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地名研究的理论视角、问题取向及趋势展望

2021-08-09吴剑锋

现代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

吴剑锋

摘  要:城市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上海地名研究的理论视角及问题取向主要涉及上海地名的历史学考证、上海地名的文化渊源与文化特征分析、上海地名与城市地名规划、上海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从总体上看,上海地名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注重地名的历史学考察,地名的语言地理学研究有所欠缺,地名与当代城市建设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重现象描写而缺深入解释等。今后上海地名研究的趋势走向可侧重于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及多语生态背景下的上海地名研究、符号景观理论视域下的上海地名研究、GIS等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上海地名;理论视角;语言景观;研究展望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具有方位意义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多重特性。城市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语言景观由城市内的交通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以及政府机构的公共标牌上的语言文字共同组成,这些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规模或视觉效应,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呈现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外部视觉特征和特殊地方感的场所环境或空间[1]。城市地名作为城市语言景观的一部分,既具有基本的地理信息功能,也具有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

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城市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和自成一体的特点。上海文化被称作“海派文化”,它在继承吴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十九世纪中叶开埠后传入本土的西方文化,通过将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兼收并蓄,表现出多元并存、融合共生的特征。因此,上海的城市语言景观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上海地名是上海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对上海地名的探究,可以考察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如历史记忆、经济生活、文化内涵、城市治理等。本文主要对现有的上海地名研究进行述评,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从语言景观视域出发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

一、上海地名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目前上海地名的相关研究较少,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名的历史学考证、地名的文化渊源与文化特征分析、地名与城市地名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几个方面。

(一)上海地名的命名、流变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近代上海地名的命名和流变与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及商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郑祖安指出,近代上海自1843年开放为商埠后,城市面貌的跃迁使得一大批新兴地名涌现,从这些地名的生成演变中也反映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2]、[3]。如19世纪50年代前后,随着各大租界的形成,一系列上海城市大区域地名得以产生,如“夷场”“洋泾浜”“虹口”等租界地域词,以及“南市”“闸北”“浦东”等华界地域词。而随着租界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不同政策与相关调整,上海近代道路名称的命名方式也不断随之变化,并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逐步定型。蔡继福也探讨了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创设、范围变化和道路命名之间的联系,并指出研究上海的路名需要特别注意“一路数名”“一路数易其名”和“一名多路”三种情况,强调了实地调查和寻访的重要性[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范围的逐步外拓,原有的城乡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吴俊范考察了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指出仅有少部分鄉镇地名得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保留,并向城市区片地名演化;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典型的地域性语言景观中所具备的历史记忆和地理元素成为了城市景观文化的一部分并得以延续。这一地名演化的内在机制依赖于文化自沉淀和社会的综合推动。与此同时,部分景观由于保存了相对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备更强的历史记忆功能和传统文化特征,所以这些地名往往可以脱离其原本所依托的物质实体,转化为区片名而得到传承[5]、[6]。

此外,也有学者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上海的地名流变进行了分析。周辉将文字学的字例疏证和语言学的语音分析方法相结合,证明了历史地名“钩玉弄”和“狗肉弄”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通过历史文献佐证和实地考察,结合周围地区地名的整体特征,对该地的历史地名由来进行了探讨[7]。

(二)上海地名的文化渊源及其文化特征

有些学者则将上海地名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地名的文化渊源及其所展现的文化特征上,对上海地名与水生文化、海洋文化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探讨。陈晔指出,地名是一种记录着地域文化演进并承载着人文思想内涵的社会现象。上海作为沿海国际化都市,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城市地名较好地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所隐含的海洋文化,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8]。相对于上海城区的道路而言,沿海郊区包含“海”字的道路较多,这一现象反映了上海海洋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不同年代修建的“海”字的路名也体现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早期带“海”字的地名多表现出先民对海洋的敬畏,而直到现当代新建的道路中,才出现了如海庆路、海兴路这样的祈愿型地名。亢娜、贾文毓对上海市地名的文化景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将上海市各行政级别地名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个大类。在这一基础上,通过GIS技术,对各类别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海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于东部和西南部,与当地的自然特征相符;第二,文化类地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与人口密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第三,地名文化反映出历史上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9]。周春玉则从自然地理实体类地名与水的关联、居民地类地名与老城的关联、交通类地名和经济文化类地名与历史的关联等角度,论述了世博园地名的渊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世博园区新地名的文化特征[10]。

(三)上海地名与城市地名规划

地名规划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往往体现着官方意识形态和地方政策,从地名规划中也可以透视一个城市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城市文化内涵。白雪茹指出,地名规划是“在一定时期,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着眼城市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对规划区域内各种自然、人文地理实体名称进行符合法规和标准化要求的设计”,并提出上海地名规划的总体思路应当突出地名的文化引领作用,注重历史地名保护和传承[11]。许菁芸、夏丽萍认为,地名规划是传承城市文化的一种策略,而当前地名规划工作中存在命名不规范、地名文化内涵缺失、地名管理时序滞后等不足,明确了后续地名规划的探索方向,并为上海地名规划的体系建设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构想[12]。丁家骏结合具体案例,对上海传统地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地名具有来源上因地多元、文化上雅俗结合、分布上有机自然三大特质,并从中得出了其对当前地名规划工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3]。

(四)上海地名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地名是承载历史记忆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地名遗产湮灭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因此,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张晨杰着眼于上海老城厢地区的道路街巷地名,从其产生时间、历史与文化特征、发展演变等角度入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借鉴相关地名文化遗产鉴定原则与标准,建立了三维评价模型,用于对上海老城厢地区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14]。由于地名可以反应特定时空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自然环境,所以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地名及地名文化内涵研究,有助于为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包括推动城市空间演进、促进城市历史人文建设、完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等多个方面。

二、上海地名研究的总体特征

通过对上海地名研究理论视角和问题取向的梳理,我们可以归纳出可目前上海地名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注重地名的历史学考察

在一定意义上说,城市地名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城市发展史的缩影。现有上海地名研究的一大突出特点是注重对上海地名的历史学考察。很多论著都梳理了上海地名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如上海开放为商埠后的商业发展及租界划分,对大量新兴地名的涌现所产生的直接催化,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政策因素对地名流变产生的影响等。现有研究对上海地名的历史学考察,比较关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地名变化的内在联系,注重探究地名渊源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侧重于对上海地名的演化机制和历史记忆功能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得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城市化進程与地名沿革的关系,也可以对地名生命力等概念有所认知。从现有研究来看,在上海地名研究中,地理学与历史学的结合是最为紧密而充分的。

(二)地名的语言地理学研究有所欠缺

语言地理学实际上是建立在语言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上的方言学,它与这些学科之间均有着紧密的联系[15]。不过,囿于其跨学科性质所带来的研究方法的困难,以及语言本身的社会性、非物质性等特点,语言地理学也成为了人文地理研究中的薄弱点。地名的直接物质载体是文字,而文字同时也是语言的载体。地名的产生与流变,实际上是与某个地域的语言息息相关的。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许多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历史底蕴的老地名也随着古建筑的消亡而亡佚,但一些地名却通过人们的日常口语获得了传承与延续。同时,有些老地名由于政策或其他需要,改变了最初的用字,这也可能使其脱离原有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丧失部分历史记忆功能。只有通过方言学与地理学的联合考察,方能找出部分地名原本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将其记录、保存,以避免它们被埋没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上海方言作为上海人广泛使用的日常口语语言,对地名的发展有着长久的影响;同时,上海方言作为吴方言的一大代表,本身便具有极高的方言学价值。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上海地名的语言地理学视角的探讨还缺乏应有关注。

(三)地名与当代城市建设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

地名与当代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多元开放的研究视角。不过,现有的上海地名研究基本集中在城市治理与地名规划方面,主要是对未来城市发展中地名规划的总体思路、地名文化因素的保留延续进行了探讨,也有个别研究涉及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其他的研究视角则相对缺失。实际上,地名对城市语言管理及语言政策实施所发挥的作用便是良好的切入点,如通过对上海地(路)名标牌的语言选择、多语排列、语言翻译、优势语言等要素的分析,可以对上海语言政策的实施及落差进行考察,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动因。同时,当代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语言景观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研究视角。旅游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商业活动,带来了大量的人员流动及文化交流,城市语言景观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直接受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城市地名、标牌为代表的城市语言景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视觉空间,并传达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特殊的象征功能,藉此创造旅游收益。因此,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协调经济效益、语言形式、语言权力、文化身份等多重因素,构建恰当的城市旅游语言景观,也是今后上海地名研究的路径之一。

(四)注重对现象的描写而缺少深入的解释

当前对上海地名的研究存在着重描写而轻解释的问题。所谓“描写”,指的是从不同视角对地名等语言景观的统计、分类、分布和特征等要素所展开的描述;所谓“解释”,指的是对语言景观各要素成因、内隐意义的深层次分析。现有的上海地名研究多停留在浅层的现象描写上,缺乏对语言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核心问题的触及,这与国内语言景观理论研究现状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国内学者较少关注国外成型的语言景观理论,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自我摸索的阶段;已有研究多为引入国外的理论框架,对表面现象进行分析,或对现有理论体系进行验证。总体而言,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相关研究较为滞后。与此同时,从语言景观视域入手并结合语言景观理论,进行深层分析的上海地名研究,也十分罕见。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应转换研究重心,加强理论建设,更加注重解释,对地名所隐含的语言政策、身份认同、意识形态、文化竞争等问题进行探讨。

三、上海地名研究的趋势展望

基于上述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今后关于上海地名的研究,在理论视角、问题取向和方法选择方面均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一)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及多语生态背景下的上海地名研究

在当代全球化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语言景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生态及多语现象研究的新路径[16]。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代社会语言学愈发注重语言资源的超多样性和流动性分析。包括城市地名在内的城市语言景观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语言资源,反映着该地的社会语言生态实景。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化都市之一,丰富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其纷繁复杂的多语格局。普通话与吴方言,汉语与英语、韩语、日语等多种外语相互交织,使得上海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多语景观。上海城市地名作为语言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Cenoz & Gorter指出,语言景观作为特定社会语境的产物,也会反作用于社会语境的构建[17]。语言景观传达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语言的使用能使相应语言使用者的群体身份和文化认同得到进一步增强。Kallen则将语言景观视作一种话语模式,把语言标识视为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交际媒介,接受者的反映可协助解读语言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图[18]。就此来说,可以从上海地名标牌的语种数量、语码选择、语种分布,以及地名标牌上的文字呈现方式和不同标牌的景观差异等角度进行切入,探讨区域语言优势、文化竞争、群体聚居与身份认同及多语标牌的构建原则等问题,从而对整体的多语语言生态进行多视角考察,这也可以为政府语言管理与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此之外,以城市地(路)名为代表的语码转换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多语环境中,译语语种单一、语言服务缺失、翻译不规范等问题广泛存在。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实际上也透露着诸如文化心态、历史考量、社会共识等多重因素,因此,也可以从城市(路)地名的翻译现象中探讨语言竞争、意识形态、政策因素、文化认同等深层问题。

总体而言,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所面临的多语问题将愈益显著。随着传统言语社区形态功能的剧变与语言关系的重组,以及语言意识形态的过渡和转变,如何构建和谐共存的多语生态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语言景观视域下的研究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一大热点。

(二)符号景观理论为上海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与视角

近二十余年来,西方語言景观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上海地名作为上海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藉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托。Ben-Rafael等提出语言景观是“标注公共空间的语言物件”,此后又进一步指出,语言景观能够展示社会现实,成为社会、集体和区域的象征。由于它对公共空间体系具有象征意义,语言景观又可以被定义为“公共空间的象征性构建”[19]。Jaworki & Thurlow提出了“符号景观(Semio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强调语言、视角、空间和文化的交互作用[20],进一步深化了符号学在语言景观研究中的运用。

Scollon & Scollon提出了“地理符号学(Geosemiotics)”理论,旨在对物质世界中不同符号的放置及其意义进行解读,并从人类社会行为的意义角度进行研究[21]。它的研究对象为公共场所中的各类语言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核心观点是“话语和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其在物质世界中的放置方式及位置”。场所符号学(place semiotics)作为地理符号学的子系统,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其基本的分析要素是语码偏好、字刻、放置和时空话语。

上海作为国际化城市,地名标牌中存在大量的双语及多语标牌,语码偏好问题非常突出,标牌中语言排列的先后顺序和空间位置均为语言政策、语言管理和文化心态等本质性问题提供了直观的透视点。字刻表现为所用材质、字体特征、图层叠加和状态变化等多个方面,上海不同区域地名标牌的字刻呈现,实际上也是对区域文化、空间层次、历史维度等语言景观现象的反映。放置指的是语言标牌在物质世界中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空间位置所激活的特定语义信息,这也是场所符号学最根本的要素。去语境化放置、违规放置与场景化放置这三种放置方式在上海的城市语言景观中都有充分的实例,因此,这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中可行的研究点。

如前所述,现有的上海地名研究存在理论支撑的不足,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描写,缺乏深入的阐释和多维度的联动考察。由于符号学理论在语言景观研究中逐步成熟,同时其理论体系对上海的城市语言景观研究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因此,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可以从符号景观理论中寻找新的依据和视角。

(三)GIS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为上海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撑

目前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语料收集分类、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表现出非实证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特点,实质性研究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当前语言景观研究所展开的田野调查,受益于数码技术对语料搜集手段的拓宽及语料搜集效率的提升,而语料分析方法则基本采用量化数据分析与质性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总体来说,当前的语言景观研究存在着对象单一、模式相近、设计不严谨、数据分析不够详尽、研究结果偏重现象描写等多重问题。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尚未取得共识,但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的兴起,确实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GIS可对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运算、描述和分析等多种处理。目前,已有学者将GIS技术运用到语言景观研究之中,现有上海地名研究中也有对GIS的运用,但数量较少。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可以通过对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对语料、数据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和更加直观的展现,从而进一步拓宽与加深量化研究,并在语言景观理论的支撑下,与质性研究达成更高层次的融合。

我們认为,以GIS技术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和多模态分析方法,都应当在后续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关注。未来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必定会直接建立在当代技术手段的提升之上,这也与语言景观研究同时包含自然与人文双重维度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捷,张静.书法景观与城市景观——南京书法景观及书法旅游产品概念规划案例[J].城乡建设,2004,(3).

[2]郑祖安.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上)[J].史林, 1987,(1).

[3]郑祖安.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续)[J].史林, 1987,(2).

[4]蔡继福.旧上海路名的演变与租界的兴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5]吴俊范.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史林,2013,(2).

[6]吴俊范.景观更替与城市区片地名的生命力——以上海棚户区地名为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29(03).

[7]周辉.上海“钩玉弄”地名由来考——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的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4).

[8]陈晔.上海路名与上海海洋文化[J].地域文化研究, 2018,(4).

[9]亢娜,贾文毓.基于GIS的上海市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

[10]周春玉.上海世博园区地名渊源及文化特征初探[J].中国地名,2010,(10).

[11]白雪茹.突出文化引领,提升城市品质——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地名规划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 2011,(6).

[12]许菁芸,夏丽萍.文化聚力,地名传承——上海地名规划体系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2,(3).

[13]丁家骏.我国传统地名特质及其对当前地名规划的启示——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5,(6).

[14]张晨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探析——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11).

[15]张维佳.语言地理学学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A].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语言历史论丛(第九辑)[C].成都:巴蜀书社,2016.

[16]Gorter,D.Linguistic Landscape: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17]Cenoz,J. & Gorter,D.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1).

[18]Kallen,J.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Irish linguistic landscape[A].In Shohamy,E. & Gorter,D.(eds.).Linguistic Landscape:Expanding the Scenery[C].London:Routledge,2009.

[19]Ben-Rafael,E., Shohamy,E., Amara,H.M. & Trumper-Hecht,N.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Isra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1).

[20]Jaworski,A. & Thurlow,C.Semiotic landscapes:language,image,space[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10.

[21]Scollon,R. & Scollon,S.W.Discourses in place: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M].London:Routledge,200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Trend Prospect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Wu Jian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City geographical nam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oblem orientation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mainly involve the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origi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the planning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and city geographical nam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an overall point of view,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points: focus on historical survey of geographical names, lack of due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geography, singl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names and contemporar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s on description of phenomena but lack of in-depth explanation. The future trend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sociolinguistics and multilingual ecology,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landscape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GIS.

Key words: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theoretical perspective;linguistic landscape;research outlook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众创问题研究:现状、视角及展望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近5年来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综述分析
国内外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