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2021-08-09孙馨宁张跃
孙馨宁 张跃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们不仅要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建设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园林绿化工作。本文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提出园林绿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法,以进一步诠释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园林绿化;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对乡村的绿化和美化,通过园林绿化实现对自然村庄生存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还可以改善农村的空气质量,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绿色活动场所,对其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方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公共绿地的建设,完善乡村的绿地系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1],实现人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美丽乡村的园林绿化建设要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还要贯彻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提升园林绿化的人文内涵,不断优化人们的生存空间。园林绿化可以很好地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园林绿化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乡村绿化与城市绿化有所不同,城市绿化是通过人工建设模仿出自然的地形地貌,而乡村绿化则是利用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让更多的原始自然作品被保留下来。城市绿化被称为“人造绿化”,乡村绿化则被称为“天然绿化”,二者有着不同的艺术品位。从自然美的角度看,乡村景观远比城市景观更美、更和谐、更清新、更有趣、更幽靜[2]。总而言之,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园林绿化是一门集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研究,它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创造了人类的活动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园林绿化可以美化乡村,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园林植物能通过时间维度的变化丰富乡村环境的季相变化,为乡村景观增添色彩美。同时,它还能通过增加氧含量、改善空气、调节水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打造了属于乡村特有的景色,是自然生态文化宝贵的财富,它有利于人们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并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美好,在提升物质文化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园林绿化可以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带动乡村的长足发展。它带来的美感是真实存在的,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美景,更多的是景色背后的感受,在良好的自然生活艺术的氛围中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欣赏[3]。进行乡村绿化建设能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乡村绿化建设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景点和景观,并通过对景点以及景观的建设,帮助乡村完善自身的景点特色,提高村庄的综合实力。此外,它还会促进村民了解先进的园林绿化知识,加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村民更加充分地了解自身的村庄以及在建设中的村庄的文化,提升村庄的文化软实力,为村庄的旅游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建设成功的村庄能够对周围的村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增强自己对于周围经济的引领作用,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2 园林绿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绿化虽然对乡村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得到了大多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它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认知不全面
一方面,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对园林绿化的认识不够准确以及不够重视,它们往往把住宅当作建设重点,忽略了园林绿化的发展。此外,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大多局限于交通的便利和消费的便捷方面,忽视了对园林绿化的需求。因此,园林绿化难以获取足够的经费支持和建设力度,无法实现与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导致乡村基础建设与自然风景之间的整体格局不协调。
另一方面,多数村庄居民自身绿化意识淡薄,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美丽乡村建设,他们认为只要将绿化植被种植在村庄中就能完成美丽乡村建设。这导致当前村庄的绿化建设不能顺利进行。同时,他们对于已经进行种植的花草树木没有进行保护,他们只追求花草树木种植的经济利益,忽视绿化效果,认为进行花草树木的种植主要是为了遮阴纳凉,导致较多的地区花草树木的成活率低,甚至还出现了花草树木被偷盗的情况。这种做法有悖于美丽乡村园林绿化的初衷,对于美丽乡镇园林绿化的建设效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外,一些在乡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对于美丽乡村园林绿化的建设同样存在认识上的错误,乡村干部带头进行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热情也比较低,建设干劲不足,不能够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园林绿化建设。
2.2 养护管护不到位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乡村绿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许多乡村在园林绿化建成后期管理粗放,导致绿化效果较差。一方面,很多园林绿化后期的维护管理缺乏专业人员的支持,仅靠当地的农民维持,但他们缺乏专业知识且绿化意识薄弱,对绿化树木和花草的保护普遍不到位。绿化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园林绿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然而,很多村民对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园林绿化管护的热情,导致许多园林绿化设施因无人管护而绿化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有较多的村民养殖家畜以增加家庭收入。在美丽乡村园林绿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当地村庄不能够对绿化后的植被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监督,导致部分植被被家畜破坏,不仅没有达到实际的绿化效果,还造成了村庄的财产损失。
2.3 规划设计不合理
许多村庄在建设绿化景观时摧毁了原始的自然资源,盲目模仿城市绿化的造景模式,在种植时没有注意植物与原始村落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忽视了植物的乡土性。他们盲目引进外来树木,不仅植物生长状况不尽如人意,在后期维护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没有体现美丽乡村的乡土特色,导致“千村一面”。同时,在绿化设计过程中还缺乏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考虑,具体表现未植物种类单一、没有形成丰富的群落结构。短期来讲,简化植物配置确实是一种快速成景和缩减成本的方式,但只有尽可能地丰富植物群落,才能保持乡村生态基底的长效稳定。个别乡村只设计了单一的大面积草坪或花海景观,再加上缺乏高强度的维护,导致后期景观效果极差,还不利于长远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城市没有种植可以防风固沙的植物,不能合理地发挥植物对城市的生态效益。
3 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绿化的相应措施
本文针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为后续的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首先,要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加大对美丽乡村绿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团体和公众的关注和支持。但园林绿化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建设是不能有效完成的,还要保证全民参与建设,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因此,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种宣传方式,使园林绿化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激发老百姓对美丽乡村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的自觉意识。
其次,乡村干部可以通过村民常见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频次,利用知识讲座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村民能更好地了解绿化的意义,切实感受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益处。同时,还要传播美丽乡村绿化可以造福后代子孙的思想,形成全民爱植护植的良好氛围,减少对园林绿化的破坏。
最后,应当发挥乡村支部的带头以及监督作用。支部应成立专门的乡村园林绿化工作小组,对已经进行种植的植被进行监督和防护,防止其遭到破坏和偷盗。乡村支部应定期组织村内的党员学习乡村园林绿化建设的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方法,组织党员对已经种植的植被进行定期保养,保护已经建成的乡村园林绿化景观。党员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对破坏绿化植被的村民及时进行制止和教导,帮助其纠正错误,保护好已种植的绿色植被。
3.2 加大养护和管护力度
在美丽乡村的绿化建设中,植物的维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如幼苗的养护、花草树木的造型修剪、景觀设施的维护等[4]。俗话说:“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园林绿化的养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对园林工程的完善和景观的提升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绿化建设中的植物品类繁多,生活最优环境因素差异较大,为保障植物的存活率,保证植物健康生长,绿化建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使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植物易受环境因素及自身生长特性的影响,如果在关键节点未对其进行养护,就很容易出现病虫害,甚至死亡,从而难以形成持续的绿色景观,植物本身及整个项目的价值也会大大减少。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清楚了解园林绿化中的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做到适地适树,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3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征
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就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结合不同村落的自然资源和建筑特点,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5]。乡村居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并结合当地的发展需求,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划方案,提出乡村建设具体目标。例如,建设旅游型乡村,绿化建设要在村落原有基础上进行整体绿化美化,同时还要强化村落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建设,形成标志性景观。此外,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要保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旅游人文景观、规划合理的乡村旅游线路,边建设边发展,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乡村园林绿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建设工程,在对其进行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环境所适应种植的植物种类和习性,还要考虑当地村庄的习惯和文化特色。因此,应当根据当地村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规划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充分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特点,将乡村的风土文化传统与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既突出乡村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缺少现代化的园林设计。此外,还要结合当地村庄的具体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出更加符合当地村庄的植被组合方案。构建出能够真正区别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突出乡村风土人情的乡村特色园林绿化景观。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还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乡村园林绿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当地村民的无形资产,是改善景观环境的基础。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景观时,必须结合乡村的特点和周围的自然特点,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建设,从而美化乡村,提高乡村建设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芝雯.如何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与协同[J].商业文化,2020(23):82-83.
[2] 李雪松.城市园林绿化中提升自然景观利用效率的途径[J].花卉,2019(16):122-123.
[3] 吴志振.发展邻里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武昌南湖花园邻里文化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学习月刊,2006(08):113-114.
[4] 施荣桦.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园林施工的工程管理及后期维护工作[J].花卉,2018(14):144-145.
[5] 何丽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04):11-14.
作者简介:孙馨宁(2000—),女,山东莱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建设。
张跃(1987—),男,山东平度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