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经验对国企审计的启示

2021-08-09仲怀公刘舒

会计之友 2021年15期
关键词:信息质量审计监督审计质量

仲怀公 刘舒

【关键词】 公共事件; 审计监督; 国有控股公司; 信息质量; 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 F239;F276.1;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5-0125-07

引 言

国有控股公司在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国有控股公司的特征为切入点。国有控股公司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着“盈利性使命”与“公共政策性使命”双重使命[ 1 ],同时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多、政策更新快、公司治理主体多样、监管模式复杂,因此进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意义重大。我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全国上下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些伟大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出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凸显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得到了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宝贵的经验。本文首先分析疫情防控和国企审计的相似性,其次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宝贵经验,最后从管理层面、信息层面和基础层面三个层面分析了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监督的启示,旨在提高国企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效果,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监督与疫情防控共性分析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多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相继落地,国有控股公司将在国有经济中占据更大比重。国资委和证监会也频频出台有关国有资本管理的政策新规。国有控股公司相较于其他形式的公司,具有其特殊性。从股权成分来看,国有控股公司既有国有资本又有非国有资本;从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来看,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具有完整意义的市场主体既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又要遵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从公司使命来看,既要保证国有经济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其“公共政策性使命”,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完成其“盈利性使命”[ 2 ];从治理结构来看,既有党委(党组)领导指导企业工作,又有董事会制定公司经营决策;从监管模式来看,既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理人的身份对国企实施监督,又要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要接受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等监督与评价。

201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企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深化国企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基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会议精神和国家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国家审计全覆盖必须处理好审计广度、审计深度和审计力度之间的关系[ 3 ]。开展国有控股公司审计时,鉴于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多、政策更新快、所属行业差异大等特点,国家审计机关囿于审计资源有限,审计广度即审计监督对象的范围难以全覆盖;由于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主体多样、监管模式复杂、责任界定困难等问题,审计深度即审计监督的质量难以保证,即使查处违规违纪事项,在界定责任和性质时也很困难。在对国有控股公司实施审计监督时,不仅需要关注审计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要运用好审计结果,落实审计整改监督,及时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提供线索,提升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监督的效果。

国家审计如何助推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成为审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我国经受住挑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英勇壮举。世界卫生组织多次积极评价中国抗疫工作,呼吁各国借鉴中国经验,中国经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且难度大的特征,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挑战。而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尤其在当前国企改革的当下,对国有控股公司实施审计监督具有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且难度大的特征。同样做为国家治理活动,此次卓越高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监督带来许多启发。

二、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经验总结

(一)管理层面的经验

1.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我国每年从上海港进口的集装箱占全国进口商品1/5以上的市场份额,疫情下,为了使港口有序运转,避免造成货物堆积,海关方面只对部分高风险的进口冻品展开抽检和消杀,而大部分集装箱会直接被各省市相关企业提走,进入全国联防联控机制后再做消杀检疫。各部门、各组织协作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防控体系。如果企业在海关的监管下开展了预防性的消毒,那么在企业的检疫证明备注栏会注明“已消毒”;对没有在海关的监管下开展预防性消毒的企业,其检疫证明的备注栏里面没有注明,会由后续的市场监管部门或其他的地方政府在产品运输环节、掏箱入库环节、产品零售上市等不同环节由相应的政府部门来监督指导企业开展全面的消杀工作。通过建立全国联防联控机制,在各个阶段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并做好记录的情况下,完全实现了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有效的病毒消杀。

2.实施动态化管理与防控

以浦东机场为例,它作为中国民航最大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年货运量在全球排名第三,不僅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而且是国内航空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在发现冷链环境具备传播新冠病毒可能性后,海关作为进口货品的首个把关部门,对进口的冷链食品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源头管控的措施。比如在境外的生产企业发生了员工聚集性新冠肺炎的情况,海关会对该企业采取暂停进口的措施;进口环节如果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海关也会采取紧急的预防措施,暂停该企业的进口申报。这是一种动态化的管理与防控,信息与防控措施都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各地海关作为守好国门的第一道防线,致力于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布控,而海关总署会实时关注全球不同区域的疫情动态,在每一批货物抵达我国之前,展开多维度交叉风险研判,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源头管控。截至2021年1月13日24时,海关总署已经对39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及渔船实施了紧急预防性措施。

3.树立“第一作业链”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第一作业链”指在入境检疫过程中,入境的人员、采用的交通工具以及第一时间接触的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所涉及的作业链。上海的货物量非常大,虽然海关总署和外交部各个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远端防控措施,但是从防疫角度上讲,物品被感染、被污染的情况不能完全避免,最关键的就是加强第一作业链条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防控与管理。“第一作业链”可以视为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所以第一作业链上的所有人员都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保护,所有防护均按照最高级别;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也承担着病毒消杀的重要责任,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管理和约束。如洋山港码头上所有“第一作业链”上的工作人员全部采取闭环管理,把人员全部集中到一个固定的作业场所,大家一起工作和生活,不跟其他社会上的人接触,并一星期做一次核酸检测。

4.规范化操作,所有流程可追溯

经过前期的动态化管理,如果货轮能在港口获批靠岸,则意味着这批货品不存在较高的疫情传播风险,卸货后,上海海关会根据海关总署要求明确布控,精准找到指定集装箱在新冠采样的集中点做开箱抽检。抽检工作共设置了六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负责现场采样过程的录制,还有一名负责对采样部位及采样的编号、采样的动作进行拍照录制。为了避免争议和纠纷,海关总署要求所有被抽中做核酸检测的冷链货物从海关第一次开箱始,必须对整个取样过程留下完整的视频证据,以确保采样过程严谨合规,所有的检测过程均可追溯。

(二)信息层面的经验

按照信息管理流程,一般把信息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五个步骤。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上述的信息管理工作。无论是与疫情本身相关的信息还是疫情传播、人员流动等各种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挖掘与应用都构成了疫情防控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

1.信息获取经验

在疫情防控人员实施流行病学调查时,需要人们配合流调工作,向工作人员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这既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也是推动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积极配合流调工作,既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疫情防控时的流调之所以重要且有效,有赖于被调查人员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比如患者发病前后的暴露情况、接触情况以及活动轨迹、就医情况等。

2.信息存储与传递经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我国疫情防控专家对病毒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在疫情防控时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为不了解病毒,不清楚病毒的传播途径,无论是对货柜、物品的消毒还是对接触者、感染者的保护等都给我们带来挑战,所以需要疾控人员合理分工。除了常规的采样、检测和消毒外,还需要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等方法寻找与传播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调获取的信息不断完善对病毒的認识,实现闭环管理。虽然前期已经制定了预案,但是囿于对病毒认识的局限性,预案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是必然的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才会发现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纳入到闭环管理中,之后根据经验教训,不断总结补充。

3.信息处理与应用经验

浦东机场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而且冷链物品多以时令生鲜和温控药品等为主,对时间要求较高,往往都走航空物流,在综合货运量大且冷链物品较多的情况下,浦东机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区域。基于此情况,机场设置了冷链专用通道,建立一个针对冷链物品的快速处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冷链物品到货后,经过报批程序,把货物从专用的检测入口通过牵引车拉到指定区域,对货物的外包装开展第一次消杀,然后再进行内部的消杀,最后才能进入冷库。在冷库里面也是一个全封闭的集中存放。其中在指定区域的两道消杀程序就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实施的额外程序。

(三)基础层面的经验

1.多省市多部门共建国家级信息指挥平台

疫情发生前,各省市的进出口企业会直接拿着海关出具的提货单,在港口提货后将自己购入的进口商品分销到全国各地不同市场。但疫情下,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部署,要在国家层面多省市多部门创建一个国家级的信息指挥平台,最终与相关企业实现数据对接,在全国范围内保障每一箱冷链食品都可快速追查。

通过上海洋山港电子口岸与上港集团业务受理平台,跟货物相关的收货人、提货人都可以登录系统记录相关信息,如果有问题,便于迅速追溯到整个货物的源头。比如前期有媒体报道在荆州发现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一些商品,那么通过信息平台就可以查到这批物品是什么船运进来的,每个集装箱的发货人是谁,提货人是谁,是通过什么工具运输出去的等信息。由于整个物品链条都由不同单位负责,港口部门只能查到与港口相关的部分,基于多省市多部门创建的国家级的信息指挥平台,通过协作,各司其职,就能追溯到相关产品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完整流转信息链条。

2.充分发挥人的价值,重视个体价值创造

疫情发生后,疫情如令,责任如山。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我国人民展现出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力量令世界敬佩。在疫情防控中,酝酿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以及各阶段对应的各种任务,如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5 ],每一步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也正是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千千万万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普通群众、医疗专家、科学家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全国抗疫工作注入动力、提供保证,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崇高的职业使命与专业认同感为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如图1所示。

三、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经验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监督的启示

(一)管理层面的启示

1.建立全国国有控股公司联合审计机制

通过建立全国联防联控机制,在各个阶段,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并做好记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得到有效的病毒消杀。这样的模式之所以有效,依赖于各个部门的充分信任与密切配合。各方根据本环节所做的工作进行恰当记录后形成后续环节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监督也能形成类似的协同监督机制,对于提升审计监督效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优化监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对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实施“二次混改”。在这样的改革路径中,除了国家审计要对其进行监督外,公司内部的治理层、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外部的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税务机关、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都可以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监督和约束。如果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并做好工作记录,其余监管主体就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监督评价工作,各部门相互配合,协作支撑,增强了监督合力。

2.实施动态化审计监督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多数以事后审计为主,审计实施时间与被审计事项发生时间的不一致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率与效果。但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促使审计向持续审计或实时审计转变[ 6 ]。所谓的持续审计或实时审计,其本质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动态化的监督。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显,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国家审计机关在对国有控股公司开展审计监督时,应该将被审计单位的监测预警和风险布控能力作为审计重点进行评价。国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跟踪与审计内容相关的法规变化,监控可能影响审计事项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变化,比较从不同信息系统收集到的数据,以增强国家审计的揭示与建议功能。虽然目前国家审计已经具备持续审计的技术条件,但是囿于国有控股公司所属不同行业,且众多审计对象高度割裂的信息,不同主体、人员、信息技术环境差异较大,要完全在审计领域实现疫情防控里的动态实时管理还有很多困难。

3.明确审计责任主体,强化审计责任

国家审计在对国有控股公司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可以借鉴疫情防控中的“第一作业链”概念,明确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对一些关键岗位和重要职能人员要重点关注。比如江西省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就提出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国有控股公司不仅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体现,国家审计在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結构应该作为一个审计重点进行评价,通过加强审计的揭示功能和建议功能,把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抓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企业本身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也要求对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4.规范审计监督操作,保证流程的可追溯性

由于海关的抽检结果对货物及商家影响重大,所以海关总署提出所有检测过程可追溯的要求。同样对于国家审计人员而言,在对国有控股公司实施审计时,最终的审计结果会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带来较大影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同样应该确保审计工作严谨合规,所有审计结论均有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撑,所有的审计工作均可验证、可追溯。比如对审计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制作与管理。

(二)信息层面的启示

1.信息获取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在对国有控股公司展开审计时,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或者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时,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过国家审计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后果与疫情防控不同。疫情防控中,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切身利益,比如生命安全或家人的健康等,而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质量不会对信息提供者本身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国家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的质量,除了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国有控股公司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明确国有控股公司在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明确在国有控股公司工作人员承担的特殊使命,使其认识到向国家审计人员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2.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国家审计在监督国有控股公司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样存在着不了解审计监督对象和内容的情况。在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尤其是伴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各省市都根据自身情况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比如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实施“二次混改”、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聚焦创新领域开展创新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审计在对这些国有控股公司开展审计监督的过程中,也同样伴随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尤其要对国企改革相关政策制度和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切忌一刀切,生搬硬套。在制定审计计划,进行人员分工时,结合疫情防控带来的启发,除了设置常规的审计岗位之外,还应该设置专门人员对国企改革中采取不同方案的被审计单位的特征、存在的特殊风险、审计监督的重点等事项进行专业、详细的记录与研究。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国家审计助力国企改革顺利实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能为国企改革后针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监督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支持,从不断丰富的国有控股公司审计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国家审计的揭示功能和建议功能。

3.信息的处理与应用

正如浦东机场在成为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后,针对冷链物品这类高风险事项,在常规程序中额外增加两道消杀程序来对风险进行控制。国家审计在实施审计监督时,并不需要因为实施了国企改革而将过去审计工作全部推翻,而是可以考虑以期间审计工作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审计目标有侧重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加工;或针对某些发生变化的信息及高风险事项信息进行审计流程再造;或重新确定审计重点等改良措施,增强审计监督对国企改革的针对性,强化揭示功能。

在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时,其风险承受度远高于对新冠病毒的识别,如果能提升对信息的处理水平,增强审计人员识别风险的效率,及时从众多监督对象中确定需要关注的对象,那么审计监督效果将会大大提升,其曝光效应、威慑效应也会增强[ 7 ]。目前的信息科技技术为上述设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国家已经能够利用综合信息、大数据技术等从众多对象中识别出最容易违规的单位或者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并以此来确定审计优先级,明确审计重点,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基础层面的启示

1.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创建国家级信息指挥平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要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为三大支柱开展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政府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以及用数据驱动整体治理的设想。借助国家级信息指挥平台,将全国疫情防控工作连成网,覆盖多省市、多部门,尽管每个防控部门和省市各级单位难以做到对物资流转的全过程记录,但是在各司其职的过程中,只要做好自己部门的工作记录,及时上传至国家信息指挥平台,就能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下好全国疫情防控这盘棋。

数字政府建设的重点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赋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通过增强信息沟通的时效性,以实现在更广范围内的统筹协调;通过整合信息来源,挖掘数据背后的隐性价值,为决策提供更多判断依据,真正实现数据驱动治理。尤其是国家审计机关在监督国有控股公司时,数字政府建设的积极意义显得尤为突出。鉴于国有控股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承担的“盈利性”与“公共政策性”双重使命,其本身经济规模与分布均是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因此国有控股公司在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为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基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对国有控股公司展开监督?疫情防控工作中从国家层面多省市多部门创建国家级信息指挥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各省市国家审计机关可以依托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互通,在监督国有控股公司初期先进行大范围的监督,确定高风险事项或单位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监督。国家审计统一信息平台效用的发挥适用于木桶理论,会受到最短木板的限制。因此只有各级审计机关都重视对信息平台的维护与更新,才能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正如疫情防控信息平台,每个单位只能接触到其中某一个部分,但是物资的全流程都被各单位完整记录在信息系统中,需要时可随时调用全部信息。

2.尊重个体价值创造,三管齐下为审计人员赋能

(1)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在国家審计人员监督国有控股公司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应该意识到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监督其背后的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审计项目,更是助力国企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历来国家审计人员都被视作国家财产的“看门人”、经济安全的“守护者”、国家治理体系的“免疫系统”与“甄别系统”,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监督,正是充分履行审计人员上述职能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种持续性的监督。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培养长远目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及战略性重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培养主动提升专业能力的内生动力

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已经有大量质量控制标准、要求、业务规范进行约束,但是由于各企业的审计环境、地位、技术方法、信息化水平、审计人员素质等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审计工作质量。就国家审计监督国有控股公司而言,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审计环境、地位、技术方法与信息化水平等客观条件均可通过制度规范进行约束,唯独审计人员素质、专业技能成为制约审计监督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审计人员数量众多、人员情况复杂、需要的专业技能多样,难以从宏观制度层面进行统一要求;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制度和要求因部门而异,个性化特征明显,难以像约束信息化水平、技术方法、审计地位等事项一样做出统一要求。因此,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受审计人员自身影响较大。虽然外部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提高审计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专业能力的动力,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人自身。正如我国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学家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短时间内就将病毒检测时间从12小时~24小时缩短至4小时,大大提高了识别检测病毒的效率,降低了不能及时发现病毒的风险。主动希望进步、取得成果,这种自发的动机才是促进专业能力提升持久且有效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审计人员需要审视自身,自主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3)树立职业荣誉感,增强专业认同感

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中,所有为抗疫工作做出贡献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他们第一时间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并克服万难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审计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专项审计,保障了84.15亿元疫情防控物资及时规范使用;助力复工复产、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和扶贫攻坚资金规范使用等,均有审计人员的努力付出。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树立职业荣誉感,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这份职业背后的重大意义。

四、结语

本文从管理层面、信息层面和基础层面三个视角整理研究了我国疫情防控经验,对国企审计监督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由事后审计向持续审计或实时审计转变,从整体上对国有控股公司国企审计进行持续监督,确保审计监督广度。

二是安排专门人员对国企改革中的不同方案、行业特征、存在的特殊风险、审计监督的重点等事项进行整合记录,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以此确定审计优先级,明确审计重点,加深审计监督的深度。

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国家级信息指挥平台,配合管理层面建立联合管理审计机制,促进信息层面的信息收集、存储与传递以及处理与应用;同时,从思想意识、专业技能与专业认同三方面为审计人员赋能,从服务国家治理的高度用好审计结果,配合审计整改监督,发挥审计的作用,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杨盼盼,崔晓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开放导报,2021(1):51-60.

[2] 胡左浩.借助竞争中性原则深化国企改革[J].人民論坛,2018(36):84-86.

[3] 郭金花,杨瑞平.国家审计能促进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吗?[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35(5):1-9.

[4] 郑石桥,许玲玲.国家审计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机理与路径: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0(2):39-52.

[5] 闪淳昌,周玲,秦绪坤,等.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20,2(2):5-20.

[6] 朱渊媛,涂建明,庞琦.基于区块链审计平台构建的审计范式变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7):67-73.

[7] 郑石桥,郑卓如.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5(9):81-87.

猜你喜欢

信息质量审计监督审计质量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
电网企业小型基建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改进对策
浅谈秘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