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创新
2021-08-09刘运锋
刘运锋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度不断上升,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的范围也得到拓宽。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走进了信息技术时代。本文以“互联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小学 科学教学 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并得到了逐步落实,教育领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互联网的来临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还在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教育领域影响着教育事业。虽然小学科学在小学教学阶段常常扮演一种副科的角色,但是其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小学科学关系到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养成,甚至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因此,理应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观点也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如何把小学科学与互聯网有效融合,是每个科学教师应该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一、“互联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革新,以此为载体,产生了微课、多媒体、微信、电子白板等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模式,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不仅弥补了过去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还对我国教育兴国的目标产生了积极影响。
1.1有利于教师获取科学相关的资料
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的应用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直接获取与科学相关的资料,避免花费大把的时间去寻找辅助材料;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教师的思维在逐步发生改变,从传统死板、老套的教学思维解脱出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1.2符合现代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所延伸的学习方法更符合现代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更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层层递进中,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更加直观化,以动态的画面取代了静态的板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其对科学学科的热爱,以这种用兴趣来促学习的方式,有效提高科学课堂效率,便于学生体会到科学学科的价值。
1.3有利于师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
“互联网+”视域下,教师与学生实现了平等交流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渐树立了引导者与组织者的形象,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在淡化教师角色的同时,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不仅推进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相处,还建立了平等交流的契机,进而提升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1.4有利于突破科学教学的重难点
对于科学科目自身来说,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内容繁杂,覆盖面广,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枯燥、难以理解的现象,由于受限于直观性、空间性、地域性、时间性等因素,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而这些无法掌握的内容也就成了教学活动中难以实现的,因此,互联网+视域下,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能够直观且形象得将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化难为易,从而使科学教学变得集中、具体,不仅使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还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科学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2.1制作多种形式的微课,补充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教师有必要对微课的运用目的进行明确,所插入的微课是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且优化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大纲的要求,
为避免学生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微课内容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且时间不宜过长。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所教授的科学内容大多是以“书面知识”为主,对于一些周期现象等经常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忽略,基于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会感到好奇的因素,教师可利用微课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在创新教学形式的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蒸发》时,教师可将生活中蒸发的一些现象浓缩到微课中,使学生对蒸发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微课中还可插入“实验所需的器材、步骤”等内容,学生可根据微课中所描述的方法,亲自参与到蒸发实验的活动中,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完整性的记录
水蒸发的全过程。此外,由于小学生对自然现象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可截取有关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如:在 教学《冬季星空》时,可利用微课播放星座录像资料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星空的魅力与神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2借助微信,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年轻人为社交媒体注入了鲜活力量,作为当代的小学生,对于微信的依赖程度不亚于任何成年人。因此,教师可借助微信普及性、大众性、便利性的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小学科学教材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研究性实验的内容,教师可利用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下达一些指令。如:在微信群内发布一些上课所需用到的材料,学生可根据指令提前进行准备;发布一些诸如天气原因取消户外探究活动等通知;还可发布一些科学小知识等。此外,科学教师可随时更新自己的朋友圈动态,分享小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家故事、科普知识、奇怪的自然现象等,便于学生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无形中让科学知识融入到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一对一沟通,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为其做详细解答,不仅丰富了师生的交流形式,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微信软件使用的门槛比较低,小学生可以说能够对其做到“无师自通”,微信的这些优势,为小学科学教学开辟了新的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2.3借助多媒体,实现直观的动态效果
小学科学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获得,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更加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不仅促进了小学生认知的发展,还提高了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将静态呆板的板书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丰富多彩的声音”如:小鸟欢快的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敲鼓声,然后展开谈话,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都在无时无刻听到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掌機、风吹、乐器击打”等;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解决生活问题的视频,如:汽车的喇叭声、小提琴声、电焊声、吵闹声等,让学生说一说视频中的声音给人类带来哪种优势和劣势。又如:在教学《秋季星空》一课时,可播放有关北斗星、北极星、仙后座及宇宙星空活动的的视频资料,在悦耳的音乐“闪烁的星星”伴奏及美丽的画面结合下,加上教师的解说,如“晴朗的夜晚,我们来到一片宽阔的空地上,抬头仰望天空,呀,满天都是亮晶晶的小星星,有大的、晓得,有明的、暗的,像闪闪发光的宝石镶嵌在夜空中”,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分散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起来,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新颖的感觉。因此,借助多媒体,小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注意力始终保持在集中的状态,进而提高了科学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界已经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力度,如今的社会已然成为“互联网+”泛滥的时代,小学科学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制作多种形式的微课,补充课堂教学,借助微信,实施互动交流,使科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借助多媒体,实现直观的动态的效果,小学生在这种丰富的教学形势下,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进而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应该紧跟潮流趋势,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融合,实现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
参 考 文 献
[1]苗平. 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赵海波.浅谈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创新[J].中国新通信, 2020,22(23):192-193.
[3]史文智.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 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七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2.
[4]郭胜文.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C]. 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0:6-8.
[5]李波.“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Z1):117-119.
[6]李静,欧阳海晏.“互联网+”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途径[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09):59-61.
[7]张作嵫.“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9,5(23):112-113.
[8]刘玉成. 如何应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互联网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教学的应用研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