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2021-08-09王鹏程
王鹏程
摘 要:目的 通过对育龄期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探讨该地区HPV感染与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月就诊苏州九龙医院妇科门诊的育龄期女性300例,根据HPV筛查结果分为HPV感染组150例、HPV16/18型阳性组32例和HPV阴性组150例,其中HPV16/18型阳性组包含在HPV感染组中。采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方法对不同HPV感染情况下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分析探讨该地区HPV感染与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阴道pH、清洁度、BV、TV、VVC、H2O2、SNa分布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衣原体、LE分布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紊乱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微生态评价体系对预防HPV感染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阴道微生态;阴道炎;HPV感染;宫颈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37-02
女性阴道菌群、解剖结构、内分泌调节和局部免疫共同维持微生态平衡,而保持微生态平衡已成为防治生殖道疾病的关键[1]。宫颈位于阴道顶端,阴道微生态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影响宫颈微环境,增加HPV(Human Papilloma Virus)感染机会,长期如此易致宫颈发生病变、HPV转阴难度增加[2]。但并非所有育龄期女性均会发生HPV感染,因此存在其他因素增加其感染几率[3]。本研究通过对苏州园区育龄期女性不同HPV感染情况下的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月就诊苏州九龙医院妇科门诊的育龄期女性共300例,根据HPV筛查结果分为HPV感染组150例、HPV16/18型阳性组32例和HPV阴性组150例,其中HPV16/18型阳性组包括HPV16型阳性、HPV18型阳性或二者混合感染,HPV16/18型阳性组包含在HPV感染组中。入组人员中,HPV感染组年龄为25~40岁,平均年龄为(35.58±1.76)岁;HPV16/18型阳性组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为(31.27±2.15)岁;HPV阴性组年龄为27~39岁,平均年龄为(36.27±3.79)岁;各组间均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苏州九龙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性生活史;②月经规律;③无急性生殖器官炎症;④3d内无性生活。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1.3 方法
1.3.1 微生态实验方法
用扩阴器暴露阴道,用3根无菌长棉签于阴道上1/3处旋转10~15s,见有明显分泌物送检,并将pH试纸置于阴道穹窿处进行检测。①病原微生物检测:应用玻璃载片、常规镜检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包括滴虫、霉菌、加德纳菌等致病微生物)及机体局部炎性反应;②应用pH试纸测分泌物pH;③用底物显色法测定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④利用免疫层析分析技术检测衣原体感染。
1.3.2 HPV实验方法
使用HPV专用刷顺时针在宫颈口处旋转3~5圈提取分泌物,利用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由检验科检测HPV感染情况及分型。
1.4 诊断标准
正常为pH≤4.4,异常为>4.5;正常清洁度为I~II,异常清洁度为III~IV;病原体检测中线索细胞(+)为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滴虫(+)为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osis,TV),霉菌(+)为霉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H2O2阴性、SNa阴性、LE阴性评定为正常,反之为异常。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数据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试者阴道pH、清洁度比较
三组受试者中阴道pH、清洁度分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组中pH及清洁度异常比明显高于阴性组,HPV16/18型感染者更为明显。见表1。
2.2 三组受试者病原体感染情况比较
三组受试者中BV、TV、VVC感染分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组中病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阴性组;衣原体感染分布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受试者阴道预成酶情况比较
三组受试者中H2O2、SNa分布采用卡方檢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组中阴道预成酶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LE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研究[4]确定HPV持续感染是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病因,性接触为HPV感染的主要途径,育龄期女性为HPV感染的主要群体,80%感染者在2年内可自然清除,只有少数会持续性感染甚至恶变[5]。宫颈鳞柱上皮移行区是HPV易感区域,阴道微环境改变与宫颈感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阴道正常的环境是通过乳酸杆菌维持酸性环境[6]、阻止外源性致病菌入侵、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并可激活免疫功能等。当该平衡一旦遭到破坏,阴道防御功能减弱,优势乳酸杆菌减少、产H2O2功能下降等会导致内源菌增殖,BV、TV、VVC等混合感染增加。
本实验发现育龄期女性中HPV感染者的异常pH、清洁度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PV16/18型感染者占总HPV阳性患者约1/3。其中BV及VVC感染率在HPV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V在各组中均较低考虑受检者群体较为年轻化、感染人数较少所致,有研究表明[7]TV与HPV感染有关,本实验与其结论相符,衣原体感染分布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感染人数少有关。本实验发现大部分感染指标在HPV阳性组明显高于健康组女性,考虑紊乱的阴道微生态是增加HPV感染几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高危HPV16/18型感染者阴道感染率更为明显、紊乱程度更高,这与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致[8]。而LE分布各组间无差异考虑本实验所选取对象均为育龄期女性,其性生活较为活跃有关。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性生活态度的开放与HPV感染人数逐年增加、逐步年轻化相符。虽然经研究HPV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但仍达不到人均接种程度,也无法达到完全有效,不能满足所有感染人群要求,同样由于价格、个人意识等原因导致并不是所有符合使用条件的女性均可承受或使用。因此高度重视阴道微生物菌群及生殖道感染可为积极治疗HPV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Kyrgiou M, Mitra A, Moscicki AB. Does the vaginal microbiota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ncer?[J]. Transl Res,2017,179(7):168-182.
[2]张雪芳,何鑫,黄文阳,等.中国女性宫颈高危型 HPV感染與阴道微生态关系的Meta 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6):56-63.
[3]Nele B,Sadeep S,Janneke W,et al.Vaginal dysbiosis and the risk of humanpapillomavirus and cervic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19,12(7):9-18.
[4]周美华,张莉.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前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变化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19,13(48):1572-1575.
[5]AN Ruifang, ZENG Xianling. Latest advances of vaginal microec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7,33(8): 787-791.
[6]苑晓微,张雯,何平,等.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9,28(1):106-109.
[7]李东燕,郝敏.阴道微生态平衡与高危型HPV感染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5):594-597.
[8]陈锐,冯岩岩,吕涛,等.HR 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20,37(0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