居其次。
河南省的9所本科院校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共发文68篇,内容以统战工作新闻动态类发布频率最高,占整体发文量的55.88%,思想学习类居其次。在阅读量上,人物风采类总体阅读量最高,如河南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河大统战”的文章《万琪琳:不忘初心,情系桑梓》获得了4000多的阅读量,在省内高校中居于首位。
(四)发布形式
调研显示,全国高校样本和河南高校样本均选择传统的图文呈现形式,均无短视频、H5等形式发布。
调研数据整体显示:高校党委统战部开设新媒体平台的单位数量较少,新媒体建设和运营尚未呈现广泛态势;平台运营频率较低,多数平均月发文量为5条左右;即使运营较好的平台,每月每条平均阅读量在200左右,社会影响力相对较低;平台内容发布类型较为固化,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多沿袭传统网站新闻的信息传播方式。多数单位缺少新媒体平台运营意识和品牌意识,新媒体技能和媒介素养相对薄弱。部分学校开通后处于不发布、不更新、不互动的“僵尸”状态。高校党委统战部的新媒体平台工作普遍未列入常规工作范畴,与现实语境和时代发展不符,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这一方面拘于统战工作政治风格的严谨性、严肃性,约束了其工作机动性和媒介想象力。另一方面,源于对统战工作主体对传统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模仿和沿袭,缺少自我更新的时代热情和持续动力。因此,目前高校党委统战部新媒体建设工作,既难以满足统战对象的信息诉求和服务诉求,也未彰显出工作的主动性和主体的能动性,对新媒体技术的采纳、应用与创新相对滞后,其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
三、新媒体语境高校统战平台建设与创新
新语境下,高校统战工作应在载体上依托传统媒体,探索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与开发,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生、线上线下融合的工作态势,探索建立“网下”向“网上”拓展、“网上”与“网下”结合的新型工作方式。
(一)深刻认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统战工作的创新意义
高校统战工作是国家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党的工作的重要法宝。高校统战工作对象是我国教育改革、科技进步、文化创新的重要主力,在政治监督、经济改革、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强化高校统战工作与新媒体语境的结合,是激发工作活力、完善工作机制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促进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深化统战舆论宣传和政务服务;也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的必要方式,可以推进工作者改变思路,提高新媒体素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统战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增强统战社会影响的有效渠道,从而扩大统战工作的社会权威性、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积极探索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媒体形式
在原则上,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独特优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以“同心”思想为引领,抓好思想舆论正面引导和管控,依法保护同盟者的合法权益。在方式上,要善用多种力量,从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转向行政和社会化力量并举,抓好网络人士作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舆论优势;重视做好“线上”的工作,扎实做好“线下”工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和渠道,加强线上交流、线下沟通,双管齐下,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争取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避免形成“真空”和“盲点”;打造工作载体,精心打造网络平台,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不断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主动融入到相关在线论坛、网上沙龙,与网络人士开展“键对键”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三)主动塑造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型平台
结合高校统战部门的身份属性、工作特点和新媒体技能功能,塑造新型智能平台。
1.资源融合、主题共振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统战工作要在“大统战、大宣传、大服务”的框架下,强化与校内各教育单位、相关教育领导部门的机制联结和渠道共享。加强高校内部教务、科研、国际交流、宣传、离退休等各部门的工作联动,提高与党外人士、各党派、各学生社团等的互动交流,构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网络圈层、地域生态之间的内容合作和主题共鸣,提高平台的社会辐射面和品牌影响力,充分实现社会控制、社会引导、社会互动的功能需求,打造平台推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高校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氛围。
2.场景融合、形式创新
高校统战工作要结合高等教育工作的规律,结合本地、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将信息宣传、政务服务等功能进行嵌合,实现平台的智能化建设,打造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发稀缺性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提高平台的实用性。
如,华东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华理统战”深入探索统战服务创新,推出了“统战服务平台”,在其公众号板块嵌入“服务大厅”“信息系统”两个菜单,实现数据共享、工作联动,为校内广大统战成员、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及学校各二级党组织提供了议政建言、民主监督、理论研究等便捷服务。查询统计、信息管理等功能提高了统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同时也增强了统战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在形式上,高校统战工作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特性,强化工作品牌和视觉符号识别系统,对多链接、多资源、多文本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漫画、短视频、音频、直播、H网页、电子杂志等形式,塑造信息的立体式场性表达,呈现动态、交互、活泼、亲和的文本。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打造动态管理平台,提高统战对象对平台的粘性和信任感。
3.话语融合、主题普适
高校统战工作应注重时政主题与民间网络话语的结合,用青年语言、网络语言、时代语言与用户交流。如江苏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江大统战”的《聚焦||这个座谈会有看点!》、中山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统一战线”的《今天,我们一起祝九三学社生日快乐!》等,有助于精英知识分子、普通网友“进入”场景,调动用户共鸣。
高校统战工作要提高其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情感价值等信息含量和附加值,结合时代热点、高校历史、人文轶事、地域文化等发布普适性主题。如华东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华理统战”的《抗击疫情的社区“勤务员”》、郑州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郑大统战”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我校统一战线成员中引起热烈反响》等紧紧抓住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事件,及时推出热点文章引起关注。
4.热点融合、议程引导
高校统战工作要结合时代语境、社会话题、网络热度等,及时进行议程设置,策划活动,及时、有序引导互动。如河南大学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河大统战”结合学校110周年校庆推出“同舟共进·我与河南大学的故事征文”活动,紧紧围绕统战工作和高校发展,融合高等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历史发展等主题,扩大了统战工作的丰富性和渗透性、号召力和影响力。
同时,高校统战工作要关注和介入统一战线重要舆情事件,通过思想学习、线上线下讨论活动,及时把握舆论、遏制谣言,占据舆论制高点;要提高正面事件和负面事件的传播效能和引导技巧,积极收集党外人士反馈意见,持续提升平台价值,实现内容沉淀。
(四)全面打造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新型统战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新型统战工作应具备:
1.一致性和多样性
高校统战工作的一致性,即要做好高校“把关人”角色,始终围绕着党和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将统战工作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在办学主体与社会、校际、同事、师生等多个层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同时,高校统战工作要坚持多样性、开放性,不断扩展与统战对象的交流内容和空间,拓展统战工作对外的流动性、公开性、透明性,通过技术赋权和矩阵打造,实现影响力的延展和监督,提高工作效能。
2.创新性和实效性
高校统战应利用新媒体技术低门槛、高融合、跨时空等特性,直面受众,提升效能。高校统战在传统职能基础上,要创新和完善服务内容和宣传形式,进一步提高面对面、点对点的宣传效果和服务水平。
3.互动性和情感性
网络用户从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介向双向传播的大众媒介发展过程中,从单一受众身份发展为兼具受众与二次传播主体的双重身份。这要求高校统战工作要主动结合网络用户需求和话语系统,实现硬核信息的软性着陆和生动输出,如将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历史、科技中,加强故事、情感等元素,提高平台的亲密性、在场性和陪伴性;放低身段,彰显个性,灵活互动,沟通情感,打造严肃认真、灵动活泼的平台。高校统战工作应提供相对宽容的网上交流空间,依托平台资源实现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和舆论引导的作用;线下则通过打造主题互动活动,提高用户粘性,拉动网友互动和大众传播,形成裂变传播的宣传效果。
新媒体语境对于高校统战工作发展来说,具有“阀门”和“油门”的双重效应,新媒体为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也为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效能和影响力提供了机遇和支撑。新媒体语境下,深化和推进高校统战工作,要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这体现了我党一贯以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是我党统一战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为新时代高校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作用发挥提供了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