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群建设

2021-08-09李川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

李川

摘  要: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群建设要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基点,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群,最终形成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为框架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整个课程群建设需要注重课题研究的全面引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教师队伍的深度参与,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这五个方面的系统推进。

关键词:学生创新素养;学校课程群;课程建构

学校要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必须从学校教育的核心元素——课程的建构开始。学校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成人主导的课程文化,创设课程建设的新思维,让学生成为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体。这不仅应该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维度,也理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由此,笔者开展了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群建设:概念厘定

1.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即创新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或者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表现。对于创新素养的研究和描述涉及很多领域,从根本上说,创新素养应该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创新人格侧重于情意因素;创新思维侧重于内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创新实践侧重于外显的行为投入,它是创新素养落地的重要抓手。1

2.校本课程群

课程和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基本载体。通常而言,学科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形式,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创新素养,需要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全面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等其他类型的育人形式中,可以结合当地和学校情况,设计学科内与学科间、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有目的地承载创新素养各个要素的培养,从而将创新素养培养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2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要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目标,必须在课程建设相关概念的理性认知基础上,形成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校本课程群包含三个基本课程群,其中在基础型课程领域中构建两个群落:一是将语数外三门核心学科按照创新素养培育的需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加以丰富和调适而形成的课程群;二是把基础型课程中的其他学科按照创新素养培育的需要,进行横向沟通与整合,形成专题性课程群。此外,将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予以统整,开发并构建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且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群。

二、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群建设

1.学校课程框架设计

对于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最为关键的是要建构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框架体系。校本化的课程群建设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学校教育内容的结构、类型和具体安排等要素加以整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载体。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以下简称“逸夫小学”)在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整体目标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形成了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够真正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1)课程思想与内容架构

学校从办学传统与特色出发,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基点,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群,形成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框架的学校课程方案,建构了特色化的学校课程框架图(见图1)。

(2)课程计划与实施说明

①基础型课程计划及说明

学校基础型课程的整体设计情况,如表1所示:

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关注度还不高,对课堂的“把控”还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有限;教师比较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于立足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评价,则相对忽视。

因此,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开放性,增加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和有效学习的环节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运用书面教学评价的同时,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态度、习惯的重视。

②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计划与说明

学校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的整体设计情况,如表2所示。

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进一步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一系列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群;同时通过整合、精减等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梳理、调整;试行走班制、校内外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模式;探索个性化和动态化的长效、多元的评价方式,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

2.指向學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基础型课程群建设

从学校课程群建设的思路看,尽管基础型课程的门类、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角度看,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任务。因而,以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为导向,整合不同学科中的创新教育元素,形成支撑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基础型课程群,这是在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过程中的总体思路。

(1)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敢于思辨的品质

语文学科的培育目标是要求学生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具备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发展迁移、运用已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乐于表达沟通的意识。为此,学校细分语文教材的分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了相关教学设计。梳理了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各年级语文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实践创新素养的培育,重点包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育学生敢于思辨的品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想建模过程。

(2)数学学科要求学生注重解决问题

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生成性,促进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这是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围绕数学学科的改革,学校着重探索: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型,开发学科教学资源与课题研究之间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结构,丰富数学学科内容中创新素养方面的素材;聚焦数学价值取向,拓宽学科育人与创新素养培育的视野。

(3)英语学科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

通过对儿歌、歌曲、对话、故事进行创编,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超越教材规定内容的知识,或者对教材进行拓展与创造。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此,英语学科强调课堂的开放:即课堂问题的开放和教学方式的开放,以此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不断地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适。

(4)综合学科全面塑造完整的人格

围绕创新素养的主题,学校将自然、体育、音乐、陶艺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重新整合,形成一门综合课程,并开发这种综合课程在创新素养培养中的多维价值。综合学科运用多学科知识,采取跨学科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坚持学科育人,以“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人”为创新素养培养目标。

3.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拓展探究型课程群建设

(1)限定拓展型课程建设

限定拓展型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专题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特色课程。

专题教育一般安排在午会课上,内容有: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爱的教育、行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孝道教育。专题教育课程重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言行修养,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将德育主题活动与学科学习有效融合,将课内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有机结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逐渐形成了基于创新素养的拓展型课程。学校在设计活动方案序列时,将德育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学生在校5年的整体考虑,实践活动内容涉及民防、科技、戏剧、体能等各方面,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获得体验,有所收获。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园文化节日活动,课程实施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引导学生跨班级、跨年级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课程活动,展现自己的才艺,乐于表现并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从而加强主体性意识,体验合作、分享、欣赏、创造的乐趣。学校在此活动中也形成了具有文化意蕴和文化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立足学校实际,学校不断通过特色课程的打造彰显独特的文化气质和育人理念,注重从这些特色课程中挖掘相应的课程元素,让学生在特色课程的体验和浸润中提升创新素养。特色课程的打造,主要表现在书法、陶艺两大特色课程的构建上。

(2)学科拓展活动

学校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对基础型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体育学科都开展了多项拓展活动。学科拓展活动不仅让教师提高了教学的关键能力,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3)自主拓展活动

①俱乐部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开设了由体育与健身、艺术与人文、生活与制作、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思维五大板块组成的自主拓展课程,并以俱乐部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每学期的俱乐部报名,学生都要靠“秒杀”才能抢到心仪的课程。学校每学期会根据学生选择需求,对俱乐部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机制。

②艺术特色团队活动

学校的“三团一队”(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团、管乐队)以“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宗旨,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担任各艺术团队的指导教师。通过艺术特色团队的建设,在努力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和可能。

4.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实施与评价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过程中,本研究注重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科学设计和整合,更注重有效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方式的变革。

(1)教学时间的重组

学校从教学时间的最基本界定——教学的历时性出发,通过不同历时课程的设计,变革与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打造了“长短结合”的课程实施样态。长课时教学不仅在基础课程群中出现,如语文、数学、英语、陶艺、自然、体育等学科,也在拓展课程俱乐部活动中出现。短课时教学常见于体育课、视频微型课程、午会课、午间活动等,主要是高效利用时间,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行熏陶。

(2)教學设计的创新

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校本课程群建设,注重依靠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基于学科实践,创新教学设计,形成了不同学科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和相应经验。

(3)教学评价的变革

着眼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将现代评价体系中的先进理念运用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并特别强调: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关注评价的真实性,关注评价的发展性。

(4)指向创新素养的评价体系建立

学校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课程评价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了电子化的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档案袋。基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维度,全面记录学生5年中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建立“校本课程学习积分卡”,开展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评价实践。同时,学校继续丰富基础型课程的评价内容和形式,推进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探索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动态、长效、多元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和技术,并将之运用于各类课程的评价体系中。

三、学校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成效

在不断推进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学校课程群研究的同时,学校在教育观念、办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学生的素质、师资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提高学生的创造素养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学生的创造兴趣特别浓厚,他们基本上能学会如何创造性学习,初步具有了问题意识。在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中,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文本的信息,联系个人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语文课上,学生习作的作文体现无限的想象力,内容丰满;数学课上,在拓展类题目、应用题、图形题等复杂问题中,学生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问题解决方式;英语课上,学生通过做海报、小册子和编儿歌,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在学科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善于进取、主动探究的人格,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新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教师深度参与行动研究和组织开展主题式的校本研修,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引领下的整合各方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校本课程的開发项目。倡导教师间相互合作,自主研究开发符合学校育人目标的短课程,面向教师的培训短课程,促进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对课程的认识,提高创造能力。创建“师徒结对协同发展平台”“名师领衔专家带教平台”“骨干教师高位发展平台”,结合逸夫“十佳”教师传统评比项目,助推教师的专业自觉。以课题为抓手开展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获区级、市级课题10余项,教师每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文章达到10多篇,并在上海市各类论文比赛中屡次获奖。

3.拓展学校的办学辐射

在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研究与学校科研同步发展,科研兴校带来了实效。2016年7月,“龙之梦杯”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专门设置了“逸夫杯”陶艺专场。2018年11月徐汇区小学增加一节体育课推进会、2019年12月上海市小学语文学科统编教材教学研讨中,学校积极交流介绍校本研究成果,发挥了辐射作用。

四、学校课程群建设的经验梳理

系统梳理和回顾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重视:

1.课题研究的全面引领

学校如何围绕学生创新素养整合学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一项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我们通过课题申报和集中研究的方式厘清研究的思路,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通过课题项目的引领,保障这一变革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更有机地结合。逸夫小学的实践表明,只有围绕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宏观层面的课题引领,才能准确把握学校改革发展的命脉,为实践领域的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

2.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学校充分融入课程整合的理念,围绕学生创新素养对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明确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整个课程计划、课程方案进行重新厘定,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不仅建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素养培养课程体系,也把学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思考真正融入课程与教学改革之中,成为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思路。

3.教师队伍的深度参与

Richardson 和 Placier 指出, 即使设计再完美的课程也不能保证变革成功,而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参与到变革的过程中,则能够对变革的成功与否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1大量基于实证的研究都表明,只有当教师个人投入被视为变革动力及其必要目标时,教育变革才最有成效。在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群建设初期,面临着教师不解甚至抵触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养太抽象,没有办法通过课程建设进行培养;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养的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改革就能够实现的。针对这样的意见分歧,我们通过多次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统一思想,细化研究项目,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然后,再通过针对性的帮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成长和收获。这种依托行动研究的深度参与,有效地改变了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的原有认识。同时,在实践之中获得的成长让教师更加体会到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实际价值,全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氛围也因此越来越浓厚。

4.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想要正确地教育孩子,家长就必须有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成功的父母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基于此,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家校活动,比如家长论坛、家长学校、家庭教育专业讲座等。这些活动既符合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及家长的需求,而且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家庭教育的指导性。除了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还加强家校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品行养成。

5.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在学校课程建设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通过德育的系统设计和创新,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1)把握时代脉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每学年学校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德育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契合时代需求,整合各方面工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形成爱祖国、爱集体、懂感恩、敢担当的阳光少年好品质。

(2)立足公民准则,开展行规教育活动

行为规范教育不是简单地操练与说教,因此,学校创设了“小社会里学公德,大社会中去实践”的情境式教育方法。通过行规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校园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而这些规则,在学校里要遵守,进入社会也应同样遵守。

(3)打造书香校园,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通过设立“流动小书吧”、布置“书海拾贝”宣传栏等方式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晨光静读,每月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指导学生留下阅读痕迹,帮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制订各年段必读书目,开设阅读课,邀请专家开设阅读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边读边思边悟。每学期,评选“阅读小状元”,颁发奖状和特制的奖品,通过读书日活动,将阅读活动延伸至课外与学生家中,学校还邀请家长代表在家长会上介绍“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经验。

(4)抓住队伍与阵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学校营造的全员育人的氛围。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德育干部。认真抓好三条线,即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的一条线,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职工通力协作的一条线,学校、社区、家庭相互沟通的一条线。校会课、队会课、午会课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专用时间,是落实两纲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保证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导处、大队部、图书馆、卫生室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协助班主任共同实施校本德育课程。

纵观整个研究,学校还存在很多不足,后续将继续探索课程内容的统整,形成更多的专题性课程群;探索更加有效的校本课程群实施策略,尤其是多种实施的模式;探索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技术。从而,切实发挥学校课程群建设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
儿童致远 创意世界
以翻译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建构探析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看幼儿园课程建构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应用本科课程建构
前置性学习: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建构的尝试
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课程之外无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