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语法下儿童绘本氛围系统心理塑造功能研究

2021-08-09胡云豪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5期

【摘要】视觉语法理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为人们深入理解多模态合作、完成意义建构提供了新思路。根据氛围系统的三要素:自然饱和度、色温、熟悉度,从视觉语法视角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分析解读其对儿童绘本《走进森林》中人物心理塑造的作用及功能,剖析绘本中小男孩的心理变化是怎样通过氛围系统体现的。

【关键词】视觉语法;氛围系统;心理塑造

【作者简介】胡云豪,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信息化社会,很多书籍已不再是单一语言模态,更多为带有文字、图像等的多模态语篇。其中,儿童绘本便是典型代表。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绘本进行了深层次解读。秦眉华通过案例分析与对比,探讨了《彼得与狼》中的叙事性元素,进一步思考了儿童教育与绘本之间的联系。张萍、张庆彬基于功能语法与视觉语法理论,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只小猪》中的图文意义建构。谢妮妮基于马丁内茨和萨尔维的逻辑语义关系,探究绘本中的图文关系。王汐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的三维翻译模型,為翻译过程及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语篇描述。在以上对绘本的研究中,基于视觉语法视角的通过氛围叙述塑造人物心理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分析氛围所包含的饱和度、色温、熟悉度对塑造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一、 理论框架:氛围系统

韩礼德等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探讨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克瑞斯和凡·勒文基于理念语法不应局限于语言,而应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运用到视觉图像中,提出了“视觉语法”这一概念。

2002年,克雷斯和凡·勒文提出色彩是一种符合三大元功能的视觉资源。在概念功能层面,色彩是颜色的呈现;在人际功能层面,色彩带给读者情感效应,即能正确反应出画中人物的情绪及其带给读者的影响;在语篇功能层面,色彩可以强调作者想要突出的元素,且可用于连接叙事语篇。

Clare Painter在《阅读视觉叙事——儿童绘本中的图像分析》一书中提到了激活氛围的三大元素:自然饱和度、色温、熟悉度(见图1)。自然饱和度取决于使用颜色的饱和度;色温基于颜色分为暖色调及冷色调;熟悉度取决于同一图像系统中不同颜色的使用情况,即色差使用量。通过这三大元素,使书中人物、环境、心理描述都得以呈现。

本文选择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作品《走进森林》为研究对象,这本书以其阴郁恐怖的气氛、出乎意料的结尾及不同童话故事的客串广受赞誉。绘本包括扉页和前后封面共28页。从视觉语法视角对图像进行归纳解读,根据激活氛围的三大元素进一步分析图中色彩氛围的作用。

二、 《走进森林》文本分析

该绘本讲述了一个等待父亲回家的阴郁小男孩前往奶奶家送面包,为更快地回家以免错失父亲归来,小男孩选择了从未走过的森林小路,在一路的恐惧中最终到达了奶奶家,并见到了归来的父亲。

绘本中首先出现的“I missed Dad” 以及小男孩在家四处张贴的纸条“Come home Dad”均明示出小男孩对于父亲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未知父亲何时才能归来的烦闷心理。男孩面对森林的望而却步和“The forest was becoming darker and colder”中对于男孩内心恐惧的隐喻描绘,以及“feel scared”等明示恐惧的词汇都体现出男孩的不安,为最后心理的急剧变化埋下了伏笔。

概念功能在视觉语法中对应再现意义,对世界中不同事物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或阐明不同参与者间的关系。

饱和度的使用可以创造不同场景元素及呈现感受。本书主要描写小男孩在森林中的所见所闻,森林中发生的故事占绘本内容的66.7%。森林中场景为典型的低饱和度、偏轻柔的阴郁色彩体系。小男孩从最初思念父亲的阴郁到后来对森林小路的恐惧,都由低饱和度体系及以灰、白、黑为主调的色彩呈现出来。森林中的小男孩作为画面中唯一的“彩色元素”区别于周围环境,显示了小男孩在森林中的突兀,也为后文他遭到不同的际遇埋下伏笔。

在森林的最后几幕中,出现一件鲜红外套,使人联想到童话故事《小红帽》,也可理解为小男孩心中对走出森林与家人团圆的希望。这一高饱和度元素的出现,为后文小男孩到达奶奶家后提升图像饱和度做了铺垫。

色温包含暖色调及冷色调,暖色调以红色、黄色等热烈颜色为主,冷色调以偏冷淡的蓝色、绿色等为主。冷热色调的选择不仅可以描绘冷、热的物理环境,也可用于反映情感的阴影。母亲与小男孩的早餐场景中,两人呆滞的表情,以及冷色调的绿墙白桌表现出母子对父亲迟迟不归家的焦虑和忧郁;文末小男孩成功到达奶奶家,奶奶家亮黄色的墙烘托出小男孩重见父亲的欣喜。

绘本前部分包含小男孩等待父亲归家与小男孩森林之旅两个情节,后部分包括小男孩在奶奶家与父亲重聚的情节。文中的前半部分使用了统一的冷色调元素,包含家里的绿墙白桌和森林的灰暗色调,而相比后半部分统一的暖色调元素,包含了强烈凸显的黄墙及黄色温暖的灯光,这一对比显得愈加强烈,而这两者以强烈映照形成的联系也为小男孩心境前后的变化引申出图像彰显。阴郁、单调的冷色调和温暖、热烈的暖色调的相互交映暗示隐喻了小男孩心中愁郁与愉悦的转换。

熟悉度是通过图像中的色彩区分实现。因人们日常以各式的颜色来体验世界,故图像中出现的颜色越多,熟悉度就越大,而当一幅图像被限制在一种或两种色调,或单一颜色时,熟悉度反之则减小。而这方面的氛围与“模态”的视觉表达有关,其是由包括色差的许多视觉维度实现的。文中当小男孩踏入森林后,森林里的景象是灰蒙的,只有苍白的雪和灰色的树林,整体的熟悉度处于低迷状态。

文中出现的红外套与灰白森林的强烈对比使作者可通过一个元素的强烈色来作为强调的手段,将红外套的出现作为紧扣小男孩愈感寒冷的联系。

1. 互动意义。人际功能在视觉语法中对应互动意义,图像可以将读者与图像世界连接起来,建立两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推动读者对于图像氛围引发情绪反应。

如上文所提到,森林的整体色彩呈现出低饱和度、偏轻柔的特点,而其将灰、黑、棕作为代表色,这类灰暗色调通常会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有助于营造出恐怖或者悲痛的氛围。文中通过运用这一氛围,将小男孩心中的恐惧忧虑呈现出来。作者将灰暗阴森树林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更是运用了形似树妖的大树洞等意象辅助氛围的营造,让读者在浏览过程中不经意中体会到小男孩心里的恐惧,并引发其对于小男孩迷离于森林的担忧。

该绘本中经典的由低饱和度向高饱和度跳跃的图像技巧为小男孩从沮丧到喜悦的跳跃提供了图像支持,而这突如其来的团圆结局,无疑舒缓了读者们紧张的内心。作者在文中最后采用了红外套这一意象,且小男孩的目的地正是奶奶家,读者们无疑会将其对比联想到经典故事《小红帽》,而当小男孩敲门询问奶奶是否在家时,奇怪的音调更是让读者愈加担忧,而当进门迎来的是因生病声线变化的奶奶时,读者的心緒豁然开朗,开门迎来的不是曾猜测的狼外婆,而是笑容可掬的奶奶。

如上文提到,文中早餐情景出现的绿墙正是母亲与小男孩阴郁内心的外在表现。从两人的表情即可看出的情绪,作者却以背景形式再次呈现,这实则旨在利用绘本的氛围营造,大片绿色的冷色调将读者带入人物的悲伤世界,让读者深刻体会家中随处张贴的“Come home Dad”背后小男孩的忧伤。而文中最后的黄墙也利用同样的原则,即使奶奶及父亲脸上已布满团聚的笑容,但作者仍用大片的黄墙及温暖黄色的灯光来烘托暖色调的氛围,将读者拉入大团圆的气氛中。

2. 构图意义。概念功能在视觉语法中对应再现意义,语篇的构图及不同突出的元素推动体现图像的连续性,将叙事元素串联。

低饱和度的森林情节到高饱和度的团聚情节,在这骤然情节变化中,伴随的是作者画中补充的细节。小男孩旅途中的抑郁不安使其世界都整体黯淡,而最终的团聚让光亮重新回到了小男孩心中,而外部世界也重拾高饱和度的色彩。

正如上文所述,小男孩的阴郁通过心中的世界折射到了现实世界中,小男孩眼中的世界只剩下冷色调的绿、蓝及无穷无尽的灰暗森林。而当团聚时刻来临时,消极的折射被驱散,暖黄的灯光及墙映照在了图像中,从前后的墙壁变换,承前启后,映照小男孩的内心活动,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文中最为鲜明的意象红外套无疑为本文增添了许多含义,其高强度的颜色不仅起到强调作用,且使其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强色彩对比,可以有效地拉开画面层次,使画面充满张力和力量。正如上文提到的《小红帽》这一情节,实则在这页绘本上,在树林深处有一只隐秘在树后的狼,且当小男孩最终到达奶奶家时,奶奶家的房顶呈现的也是一对狼耳,这更加牵动了读者的心,更加为男孩担忧,也为后文突如其来的反转奠定基础。

三、结语

该绘本通过色彩巧妙地运用,将视觉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并将小男孩内心无穷尽的阴郁及最后的愉悦通过图中色彩表现出来。

该绘本实则在终页运用了氛围去环境一手法,一种情绪可以通过没有任何设置的人物或物体所描绘的色彩的“飞溅”来创造。仅描绘了母亲的怀抱及其笑颜,去除了多余的环境描述,强调出母亲的形象,将团圆气氛烘托达顶点。在该图中,母亲一改最初的呆滞神态,剩下的只有温暖的笑容。而这也照应前文所有的阴暗、低沉元素,这些元素叠加于小男孩内心久未散去的阴郁和恐惧,而实则终为一家人的团圆。

参考文献:

[1]秦眉华.解析当代儿童绘本的叙事性元素:以《彼得与狼》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60-61.

[2]张萍,张庆彬.元功能视角下多模态语篇的图文意义建构:以《三只小猪》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3-82.

[3]谢妮妮.《格林童话》中图文关系的逻辑语义扩展探讨[J].外语教学,2014(1):21-25.

[4]王汐.实例化、实现化与个体化三维翻译视角: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J].外语教学,2018(2):86-90.

[5]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2004:29.

[6]KRESS G,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2006.

[7]PAINTER CLARE J R. MARTIN,UNSWORTH LEN.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mage Analysis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Equinox Publishing Ltd, 2012.

[8]李扬.绘本漫画中的色彩设计初探[J].中国文艺家,2017(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