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视野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保护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1-08-09邹维江祝卫东丁严刚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

邹维江 祝卫东 丁严刚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湖北恩施枫香坡侗寨在正在经历传统农耕文明到市场化、资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以村寨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为切入点,探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環境的困境,提出保护生态空间自然基底促进多元空间融合共生、重塑生活空间人地关系营造当代和谐人居环境、优化生产空间业态结构,塑造集约高效生产性景观的保护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会变迁;特色村寨;宜居环境;枫香坡侗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58-03

【本文著录格式】邹维江,祝卫东,丁严刚.社会变迁视野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保护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湖北恩施枫香坡侗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58-60.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保护与优化的社会语境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后,我国目前现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52个。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存模式与城镇化建设步伐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则显得极为重要。

(一)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乡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我国的乡村从血缘、地缘的二元纽带关系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村落社会结构[1]。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家庭结构取代传统的家族结构,从而影响到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形式,村落中的空间秩序、交通流线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交通工具的更新也改变了乡村中原本合理的交通布局[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劳动资源、教育资源等向城市转移,迫使许多传统村落逐步衰亡。

(二)国家政策推动社会需求的变化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到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国家从政策层面对乡村发展的持续关注。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及的生态宜居的相关要求,使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宜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而使曾一度濒临衰败的特色村寨又获得了重生的历史机遇。

(三)城乡融合促进发展路径的变化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结构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传统村落建设面临着人口流失、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困难等问题[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方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明确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4]。可见城乡融合是保护和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有效举措和新路径。

二、“茶绿林幽”的枫香坡侗寨

枫香坡侗寨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西北部,域内丹霞地貌特征明显,平均海拔500米。其所在的高拱桥村有自然村落9个,6100余人,其中侗族2600余人,越占全村人口的42%,是湖北省第一批“宜居村庄”[5]。

(一)山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概述

枫香坡侗寨所处的地貌属于丹霞地貌,以低山为主,域内芭蕉河、朱砂溪自西北向东南经过,沿途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小平坝,青砂页岩、石英砂岩地质带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坡之上,土壤疏松,矿物质丰富,属于酸性土壤,因此茶叶是枫香坡的重要产业。该地茶叶种植加工历史悠久,依据史料记载,清代早期,蒸气杀青技术制成的茶叶远销海外,清朝道光年间之后,此处一直是恩施茶叶生产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的等高梯式、密植速生等形式的茶园也成为枫香坡独特的田园景观。

(二)市场化背景下兴起的旅游业

原本以农业为主的村寨因为市场化而发生了改变,2006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及芭蕉乡委乡政府决定将枫香坡打造成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村,以此地独有的生态环境和侗族民俗为基础,开发枫香坡侗族文化特色,展示侗族风情,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旅游经济在枫香坡逐步发展起来。枫香坡侗寨通过“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农户+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2008年成立枫香坡侗寨乡村旅游农民经济合作社;2007—2009年,投入2000万元着重建设枫香坡侗族文化体验区,建成隧道入口处牌楼、风雨桥、寨门、鼓楼、萨岁祠等标志性建筑;2009年引进恩施州民族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以侗族美食为亮点建成侗寨美食街和枫香坡游客接待中心;2013年投入800万元改造景区道路和河道绿化,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扩建民居,逐步完善服务功能,被誉为“湖北侗乡第一寨”,成为人们城郊休闲娱乐和茶叶农事体验的首选之地。截至2013年枫香坡侗寨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00万元。

三、枫香坡侗寨宜居环境要素分析及保护优化的困境

(一)村寨宜居环境的要素分析

村寨宜居环境是在农村地域范围内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体,国外对村寨宜居环境的研究是以保护和恢复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景观为重点,国内对村寨宜居环境的研究也是多元多角度的,如我国吴良镛院士认为宜居环境主要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综合考察;骆美、偶春等学者也认为宜居环境主要考察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及政府支撑体系五个方面[6]。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宜居环境的考察要点则在于安全性、健康性、便捷性、舒适性和谐性五大方面,详细包括绿地率、水资源、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起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保护与优化可主要从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优化生态空间基底、推动生产方式转型、重构生活空间格局,推进乡村“三生”绿色发展,是破题乡村振兴、助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枫香坡侗寨宜居环境保护及优化困境

通过对枫香坡侗寨宜居环境进行调研,以下将从枫香坡侗寨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三个方面对其宜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困境进行探讨。

首先是生态空间方面,生态基底优越但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7]生态空间是保证村寨生态安全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非建设用地、自然水域、非农业生产用地[8]。在调研中发现,枫香坡侗寨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植被覆盖率高,水系受污染程度低,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侵占了部分的生态空间,河道硬化等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格局,导致水系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有所下降。同时村民缺乏生态产业化意识,致使枫香坡侗寨的生态空间潜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生态功能对促进村寨发展的服务功效未完全体现。

其次是生活空间方面,功能配套齐备但科学合理性不足。乡村的生活空间是以提供村民居住、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区域。在对枫香坡侗寨的调研中发现,枫香坡由于旅游开发,其村寨内的服务配套设施相对完整,能够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购物、娱乐、教育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功能的布局和规划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传统村落的空间聚落形式和肌理效果有被城市化手段侵蚀的趋势,乡土建筑和城市化建筑交融博弈,村寨中具有共同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被切割,致使村民公共生活缺失,使村寨宜居性有所降低。

再次是生产空间方面,業态结构合理但空间功能紊乱。乡村生产空间是村民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区域,是村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8]。枫香坡侗寨以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销售为支柱性产业,并开发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通过针对枫香坡侗寨的调研发现,该村生产空间呈现破碎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破碎化主要体现在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无序交织,空间呈现非理性重叠,复杂化则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杂乱无序,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养殖、旅游各类产业布局缺少总体规划,生产动线交叉重叠,导致土地利用率低,给生产空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生态压力,给村寨的宜居性带来负面影响。

四、枫香坡侗寨宜居环境保护与优化策略

村寨宜居环境保护与优化是基于对村寨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分布和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优化生产空间与生态、生活空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村寨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属于多元复合的空间组合形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处于此消彼长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之中[9]。枫香坡侗寨处于农耕文明下的内生式向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外源式发展阶段,村内具有较为优越的生态基底条件,较为成熟的产业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需要关注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与宜居性的关联,真正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发展。

(一)生态空间保护自然基底,促进多元空间融合共生

村寨生态空间是能够为地域内居民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并维持乡村空间格局稳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的生态屏障[10] ;生态空间是村寨宜居性的重要保障,基于生态空间的宜居环境保护和优化应以静态保育为基础,依托现有的生态基底,联动村寨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文化空间、居住空间、娱乐休闲等多元空间的融合共生。枫香坡侗寨的宜居环境建设,首先以保护现有的山水格局为基础,依托芭蕉河、朱砂溪线性水系,串联寨内堰塘及人工湿地等点状水系,与寨内山体形成片状的山水生态格局,建设生态驳岸,确保河流生息安全,通过优化水生态空间,改善村寨微环境气候,改善生物栖息环境,增强环境自净能力,提高生物种群丰富程度。村寨生态空间需要通过长期的静态保护和动态调整,科学利用村寨生态资源,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建设原则,提高村寨人居环境改善,营造生态宜居村寨。

(二)生活空间重塑人地关系,营造当代和谐人居环境

村寨生活空间是为了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物质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空间场域,是村寨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形式为居住空间何公共活动空间[11] 。因地制宜、因地就势的选址原则是枫香坡侗寨聚落模式的显著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布局形式使村落极具侗族民居的韵律。传统村寨的生活空间是由地缘、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宗族血缘关系及地域民族文化主导着村寨人地关系。对村寨生活空间人地关系的重塑,首要是如何将民族历史文化要素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枫香坡侗寨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底蕴,村内的萨岁祠、风雨桥、鼓楼、戏楼是村民参与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村寨传统民俗文化体系进行深度挖掘,建立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习惯的联系,加入现代生活元素,赋予空间新的功能和体验形式,满足村民的心理需求,增强村民空间认同感。

(三)生产空间优化业态结构,塑造集约高效生产性景观

村寨的生产空间是村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空间特点、气候、区位、农业资源等共同影响着村寨产业结构。枫香坡侗寨拥有大面积的茶园、稻田,具备先天的田园景观资源,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粗放式的旅游空间及低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空间开始在村寨内蔓延,此类土地利用形式使村寨的生产空间逐步碎片化。在优化业态结构方面,依托本土的茶叶种植加工产业优势,继续深化 “以茶促旅”的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农业旅游模式,转移破坏环境生态的产业类型,促进农业生产空间的高效集约性利用,实现村寨生产空间的集约性与高效性。结合村寨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优化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生产性空间,营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产性景观。

五、结语

本文以湖北恩施枫香坡侗寨为例,在梳理村寨发展困境和民族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以社会变迁为社会背景,以村寨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为切入点,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策略。本文仅从村寨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进行探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村寨的宜居环境是各种景观环境要素的复合体,因而后续研究中应更深入的探究不同环境要素与人之间的变化关系,以期更加科学、定量地解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营造手法。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48.

[2] 周雷.社会变迁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邓城村为例[J].装饰,2018(4):128-129.

[3] 辛俊婕,魏菲宇,高溪. 城乡融合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巴园子村规划为例[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0(6):16-2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

[5]高拱桥村志编纂委员会.高拱桥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6] 骆美,偶春,徐旸,黄元晶,韩玉平. 皖北农村社区景观环境优化策略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7(11),55-59.

[7] 刘燕.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6(3):6.

[8]程莉,文传浩. 乡村“三生”绿色发展困局与优化策略[J].改革与战略,2021(1):82-89.

[9]扈万泰,王力国.舒沐晖.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J].城市规划,2016(5):21-26.

[10]梁肇宏,范建红,雷汝林,基于空间生产的乡村“三生空间”演变及重构策略研究——以顺德杏坛北七乡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7):17-24.

[11]余斌,卢燕,曾菊新,等.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7(3):375-385.

作者简介:邹维江(1990-),男,湖北恩施,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宜居环境设计;祝卫东(1983-),男,湖北广水,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人居环境修复;丁严刚(1999-),男,湖北恩施,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
论社会变迁对刑罚执行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