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如何提高CT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方法
2021-08-09张娜
张娜
摘 要:目的 探讨CT影像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技师的操作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CT影像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是否实施质量控制进行分组,实验组实施质量控制,对照组未实施质量控制,各组50例,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 经检查结果对比后得出,实验组CT影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影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检查前准备因素、检查技术因素。提高CT影像质量的办法为:①规范检查前准备;②优化技术参数的测量;③提高技师专业知识能力。结论 在进行CT影像检查时,实施质量控制,能能够提高CT影像质量,为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率和医疗卫生水平。
关键词:CT检查技术;影像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2-0194-03
目前CT检查已经是临床诊断治疗中较常见的检查方法,通过CT检查,能够依据CT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诊断评价和结论[1-2]。因此,优质的CT影像直接影响着诊断疾病的准确性,是诊断疾病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CT影响的质量,需要对临床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其影响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能够使CT检查技术能一次成像,达到诊断疾病和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CT影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对其检查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为优化成像质量,提高诊断成功率,加强诊断可靠性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CT影像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实施质量控制进行分组,实验组实施质量控制50例,对照组未实施质量控制50例。实验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19~82岁,平均年龄为(56.24±3.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在19~86岁,平均年龄为(58.37±3.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在CT检查前无明确疾病的确诊。③无相关疾病手术史。
排除标准:①有CT检查禁忌证者。②有严重精神类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用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 CT成像仪。
对照組在接受CT影像检查时没有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检查方法包括:在扫描前5h禁食禁水,并于5min前使用0.5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采取双手抱头仰卧位,对检查部位实行水平层面扫描,将扫描后的数据传至分析软件中,进行图像分析和评估。
实验组在接受CT影像检查时实施了质量管理措施,具体如下:①体位标准:应根据解剖两侧进行对称显示。②定位选层:需确保检查部位完成,在扫描时要应降低其重叠或实现无重叠。③密度定量:密度定量盗汗组织影响密度和背景密度。准确设置组织影响密度中解剖部位的测定点和定量值,以及背景密度的为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和完全感光区最大密度Dmax。④窗位、窗宽的选择:应调整窗位到能对组织部位进行平扫的位置,使其到能检测到组织的正常CT值,同时需根据检查的要求度其窗宽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提升图像的密度分辨率。若窗位过高,影像则偏暗;窗位过低,影像则偏亮。若窗宽较宽,图像比较则弱,窗宽较窄,图像比较则强。⑤伪影:在经性扫描过程中由于某种或几种原因影响下出现一些图像阴影,可能是机源性伪影,也可能是非机源性伪影。应在检查前做好仔细检查。⑥影像片处理:确保影像片无污片、无划片、影像密度好,因此,在进行影像片处理时,应当匹配适宜的冲洗、套药、胶片感光性能以及相关相机参数等。⑦管理措施:技师上岗前应进行岗前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制定相关检查操作制度,可设置奖惩机制,以此提高CT影像检查质量,提升技师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等;定期组织开展工作座谈会,对CT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在行CT影像检查后的CT影像质量,将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分为4级:1级为显示不佳,有严重伪影、血管不连续;2级为可见血管连续,但周围有明显伪影;3级为可见血管连续,周围有少量伪影;4级为血管显示良好,且清晰。以3、4级为合格影像。对比两组CT影像合格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影像质量比较
通过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CT影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影响CT影像质量的因素
通过CT图像分析,发现影响CT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可概括为检查前准备因素、检查技术因素两大类。其中,检查前准备因素主要是:①体位不正确、定位不准确,技师在操作中没有按照规程进行操作;②检查中参数输入错误,其位置条件出现差错,没有认真仔细核对患者信息;③盲目扩大或遗漏扫描范围,不仅让患者增加辐射次数,还易造成关键病灶出现伪影。检查技术因素主要是:①技师没有教好的掌握专业知识;②在扫描选择时,没有对注射量、注射速率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扫描延迟、起始时间不同等。见表2。
3 讨论
CT检查工作中的质量保证是CT影像质量中最重要的部分,按照系统程序的计划执行操作,保证设备的完好程度,能有效在一次成像中得到高质量的影像[4-5]。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需要技师对CT机的性能有全面的掌握和完好,才能在各个有效的参数控制下,进行CT检查,从而得到有效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诊断,使其CT影像质量能够符合质量标准。
本研究还发现,CT影像质量除了与技师对CT性能的掌握有关,对其质量的监控检测也有关,应对CT检查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测试,保证其CT值校正指标与基础值偏差在±3.00hc,噪声指标为基准值偏差±10.00%,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指标为基准值偏差±15.00%,检测床移动精度为基准值±2.00mm。以此确保在扫描过程中最大程度缩短扫描时间,并結合吸门控、心电门控等辅助措施,以此抑制在自主和不自主的呼吸运动中所产生的伪影。在检查前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是否做过消化道钡餐造影、是否进行过已与锻炼以及重体力劳动,确保无上述情况后才允许进行CT影像检查,从而避免因机体内存在钡剂或因肌肉中葡萄糖利用率升高而影响CT影像的质量。还需要注意做好病人身高、体重、空腹血糖的测量,避免体重和血糖浓度的不良记录而影响CT的诊断结果。经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CT影像检查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质量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CT影像的质量,为诊断能提供更精准的证据。
综上所述,本院针对提高CT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方法的探讨中得知,技师想要得到高质量的CT影像,就必须要提高业务水平,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CT成像仪的各个功能和参数,尽最大能力发挥CT成像仪的作用,并且严格检查和校正各项参数,才能提高CT影像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雄全,吴海凤.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2):95-96.
[2]黄丽君,张道春,杨海,等.CT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管理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7(10):172-173.
[3]李立明.CT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管理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0):135-136.
[4]余建峰.CT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5):198-199.
[5]胡方成.影响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医疗装备,2017,30(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