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房地产行业政策红利分析
2021-08-09丁祖昱
摘要:2021年一季度,房地产信贷政策趋紧,热点城市相继出现房贷额度紧张、放贷周期延长等现象,2月以来全国房贷利率止跌回升。深圳、上海、成都等多城政策加码,新一轮调控潮来袭。政策走向对房地产行业和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结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重点研究未来一年及“十四五”期间,房地产行业政策走向及政策红利。
关键词:政策调控;因城施策;住房租赁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05-0041-45 收稿日期:2021-04-07
作者简介:丁祖昱,易居集团CEO。
1 2021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转向去杠杆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弱化了经济增长目标,改设6%的下限管理,继续坚守“六稳”“六保”政策底线。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继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提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并要增加共有产权房供给。通过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新市民住房难问题,促进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1.1 房地产行业去杠杆上升为长效机制
2021年,房企融资环境或将持续收紧,“三道红线”仍将持续发力,并成为房企融资重要的参考标准。未来,“三道红线”监管范围或将稳步扩容至全行业,房企表内融资或将不断收紧,严控有息负债规模增长上限,房企表外融资也将是重点监管领域,严防信托、保险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行业。
受此影响,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更多房企将通过增加销售回款、降低现金支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改善资产负债表,以便提升档位降低融资约束。
居民信贷政策或将全面转向去杠杆,确保居民杠杆率和负债率不再继续上升。具体而言,供应端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两道红线”;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并对购房者首付资金来源、债务收入比等加大核查力度。限贷政策整体易紧难松,热点城市不排除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涉及适度调升首套、二套贷款首付比例,尤其是调升非普通住房首付比例等。房贷利率或将趋势性上移,首套尤其是二套房贷利率大概率将步入上行通道。
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全面落实贷前检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禁止发放用途虚假或存疑的贷款,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购房。并完善信贷资金用途监测与拦截机制,对贷前调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等违规行为,及时采取一系列的惩戒措施。
1.2 因城施策:热点城市加码,压力城市纾困
房地产政策层面将“稳”字当头,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更好地落实“三稳”预期。
热点城市继续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松劲,“四限”调控难言实质性松绑,并有望延续更长的时间周期,现阶段地价、房价仍是不能碰的红线。
压力二三线城市有望从保市场主体出发为市场减压、企业纾困。土地供应要有供有限,適度降低土地出让价格,尤其要增加平价地以及低价地供应,给予开发企业一定的让利空间。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购房消费,那些人口长期净流出的弱三四线城市仍需在需求层面予以刺激,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皆是可以操作的选项,现阶段棚改仍是激活三四线城市市场热度的催化剂。
1.3 租赁、保障持续发力,缓解大城市住房难题
鉴于大城市住房问题依旧突出,下一阶段仍需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切实增加租赁住房和保障房供应,让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市场化租赁市场仍需规范化发展,并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其一,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和保障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和保障房用地计划,并保质保量完成。既要用活增量土地资源,更要挖潜存量土地资源,缓解大城市长期供地压力。其二,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并通过提前告知、预拨等方式,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地方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全力支持租赁住房和保障房建设。
2019年以来,全国已开工改造5.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居民1088万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的目标任务,较2020年计划开工量增长36%,预计将惠及975万户居民家庭。见图1。
可以期许的是,随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居住功能,不断增进住房困难家庭福祉,最大程度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困难群众基本的居住需求。
2 “十四五”完善住房市场与保障体系,土地集约化利用
2.1 租赁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于住房市场体系,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强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更好地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期调控目标。对于住房保障体系,切实增加租赁住房和保障房供应,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第一,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土地供应进一步向租赁住房倾斜,集体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城市有望扩容,鼓励通过盘活低效商业、厂房等存量房源建设租赁住房形成有效供应,提升特大城市自持用地出让比例;第二,加强租赁市场监管,通过发布房屋租赁指导价格、实行租赁资金监管等手段,稳定市场预期、防控资金风险,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第三,加快推进租购同权,逐步使租房者在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与购房者同等权利,同时,加强法治保障,对随意涨价、单方毁约等现象加以制约和惩治,全力保证租房者合法权益。
考虑到住房租赁市场仍然存在巨大供应缺口,叠加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期间,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发展良机,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容,并与销售市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2.2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跨区域交易
“十四五”期间将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民和农村转移人口收入,提升农业人口财产性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十四五”期间还将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核心城市供地紧张问题。这一跨区域交易制度的建立,将极大程度缓解大城市发展空间的“用地指标”制约,便于城市群、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获得更多建设用地。在总量规模一定的前提下,土地跟着人走,最大程度缓解人口流入型的中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供需不平衡的发展瓶颈,更好地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期调控目标。
另一方面,适度抬升中小城市土地出让价格,增加财政收入。对于供地指标长期过剩的城市而言,通过跨区域交易机制,与供地紧张城市交易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实现流转收益。同时,也防止小城市因持续供地过量导致住宅库存风险不断攀升。
2.3 新型城镇化仍是房地产行业制度红利
“十四五”期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至65%,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有4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城镇化所产生的新晋市民群体,依然是房地产市场中重要的需求主体。保守估计,“十四五”期间新晋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5600万人,有望给房地产市场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见图2。
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进入负增长区间,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要素自由流动,充分释放人口活力,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预计“十四五”期间户籍制度改革或将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城区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大城市落户条件,对于城区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逐渐实现城市圈内甚至跨城市圈落户积分互认,上海、北京等则以放宽远郊区或特定群体落户条件为主;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基础投资补助等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十四五”期间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稳步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和镇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特大镇设市。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培育和引进相关产业,提升县域就业吸纳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新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新市民将成县城最大的增量需求。
2.4 市场份额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中,强化行业新格局
目前,已经获批的19个城市群充分集聚人口、资金等资源要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聚集了全国75%以上城镇人口,创造了80%以上的GDP。
“十四五”期间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实现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將成为新一轮发展高地,房地产市场份额或将向五大城市群集中,行业新格局进一步强化。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有24个人口规模达千万级的都市圈,其中上海、北京、广佛肇、深惠莞等都市圈人口超2000万。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据测算,24个核心都市圈以不到7%的国土面积,聚集起全国超30%的人口,贡献出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打造现代化都市圈。一方面,拓展“交通圈”以扩大都市圈辐射范围,畅通都市圈公路网,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另一方面,重构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市场价值,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全面解构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培育发展卫星城市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市政配套功能建设,实现以产留人、以人促产。
3 结语
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逐渐回归常态,房地产行业也将全面转向去杠杆,并上升为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底线。
房企融资或将持续收紧,“三道红线”监管范围或将稳步扩容至全行业,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过半房企有望限时转绿。
居民信贷政策也将转向去杠杆,确保居民杠杆率和负债率不再继续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两道红线”,严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并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未来房地产政策层面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落实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长效调控机制,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切实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落到实处。
从政策红利而言,新型城镇化仍是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制度红利。“十四五”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9年末60.6%进一步提升至2025年末65%,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有4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大约5600万人将由农村迁移至城镇,期间有望带动不菲的增量购房需求,进而给房地产市场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
市场份额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中,强化行业新格局。预计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这5大城市群或将成为新一轮发展高地,市场占有率也将稳中有升。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市场价值重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将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之间双向流动,全面疏解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培育发展卫星城市特色产业体系,真正实现以产留人、以人促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