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初中信息技术学段衔接教学策略
2021-08-09程贤明冯薇
程贤明 冯薇
摘要:本文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剖析入手,尝试分析新课标中“信息核心素养”“项目学习”等关键点的启示,对初中学段衔接教学策略提出需要突破的难点,并通过初、高中新教材的对比和联系,阐述对初中信息技术学段衔接教学策略的新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策略;学段衔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3-0045-04
● 背景和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后,各出版社陆续推出教育部审定的新版高中教材。2020年秋季学期起,福建全省多地市的小、初、高三学段同步更换使用新教材。笔者结合以往教学实践发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初、高中的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缺少合理衔接等问题。初中作为与高中过渡、衔接的“承前启后”学段,在新课标的培养理念的引领之下,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研制并实施“义教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当务之急[1]和未来必然的方向。因此,在这三学段同步更换教材的特别时期,有必要自上而下,从学段衔接的视角系统地审视和思考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 2017年版课标对初中教学的启示
新课标界定并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和“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学习为主线,整体规划设计课程,全面改善学习方式”。[2]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成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的教学在暂时没有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的现状下,要想做好学段衔接,则需以高中课标为纲,以高中教材为领。因此,对新课标需要有更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并能够将它合理地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联系和创新应用。
1.“信息核心素养”的教学启示
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不良结构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3]在前一实验稿课程标准中,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类,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分类,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承载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分类,按各自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承载能力进行分层,则呈现出操作技能最弱、学科知识次之、过程方法为重、意识形态最高的特征。
在教学内容分类中,孤立、单一的操作技能和学科知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承载力较弱,而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能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关注重点自然就落在了实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上。那么,作为高中前导的初中学段,需要突破的学段衔接教学策略的难点在于:在培养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应用学科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兼顾对下层的基础夯实和对上层的意识引导。
2.“项目学习”的教学启示
学科教材作为具体呈现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规划的载体,也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以“项目学习”为主线,将“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学科概念知识技能系统与学科的实践方法和思维进行串联,通过项目的完成,最终实现对“信息核心素养”终极目标的培养。各版本的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在编排上,都以“数据、计算、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这四个学科大概念作为学科知识框架,并主要通过“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框架问题→制订评价计划→设计学习活动”四个步骤去设计特定的学科实践模块和过程,展开项目学习。由此可见,对当下旨在培养信息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而言,“知识技能”与“实践过程”更成为密不可分且需要平衡并重的“双”主体。
在各版本高中新教材中,对项目学习的处理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围绕情境主题确定项目目标;将目标拆解、细化为逐层细化的框架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运用了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的项目实践过程的推進;最终解决项目问题。因此,在初中学段,需要突破的学段衔接教学策略的难点则是:要将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系统、合理、有效地嵌入情境实践过程中。
● 学段衔接教学策略的思考
1.初、高中新教材的对比与联系
笔者针对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高中选用的2019年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2模块的单元、项目为标注,与初中选用的2020年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单元章节进行对比和联系分析(如上页表)。
根据对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单元项目的关联与课时的对照发现,七年级上学期的全部内容和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二单元,与高中学段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应从以上三个与高中学段有关联的单元章节的特征思考初中信息技术学段衔接教学策略的重点。
①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组装计算机与组建局域网”所分配课时总数仅占高中课时总数的一半以下,但所涉及的高中相关知识模块的编排分散且深入专业性的原理和细节,而初中学段的教学内容多、广且浅显。
②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单元“分析处理表格数据”所分配的总课时与高中学段课时基本持平,且所涉及软件也保持一致,项目任务要求的深度、难度有明显递进关系;高中的项目更侧重于围绕问题,应用方法处理、分析数据,而初中的项目更侧重于通过实践习得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
③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二单元“走进程序世界”所分配的总课时较高中学段略少,但从课时分配频度和周期看,两个学段对编程的教学频度均约为每周1~2节课,整个模块的教学周期约为7~10周;且所基于的编程语言和教材内容的编写思路均有区别,高中基于Python,以解决问题所用原理为思路编排知识,而初中基于C++语言,以三大基本结构原理为思路编排知识。
2.初中“学段衔接”教学策略
初中学段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下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同时,兼顾对计算思维的渗透。在初中涉及学段衔接的三个单元,分别对应“知识、技能与思维”三方面,并各有所侧重,具体采用的衔接策略分析阐述如下。
①“知识衔接”的策略——对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 组装计算机与组建局域网”。例如,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学习任务为: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征。而新课标对高中“必修模块一 数据与计算”的相关单元内容要求为:学生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描述出“数据”与“信息”的特征。因此,对知识概念的衔接教学策略,应立足高中对知识概念的界定和区别,在初中的知识概念教学中应注意加以突出,以完成初、高中知识概念的过渡。
②“技能衔接”的策略——对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单元 分析处理表格数据”。区别于高中以项目为驱动,初中的操作主要以任务为驱动。本单元教学内的学习任务要求为:对独立的数据表进行单项的操作训练。而高中“必修模块一 数据与计算”的相关单元内容要求为:学生能够熟练应用Excel对多张数据表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数据批量操作,解决停车场项目的数据处理问题。因此,对操作技能的衔接教学策略,应在初中的操作技能教学中注意对高中操作技能的铺垫,在夯实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在适当的单元章节补充对表外数据的引用及批量处理的提升操作任务,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跨表格联系的认识,为高中阶段项目学习中“建立多表关系,互溯各表数据”的教学打下基础。
③“思维衔接”的策略——对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二单元 走进程序世界”。由于受教学周期和频度的限制,教学上应注意淡化对编程语言语法体系和细节的教学,而侧重从朴素算法的角度切入,突出对“顺序、分支、循环”三大基本结构的理解,并能够将三大结构与生活简單场景中的独立问题进行联系。作为对“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对“项目学习”的渗透,教学任务可以围绕一个可升级的程序设计项目来展开,串联三大结构的综合应用。因此,对思维的衔接教学策略,应在升级性项目中,引导学生对项目的目标进行分解,生成子问题,作为项目推进的思维框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子问题的规模和难度,并提供初步的雏形程序。具体的说就是,首先要从零编程变为程序的完善和改造,降低难度;其次要有利于学生完成从读程序到写程序的自然过渡;最后可借助任务的升级推进,让学生初步体验项目学习的过程,逐步形成意识。
● 总结
通过对新课标所倡导的以“项目学习”培养“信息核心素养”的理念的剖析,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的学段衔接教学策略应注意:在培养学生应用学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兼顾夯实基础和引导意识,并将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技能与项目实践过程,系统、合理、有效地融合。在面对具体教材章节时,需要联系两个学段的教材内容和编写思路,通过学段衔接教学策略,让学段之间做精知识过渡,做足技能铺垫,做好思维框架。
参考文献:
[1][2]任友群,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8-10.
[3]魏雄鹰,肖广德,李伟.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测评方式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17-21.
[4]熊璋,邵红祥.重塑信息科技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1):11-16.
本文是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项目“思维建模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Z2019ZX06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