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底线思维构筑生态文明基石

2021-08-09王昌海

科学导报 2021年46期
关键词:基石底线环境保护

王昌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5年前,同样在青海,他留下“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嘱托。其中所内含的思想,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要求条件下,对生态环境进行新的认识与思考的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是发展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自然资源与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我们提供生产要素、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以及污染与废弃物的消纳场所。从国家间分工的比较优势看,生态环境既决定着一个国家初始发展阶段的基础优势,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可能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后劲。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维持生态环境就是促进发展,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思维,才能有发展纵深。

生态环境是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环境安全,是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提出确切的减碳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把控环境资源开发,把握利用与保护的临界条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环境资源的效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底线思维构建生态文明基石。

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选择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提倡生态循环的生活理念。要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根,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推进差别化战略措施在地方的实践,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实事求是,把握好不同区域“转”与“停”的时机。生态保护区已经运行的经济发展项目必须停下来;生态脆弱地区或者生态恢复区的传统型经济发展项目必须主动转变生产方式。在“转”与“停”的过程中,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践行“两山论”的发展理念,还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文明基石,是對国家民族与子孙后代负责,终将增益人类共同福祉。

猜你喜欢

基石底线环境保护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曾参杀猪
论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的三大基石
根本完美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基石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