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为中央红军进陕北当“向导”

2021-08-09尹洁

环球人物 2021年15期
关键词:陕北红军

尹洁

2021年5月,贾虹生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关于长征的经典论述出自毛泽东之口,对几代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具体往哪里走,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

结果,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条大河,才走出困境。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中发生的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中国同样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究竟是谁作为“向导”把红军引到了陕北?

极少人能说出“贾拓夫”这个名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革命前辈贾拓夫之子贾虹生。他详细讲述了那段传奇故事。

两次入狱,三度脱险

1912年,贾拓夫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县城。他的父亲在街头做小买卖。贾拓夫还不到10岁,父亲便因病去世了,家中全靠母亲酿造醋酱养活。

在母亲的支持下,贾拓夫一直努力读书,1926年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常常通过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宣传革命思想。

国共合作破裂后,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查,许多有共产党员身份的教师被撤换。作为校团支部书记、绥德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贾拓夫也被开除了学籍。之后,他回到家乡神木县,以教员的身份秘密开展党团工作,并于1928年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秋天,贾拓夫在米脂县参加集会时被捕入狱。因为他还不满17岁,负责审理此案的国民党官员又与他是同乡,加上有地下党的担保,贾拓夫在被关押了半月后获得了释放。

此后几年,贾拓夫先后在西安、汉中等地活动。他1930年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组织部长兼西安市团委书记,同年10月再次被捕。不久,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展开混战,监狱秩序混乱,贾拓夫和其他同志乘机组织越狱,逃出虎口。

“九一八”事变后,贾拓夫从汉中回到西安,组织学生、知识分子和进步群众进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政府反共媚日,为之后西北的抗日高潮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革命斗争中,贾拓夫多次化险为夷。最关键的一次是1933年7月28日,当时中共陕西省委的主要领导人在骡马市福盛楼饭馆以吃饭为掩护,开会讨论工作问题。

“那天吃饭的省委领导共有4个人:袁岳栋、杜衡、我父亲和高岗。”贾虹生对《环球人物》记者讲述道。其中袁岳栋是省委书记,杜衡是前省委书记,当时担任红二十六军政委,贾拓夫是省委委员、秘书长,高岗在省委协助贾拓夫的工作。

当天开会的一个议题就是讨论杜衡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之前由于他错误地估计形势,强令红二十六军主力二团南下渭河,导致部队损失惨重,因此省委专门开会讨论,另外也要研究新的工作部署。

没想到的是,几个人在吃饭过程中被叛徒认了出来,很快便有特务前来埋伏抓人。袁岳栋、杜衡一出门即遭到逮捕;高岗走得晚些,发现情况不对后马上跳窗逃走;负责结账的贾拓夫发现险情后立即从后门离开,并想办法通知相关同志转移。

袁岳栋、杜衡被捕后迅速叛变,敌人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省委组织遭到彻底破坏。身为秘书长的贾拓夫决定马上向中央汇报情况。

“父亲先是到了北平,与北方局负责人交流了情况,接着又去上海,直接向党中央做了汇报。”贾虹生说。

然而没过多久,上海的党组织也因为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而遭受重创,贾拓夫又随党中央转移到江西瑞金。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长达4.8万字的《陕西工作报告》,详细分析了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并要求中央再派得力干部去陕西领导工作。

“由于父亲的身份已经暴露,暂时不能再回陕西了,于是就留在了瑞金。1934年2月,他出席了党的六届五中全会,被选入大会主席团。他接着又参加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陈云同志的领导下,我父亲担任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学校白区理论班的班主任。”

上图:1928年,在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时的贾拓夫。下图: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旧址。

率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转移。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路线,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红军开始扭转被动局面。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行军和战斗,尤其是走出草地后,红军闯过了最艰险的时期。1935年9月,党中央在四川俄界(今甘肃境内)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决定继续北上抗日,以游击战打通国际路线,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新的根据地。接着,红军闯过腊子口天险,进抵甘南岷县哈达铺,队伍宿营休整。

虽然俄界会议确定了大方向,但具体路线和目的地还有待研究。长征的终点在哪里?新的根据地又在哪里呢?

红军休整期间,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得到了一张当年7月出版的、阎锡山方面主办的《晋阳日报》。虽然是两个月前的旧报纸,其中一篇报道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提到“陕北刘志丹赤匪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人。他们飘忽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

左图:1938年,贾拓夫与夫人白茜、长女贾达黎的合影。中图:1938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时的贾拓夫。右图:贾拓夫(左)与王震在延安的合影。

聂荣臻马上将这份报纸送到了司令部,叶剑英看到后急忙找到贾拓夫了解情况。

叶剑英说:“刘志丹在陕北闹革命,他们的根据地还不小,力量也可观……我们到他那里去,你看怎么样?”贾拓夫高兴地说:“我们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眾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革命势力周旋。”

当天,叶剑英又把报纸拿给彭德怀看,彭德怀看完后,直接拿着去找毛泽东。毛泽东再次找来贾拓夫,询问陕北详情。

贾拓夫将陕西省委被破坏以前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以及陕西革命斗争情况向毛泽东进行了详细汇报,建议中央到陕北立足扎根。毛泽东听完兴奋地说:“别说(刘志丹)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他转身向身边的谢觉哉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根据地,到了陕北再说吧。”

就这样,几位中央政治局负责同志研究后,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说:“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有我们的根据地……到陕北只有700里路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随后,贾拓夫便成了红军向陕北进发的“向导”,跟随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身边,随时介绍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翻过六盘山,陕北近在眼前。为了尽快与刘志丹方面取得联系,党中央派唯一熟悉当地情况的贾拓夫率领一连人、带一部电台,作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

贾拓夫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他带队日夜兼程,很快找到了从鄂豫皖根据地到达陕北、已经与刘志丹会合的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以及陕北党的负责人郭洪涛。早在中央苏区时,贾拓夫便在陈云的介绍下认识了程子华,而郭洪涛也是贾拓夫的老乡、老战友。三人见面,激动不已。

贾拓夫介绍了中央红军长征的情况,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程子华介绍了红十五军团的情况;郭洪涛介绍了陕北根据地以及内部“肃反”的情况。贾拓夫交接了联络电台,即刻赶回向中央复命。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一年后,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所有的西北干部中,父亲是唯一一个从头走到尾,完整参加了长征的。”贾虹生说。更重要的是,贾拓夫为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落脚陕北做出了关键贡献,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

“我们党内的‘贾宝玉”

1936年7月,贾拓夫被中央任命为三边(定边、盐池、靖边)特委书记。就在这一年,他认识了陕北省委妇女部长白茜,后来结为夫妻。

“我母亲是清涧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当地的革命空气很浓。她16岁就投奔了陕北红军,不久入了党。我父母结婚时,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为他们证婚,许多中央领导人前来祝贺。”贾虹生说。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党中央在西安重建陕西省委,贾拓夫被任命为省委书记,工作地点也从延安到了西安。3年后,为配合中央调查历史问题,贾拓夫再次回到延安,担任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工委)秘书,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中央要求做战略性转移。

贾虹生1943年出生于延安。在他的记忆中,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碌,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家庭。“我们兄弟姐妹好几个。因为母亲从事妇女工作也非常忙碌,父亲就把我姑姑从老家接来,让她一边在延安中学读书,一边在家里照顾我们几个孩子的生活。”

在西工委期间,贾拓夫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负责西北五省,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绥远(今内蒙古西部)的白区工作;二是团结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1年10月,毛泽东写给贾拓夫的亲笔信。

为了研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贾拓夫和大家想方设法从西安等地买来相关书籍,并到延安各个有藏书的机关、学校进行查阅,包括毛主席的藏书,凡是有用的也被借来看。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蒙古族的情况,组织上还派出考察团,到伊盟等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

在环境极其艰苦、资料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贾拓夫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对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对民族问题的论述中,西工委明确提出要“反对国民党的大汉族主义”,毛主席看到这句话后,特意加了一句“还要同时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为尊重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贾拓夫亲自选址、组织实施,在延河边修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1940年,西工委在延安成立了陕北公学民族部,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藏、蒙、回、彝等少数民族的几十名青年入校学习,其中还包括从敌占区选送过来的。

除了研究民族问题,贾拓夫在经济领域也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财经委员会,下设西北财经办事处,贾拓夫被任命为办事处副主任。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材料,参与起草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

1943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经济封锁,边区几乎陷入没有吃、没有穿、没有办公用纸的严重困难局面。贾拓夫协助贺龙、陈云坚决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力更生”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土特产出口换回必需品,以民生必需品回笼边币,又以边币的发行支持生产和财政,加之边区军民努力生产,在较短时间内渡过了难关,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贾拓夫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才华、学识,毛泽东称赞他是“陕北才子”,还曾诙谐地说:“拓夫既姓贾,又是宝,是我们党内的‘贾宝玉啊。”

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民族卷》中,贾拓夫被评价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理论家,称他对党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工作做出很大贡献,“他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到延安之前,父亲从未做过民族工作,可以说是从零起步的。但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非常努力地学习、钻研,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我想这也是长征精神的一种反映,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永恒的,今天的我们仍然非常需要。”贾虹生说。

贾虹生

籍贯陕西神木县,1943年出生于延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曾任天津市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华通物产集团公司党委书记,2003年退休。

猜你喜欢

陕北红军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十送红军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