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融入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的研究

2021-08-09崔帆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融入文化自信

【摘要】时代发展背景下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遭遇断代危机,基于青少年时期是文化塑性的关键期,文章探索将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到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中,引导青少年进行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认同,建立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成为传承与创新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主力军。

【关键词】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入;青少年;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64-03

【本文著录格式】崔帆.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融入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64-66.

基金项目:2020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创新性发展研究》(编号:GZLCLH-2020-233)。

黔北地区为川黔渝省市交汇之地,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黔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智慧创造并传承了满足社会需求、贴近时代审美的黔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种类丰富,经过世代相传、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其蕴含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审美观念、人文科学、宗教信仰等使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黔北传统文化宝藏中熠熠发光。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将黔北各族人民长期传承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推向了边缘化,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传承断代、止步不前、社会淘汰、濒临灭绝的危机,其承载的文化特征也存在消亡的迹象。

一、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途径

(一)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地域性激发青少年文化自信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源起于黔北、成熟于黔北,技艺流传于黔北,形成了黔北地区独特的的技艺文化。如黔北手工酿酒技艺的茅台酒酿制技艺,雏形期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唐宋以来,此地美酒被列为贡品。时至元朝,产酒地被称为茅台村,其独具一格的“回沙”酿酒工艺已成为标志性酿酒技艺。《遵义府志》卷十七·物产中记载,茅台酒《田居蚕室录》:“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1]茅台酒独一无二的酿制技艺尊为“全黔第一”也就实质荣归。 2006年,茅台酒酿制技艺被纳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也被纳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黔北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自豪感。

深入了解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对黔北地区青少年而言,在普及地方性手工技艺文化知识的同时,对手工技艺文化产生价值认同,进而生发对地方文化的归属感,在情感寄托中热爱家乡文化。将从文化自信中,激发更多青少年投入黔北社会发展建设。

(二)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社会性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黔北文化精髓的表现,它浸润在黔北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饮食技艺中的遵义“八大碗”烹饪技艺、播州黄糕粑制作技艺、虾子羊肉粉制作技艺、绥阳空心面制作技艺、赤水泉水豆花制作技艺等,早已成为黔北社会餐桌文化的代表元素,展示了黔北人民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乡愁文化,为青少年深入了解黔北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少年是黔北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振兴的储备力量,青少年对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适应性与敏锐性,能有效带动黔北手工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的用非遗文化服务民生。提升青少年对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对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主人翁意识,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才会自觉担当起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责任。

(三)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性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凝结了黔北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心血,繁复而巧妙的手工技艺呈现的是质朴的“匠心”。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的赤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手艺人灵巧的双手贯穿制作过程始终,伞架取手工削制的竹条制成,油纸伞面是涂刷了防水桐油的皮棉纸,整把伞的制作工序有百多道,一般制伞的工序有:制胚、打孔、穿托、穿缰、裁纸、糊伞、上油、裹顶、上杆、穿线等,用时一周,赤水油纸伞制作技艺,也是贵州省内唯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油纸伞项目。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的匠心文化不胜枚举,非遗传统手工艺人凭借口传心授的经验知识,在生活的变迁中潜心钻研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手工技艺,为黔北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忘初心的信念感,让非遗传统手工艺人拥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他们穷尽智慧、竭尽匠心的韧性与品质,在技艺传承中将提升青少年的观念意识、价值追求,给予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融入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可行性策略

向青少年传播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将其融入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新文化生存空间,是其改变传统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以传习教学、项目体验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学习认知空间,可以让青少年认识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了解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美学特点,领悟其匠心之美,在参与实践中提升青少年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厚植非遗文化传承环境,涵养文化自信。

(一)开发“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校本课程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项目众多,覆盖手工工艺技藝、制茶技艺、饮食制作技艺、酿酒技艺等。各类别的非遗项目也是丰富多彩,如手工工艺技艺类就有:红花岗区的书画装裱制作技艺、播州区的枫香花茂土陶制作技艺、桐梓蛋画制作技艺、绥阳藤编技艺、赤水竹编工艺、习水苗族蜡染、凤冈唢呐制作技艺、余庆泥塑技艺、务川大贰纸牌制作技艺、正安墨石雕刻技艺等。涵盖地方文化特色的手工技艺,既是黔北各地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更是黔北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淳朴民风的呈现。它们是黔北校园校本课程开发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库,也是校本课程走进地方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校本课程中,系统化的学习、鉴赏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增强了地方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引导下,把非遗请进校园,在综合实践中,认识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之美,尊重敬佩从事手艺劳作的人民,感受地域文化带来的精神力量,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将广泛形成文化自觉,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地,树立本土文化自信,高度肯定自己的地域文化,激励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

(二)发展“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研學活动

实践出真知,研学活动目的是带领青少年“走出去”,转变教育模式,进入当地生活,感受当地社会民俗,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中,与之密切接触,获得认知实践能力。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将培育和践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党、爱国家、爱家乡的热情[2];将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的构建及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将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增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将利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大学生格局,多角度引导学生思维,用丰富的地方文化旅游活动,带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3]。

挖掘地方文化、发现家乡美,离不开非遗研学,研学活动要避免“只旅不学”,就要注重学情,以生为本,有计划、有目的设计相关活动课程。“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非遗研学的主要课程模块。在国家全面推进研学旅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引导下,要着力打造以探索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了解黔北地域文化、领悟匠心之美为主线的精品课程。在研学课程中,要让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走进研学课堂,充当研学导师,在非遗原生态土壤中传授非遗知识,在情景演绎中展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让青少年在非遗传承人课堂中理解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匠人智慧,崇拜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进而愿意主动学习、研究创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助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2020年8月23日,余庆县40多名中小学生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进入“泥牛黄”研学基地进行研学学习,传承人黄泽富、黄真辉给学生介绍了泥塑作品,现场示范讲解了泥塑的制作技艺,学生通过体验泥塑的各种技法,在想象力培养中,学习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为自己的家乡文化自豪,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之情。

开展“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研学活动还应依托黔北非遗研学旅行基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遵义市在贵州省率先印发了《遵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意见》,遵义市第一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就包括了含有非遗传统文化技艺的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等37个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黔北地区共有321所学校共计297272人参加了研学实践。2018年至2019年有70个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各县(市、区)培育、挂牌了71个(含拟建24个)县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根据《遵义市建设黔川渝结合部教育科创中心实施意见(2018—2035)》,黔北地区还将推进“1+N”全国知名校外教育营地建设,打造“1+N”遵义市研学旅行集群基地。研学实践包括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教育、国防科学与工程、自然生态五大板块。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版块,“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纳入了课程计划。例如,目前务川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开设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课程《体验大贰纸牌》、民俗特色餐饮体验“三幺台”、历史讲座《三幺台》等;湄潭北纬27度国际营地开设了《传承多彩非遗文化现场实践课程》,学生可以现场进行非遗布艺、非遗陶艺研学实践;余庆的“泥牛黄”陶瓷泥塑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设了《泥塑》课程等[4]。

非遗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既推动了黔北非遗文化创新,又促进了黔北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黔北非遗研学旅行基地发展,可以引进优秀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带其非遗项目入驻基地,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提供展示黔北非遗手工技艺、交流黔北非遗文化的平台,还可以进行相关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深度体验活动。研学基地为青少年提供零距离体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学习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场所,在知行合一中让青少年感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了解黔北地域文化,读懂黔北地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三)开展以青少年为对象的文化创意赛事活动

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对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不能仅为简单的技艺学习传承。传承只有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结合,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媒大学杨红教授认为,非遗普及不能仅仅让孩子们被动接受,只有激发孩子们参与和互动,才能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必须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培养青少年的非遗传播行动力。需要构建文化创意大赛的平台,一是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赛事活动推出针对青少年喜爱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项目。二是可以发起青少年参与文化创意赛事互动,发挥青少年对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弘扬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激活青少年的创新基因。2019年,北京市举办了歌华有限杯文化创意大赛,在非遗及IP参赛项目中的“宸灵纪”国漫IP,就出现了传承创新中国榫卯文化的“唐块积木”。通过国漫IP传播,向青少年展示了“不用一根钉子建房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2020年,欧盟—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发展委员会联合中国邮政,在第四届中国明信片文化创意大赛中设置了中欧青少年非遗作品专题赛和中欧“我是非遗小守护者”公益活动,通过明信片创意“设计+非遗”,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们通过明信片向全世界传播了非遗文化。2017年至今,遵义市已接连举办三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赛事,大赛是希望搭建文创产品设计比赛平台,挖掘黔北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能将其传播创新应用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加快培育具有黔北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参赛对象包含了大中专院校和初高中学生等。

广东自身媒体人骆伟瑜提出:“非遗传承与其说是精神和手艺,不如说是两代人的共识和使命。”依托黔北丰富的、极具地域特征的非遗文化资源,为青少年搭建含有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意赛事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及项目,在非遗的融合变革中激发青少年的创意潜能和创新创业热情,促进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青少年为引擎推进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创新性发展,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才能活态化的薪火相传,青少年成长为推动非遗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能增强其强烈的使命感,树立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黔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黔北文明的瑰宝,是黔北人民深层的精神追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融入到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途径,将促进黔北非遗传统文化成为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在继承转化与创新中推动黔北社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兴唏,季克良.茅台酒的独特性概述[J].酿酒科技,2006(2):80.

[2]伍裕玲.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做好研学旅行[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63-64.

[3]贾敏,雷显兵,罗时琴,王德远,贾真真. 旅游资源视角下的贵州研学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 绿色科技,2019(5):197-200.

[4]石影.遵义市加快推进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建设[EB/OL] (2019-07-02)http://zy.gog.cn/system/2019/07/02/017296079.shtml.

作者简介:崔帆(1979-),女,贵州遵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方向。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融入文化自信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