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传奇小说中的“以诗入文”现象
2021-08-09刘君袂
刘君袂
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小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诗歌这一文体相较于小说发展较早,这与那一时期的社会、文化以及文学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给中国小说的外在上带来了结构与语言的影响,内在上让小说具有诗性审美。自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中开始出现大量“以诗入文”的文体现象,这种现象随着小说样式的发展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继承了这一文学样式,使其变得更加普遍。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中也出现了大量诗词,在明清时期,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许多优秀小说中亦出现“文中有诗”的现象。笔者基于这种文学现象,将早期最广泛出现这一文学现象的唐代传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文学现象在唐代出现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这一文学现象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行探究。
一、唐传奇中“以诗入文”现象
唐传奇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文体,通过探究《中国小说史略》,我们能受到启迪并发现唐代的传奇作品多为作家自觉创作的作品。在第一部分,笔者将通过对唐传奇作品中存在“以诗入文”这一文体现象的作品进行分析,来探究唐代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将诗歌嵌入小说中的原因。
唐传奇中的作品《游仙窟》,是最早在内容上出现大量诗词的唐传奇小说,这部作品的文体以骈体为主,可见其作者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前代齐梁文风的影响。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自己作为主人公,写了“余”在奉使途中忽然遇到了一个仙境,在仙境中遇到了两位女子,并与其中一位叫十娘的女子因诗歌生情,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书中的女子十娘同样以诗歌回应他。书中的“余”是一位才子,他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方式是吟咏诗歌。这说明唐代才子们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是通过诗歌完成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诗歌写入传奇小说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男女主人公的传情达意。笔者认为,这是就故事情节推动方面“以诗入文”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
唐传奇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以诗入文”这一形式的出现,李景亮的《李章武传》主要写有学问之人李章武在找朋友崔信时偶遇了一位心仪女子王氏,经过相处,两人暗生情愫,在私通后互送礼物。在李章武离开后,王氏因相思而死。之后,李章武再寻王氏时遇到的却是她的鬼魂。王氏与李章武赋诗赠答。这些赠答诗表现得非常悲伤,作者虽未直接描写二人之间的悲伤感情,读者却能从诗歌中感受到那种悲伤的氛围。在王氏的鬼魂消失后,李章武另作了几首诗,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作者李景亮在这部小说中引入诗文主要是为了满足两位主人公表达不舍与阴阳两隔遗憾的需要。这说明,唐代文人在表达内心志向与心境时多采用诗歌的形式。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中主要写平民出身的书生张生与出身贵族世家的富家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邂逅,为了表达对莺莺的爱慕之情,张生作《春词》二首让侍女转交给莺莺。莺莺在收到诗后亦回了诗给张生。从《莺莺传》可以看出,作者元稹在小说中引入诗歌,也是为了满足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不过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唐代出身贵族的女子同样学习过诗歌,这也体现出唐代诗歌在贵族与文人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郑还古的《崔玄徽》中主要写崔玄徽在春天月光下与庭院中杨树、李树、桃树和石榴树幻化成的美女相见,并为其挡风,在这时借用这些幻化为人的精怪作诗目的是表现自己悲惨的遭遇。这里的诗歌就不再是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需要了,实际上是突出作者郑还古认为诗歌比小说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这些精灵们的愁怨。李朝威的《柳毅传》中添加诗歌以描写女主人公龙女的美丽与华贵。读者通过诗歌对主观世界进行想象,可以获得更深的体悟。除了这些唐传奇作品,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裴铏的《裴航》、陈鸿的《长恨歌传》也都引用了大量诗歌。
孤证不立,通过对以上几部唐传奇作品中存在诗歌现象的研究我们发现,唐传奇小说的创作者将诗歌写于唐传奇中,主要是为了满足符合与推动故事情节的需要,也就是在以才子佳人为主题的小说中用诗歌来帮助主人公们传情达意,以及帮助部分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一些痛苦的感情。创作者通过诗歌来让读者想象他描写的人或景物的华丽程度,诗歌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弥补了小说无法直接用语言描绘的内容。
二、唐传奇小说中“以诗入文”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原因分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时代,唐朝的统治者在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后,实行较为开放的政治政策,并大力发展经济。在社会方面,唐朝的国力繁盛;在文化方面,初唐时期的统治者没有进行对各家思想限制的活动,本土的儒、道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较为自由。这使得唐代的文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文学爱好与兴趣。这一时期的文人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对待不同文体自然也更加包容,他们对待小说的态度自然也比前代文人更加开明。唐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作家情感的真实流露,在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下,中国文学在唐代时期的各种文学体裁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发展。
唐代科举考试中涌现了许多文学造诣极高的文人,科举考试中的“行卷”制度,为唐代传奇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科举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中的“行卷”制度,为唐代传奇文创作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参加考试的人,可以说是唐代新兴的社会阶层,这些人是那一时代的文化先行者。在这些可能会成为文学“大家”的学者的价值观念与文学爱好还未完全形成之前,“行卷”制度使得他们在关注传统的文学体式之余也要关注唐前被称为末流的小说。也就是说,这些文学创作者在自身的文学观念形成前期就对小说这一文体有所关注。其次,“行卷”制度影响着文人的创作观念。在唐代之前,小说位于文学的末流,小说的编创者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并未有所建树。唐传奇的作者却多兼具诗人身份甚至身居文坛要职。这说明,科举中的“行卷”制度培养了唐代文人有意为小说的创作观念,也让小说的文体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由此可知,唐代的文學创作者自觉创作小说,唐传奇小说中出现“以诗入文”这一文学现象,并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偶然现象,而是唐代繁荣的社会背景、开明的文化氛围所导致的文学必然事件。
(二)作家创作审美思想分析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唐代的传奇文:“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分析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小说和诗一样在唐代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变化。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上,小说的创作者开始追求语言优美的特点,唐传奇中的文字与修饰词的使用也开始变得华丽。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唐传奇之前,小说家的小说创作意识并不明显,而唐代小说的创作者却是有意地创作小说,他们创作小说具有自发性,且创作出来的小说同样能体现出创作家的文学审美。在唐代,最能影响小说创作者创作理念的文体是唐诗,因此,小说的作者可以说是促使诗歌在唐代小说中出现的最重要的一环。
三、“以诗入文”对唐传奇小说的影响
唐代出现的“以诗入文”这一文体现象,是诗歌弥补小说文体在传情达意等方面缺乏抒情性与审美美感的一个外在表现。自唐传奇大规模出现“以诗入文”这一文学现象后,唐以后小说作品中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多。可以说唐代兼具诗人身份的小说创作者在唐代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对后代文学产生影响的文学体式。诗歌对小说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增强了小说美的特征
唐代以前的小说的语言大都比较质朴,小说的内容结构也比较简单。唐代的小说在充分汲取了唐诗所蕴含的华美的语言风格后,形成了骈文与散文相兼的诗化的语言。将诗歌直接引入小说中,可以用诗歌中所特有的节奏感弥补前人小说语言呆板的不足。结合作品来说,同样可以被看作志怪小说的唐传奇《游仙窟》虽然语言有些过于糜旎,但是其语言确实比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作品优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传奇小说已初步具有了审美功能。
(二)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用诗歌来描绘人或物可以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裴铏的《裴航》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及语言来描写女主人公仙女云英之美。因为诗歌中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所以不同读者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审美性对云英这一形象产生独特理解。读者对云英形象在头脑中进行构建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活动的进行过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如果直接对云英的形象进行叙述,那么这一形象的审美性反而被削弱。在《游仙窟》中,作者也运用了大量诗文来赞美十娘的体态美与另一女性形象的舞姿美。从中可以感受到,诗歌在小说中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抽象的美感与文学性。
(三)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具抒情性的一种文体。唐传奇小说的创作者“以诗入文”,使书中的主人公借助诗词来表达情感,这样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当时的心境。比如笔者前面所列举的《李章武传》中的男主人公,他在王氏的鬼魂消失后,以吟詠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王氏的不舍与内心的凄苦感情。这种感情如果让主人公运用大段话语进行叙述就会使文章完全失去美感。由此可见,诗歌的运用对小说表达情感的作用重大。创作者本人也可以借助诗歌对文中自己所写的现象进行阐释,这样的写作方式既表达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过分干预读者的阅读感受。
四、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影响既体现在唐代文学创作者方面,也体现在“以诗入文”这一文体现象的蓬勃发展方面。中国古代小说确实如鲁迅先生所说,在唐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小说的这种变化与处于唐代的所有文学样式一样,在社会方面离不开唐代安全、繁荣的社会环境,在文化方面离不开唐代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唐传奇的产生与发展更离不开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考试中的“行卷”制度为中国古代小说在唐朝大规模出现“以诗入文”的现象提供了创作主体,也就是既精通诗又精于文的创作者。这些创作者的诗人意识通过“以诗入文”表现出来,使唐传奇中的极大部分作品具有诗的美感与底蕴,使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特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后来的许多小说作品仍然继承着这一文学样式,因而在进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时,探究这种“以诗入文”现象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