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训练:致用亦致美

2021-08-09张道元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周亚夫细柳吕蒙

张道元

叶圣陶说:“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质量。如何提问好?可能难以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们认为主要应考虑致用与致美两个层面,具体可以用如下“五向”来描述一个好问题的特征。

一、向读

“向读”即问题的指向就是阅读理解。“向读”应致力追求以主问题的方式提问,或多个问题形成一条问题链。例如,对《河中石兽》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可這样问:根据课文内容,请用“( )的讲学家”“( )的老河兵”的句式说说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点拨:

讲学家:①自以为是的讲学家;②推测石兽去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在文中,“其一”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其二”即“水不能冲石……遂反溯流逆上矣”);③傲慢无礼、讥笑他人的讲学家;④说话有点尖酸刻薄的讲学家;⑤只知道按常理推测而不注重实际观察的讲学家;⑥自认为自己懂得事物的道理、规律的讲学家;⑦喜欢训人的讲学家;⑧懂得常理的讲学家。(讲学家虽有不足,但他也懂得常理,对石兽去向的推测,尽管不正确,但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讲学家的这一优点,学生容易忽略。

老河兵:①善于观察的老河兵(老河兵对石兽去向的推理是根据日常观察进行的);②说话很讲究条理的老河兵(老河兵解说为何“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说得条理清楚,老河兵的话可分为三层:结果、原因、评论);③看问题比较全面的老河兵(讲学家推测石兽去向只考虑石与沙,而老河兵不但考虑到石与沙,还考虑到水的因素);④对石兽去向知其一还知其二的老河兵;⑤有主见的老河兵(“众服为确论”,但老河兵却不是人言亦言,而是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思考);⑥讲话切中要点的老河兵(讲学家说话,首先是训人、讥笑人,然后才说石兽去向,废话较多;而老河兵却一开口就抓住主题“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上流”)。

如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信息提取与表达训练中,既品味了作者对人物含蓄的褒贬意味,又受到了做人方面的熏陶。

二、向写

“向写”是指问题的直接导向是写法的品析或思考。这是一种“曲问”的技巧,因为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以写法为切入点的深度理解。例如,《纪念白求恩》“段法”的教学,“向写”的思维问题又可这样设置:这篇课文,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与作者的表达技巧是分不开的,请以第2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的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点拨:

1. 叙议结合。这一段先对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发表议论,对与白求恩刚好相反的“不少的人”的做法发表议论,再记叙白求恩的相关情况。

2. 对比。把白求恩和“不少的人”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

3. 佐证。本段还用“从前线回来的人”和“晋察冀边区的军民”被白求恩的精神感动,来佐证自己对白求恩的评价。

4. 多角度。把白求恩和“不少的人”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是分别从正面角度和反面角度来写;而用“从前线回来的人”和“晋察冀边区的军民”被白求恩的精神感动来佐证自己对白求恩的评价则是从侧面角度来写。

5.褒贬鲜明——运用了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作者对白求恩和“不少的人”,运用了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也使得文章情理交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①白求恩——毫无利己、专门利人、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真正的共产主义者;②“不少的人”——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6.巧选句式——运用了表达更强烈的肯定之意的双重否定句。本段中,作者运用了三句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不……”(两句),“……无不……”(一句),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更为强烈的肯定之意,这也是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原因。

三、向生

“向生”是指问题指向学生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曲问”的技巧,因为,问题问的是生活问题,但实际上则是深度理解与如何写作的问题。例如,《孙权劝学》的教学,即可用一个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意、学习写法与做人:孙权的劝学是很有技巧的,请说一说孙权的哪些说话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点拨:

1. 直截了当提出明确的要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很明确很肯定,没有模棱两可。

2. 以劝说对象工作或生活的需要为理由。“卿今当涂掌事。”

3. 不让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 用劝说对象信服的人作对比。“卿言多务,孰若孤?”

5. 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来劝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 语气亲切。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即可看出。孙权三次称呼吕蒙“卿”,即使在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后,孙权仍称呼吕蒙为“卿”,从中可见孙权极好的修养。

7. 真诚的态度。从孙权劝说吕蒙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孙权态度的真诚。这一点,吕蒙无疑也是感受到了,所以“乃始就学”。

8. 对下属的尊重。孙权对吕蒙的劝说,可谓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从中可见其对下属的尊重。关于孙权对待人才的态度,《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故事:年轻的孙权继承帝位后,有一次问周瑜:“我虽继承了父兄的大业,但如何才能守住基业呢?”周瑜回答说:“任何事的根基都是人的问题。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因此您的近侧置德高才俊之士,最为要紧。”孙权忠实地履行了周瑜的谏言,让吴国具有了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的良好风气,得以建立了王权的根基。

具体化与抽象都是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孙权的劝学是很有技巧的,阅读短文,要能够把孙权劝说的技巧抽象或提炼出来。孙权身为国君,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他为何不以势压人,下道圣旨让吕蒙学习?从中也可见孙权的智慧,正因为孙权对人才的尊重,才使得吴国在三国中成为国祚最长的存在——这些意蕴也必须读出来,才可算真正的阅读。

四、向简

“向简”指问题要导向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

以《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中写法品析为例,可这样引导学生品析并简约地表述:《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冲突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可紧扣關键词,以“‘x之比。……”的句式逐一分析)

点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可用文中的关键词,将其概括为如下“五比”。

1. “备”之比。这次文帝派了三路大军分别驻守霸上、棘门和细柳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匈奴大入边”,即“以备胡”,所以“备胡”是三路大军的根本职责所在。在写三路大军的“备胡”情况方面即用了对比的写法,用霸上、棘门驻军的“若儿戏”衬托细柳驻军的枕戈待旦;文帝推测的结果,霸上、棘门驻军是“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细柳驻军则是“可得而犯邪”。这种对比与衬托,有效地塑造了周亚夫尽忠防备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2. “入”之比。略写文帝及随行官员在霸上和棘门军营之“入”,详写在细柳军营之“入”。文帝及随行官员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是“直驰入”,虽然简略,但“直”字与“驰”都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直”字概写了皇帝一行在霸上、棘门军营的畅通无阻,在细柳军营却是“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在霸上、棘门军营是可以纵马奔驰而入,官威赫赫,但在细柳军营却“不得驱驰”,皇帝也只能“按辔徐行”。写“入”的这些对比与反衬,有力地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和随时保持警觉的“真将军”特点。

3. “令”之比。虽然文章没有直接写霸上、棘门守将对军令的规定与执行情况,但从“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也可以看出,霸上和棘门守将并未严肃军纪,或为了迎合皇帝及群臣暂时废弛了军纪;但周亚夫则不然,将士人人披甲执锐,在将军下令之前,即使是皇帝到了也不让进入,将军传令开门后,也严格执行“军中不得驱驰”的军令。这种对比与衬托,有效地刻画了周亚夫军纪严明的“真将军”特点。

4. “礼”之比。即拜见文帝不同礼节的对比。霸上、棘门守将是“以下骑送迎”,下马行跪拜之礼;周亚夫则是在马上以“持兵”作揖的军礼拜见。拜见之礼的对比,反衬出了周亚夫两个方面的“真将军”特点:一是忠厚耿直,不知取巧迎合文帝;二是忠于职守,随时准备战斗。

5. “出”之比。即出军门后,“群臣”与“文帝”对周亚夫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群臣”对周亚夫的态度是不解甚至责怪他迂腐不知“变通”迎合皇帝;文帝则是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这一对比,既衬托出周亚夫忠厚耿直的“真将军”特点,又反衬出文帝不同一般的胸怀与境界。

五、向美

“向美”是指问题要导向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述思维的结果。例如,《水调歌头》的教学,在“找美点,练赏析能力”环节就可这样引导:仿照例子,至少写出词作4个方面的“美”。例子:①胸怀之美,旷达超然;②承接之美,时间流动。

点拨:①情感之美,伤感(失意)思念;②哲理之美,人有悲欢(智慧警策);③照应之美,开头结尾;④修辞之美,倒错对仗;⑤变化之美,明月婵娟;⑥开头之美,奇妙发问;⑦结尾之美,美好祝愿;⑧想象之美,琼楼玉宇;⑨记叙之美,情境真切;⑩议论之美,富于哲理。

再如《赤壁》的教学,也可引导学生用美句来表述研读的发现:仔细阅读诗歌,仿照例句,对诗歌进行简洁评点。例如,前两句写古战场遗迹,“折戟沉沙”从小处着墨;后两句咏人物事件,楼锁二乔从虚处入手。(虚实)

点拨:

①前两句写历史事件时间的去今不远,简练形象;后两句写历史事件结果的另一种可能,典雅义丰。(内容、积极修辞)

②前两句六个动词(折、沉、销、磨、洗、认),再现暗淡了的刀光剑影;后两句六个人物(孔明、周瑜、曹操、曹植、大乔、小乔),重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词语、效果)

③前两句由“折戟”而认“前朝”,思路符合常理;后两句因“东风”而忧“二乔”,构思出人意料。(构思)

④前两句扣赤壁之战的兵器和战场,手法为窥一斑可见全豹;后两句扣赤壁之战的人物与命运,技法是巧用典故提质增容(典故使得诗歌更为典雅,故说“提质”;典故运用,还增加了诗句的含义,所以说“增容”)。(扣题,积极修辞手法)

思维训练,应追求致用与致美的有机结合。如上“五向”,前“三向”是一个好问题侧重于致用层面的指向特征,后“两向”则是一个好问题侧重于致美层面的基本特点。为了方便,我们把“五向”分开来逐一描述,但一个好问题往往多“向”具备。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问的艺术,如何提好问题以提高思维训练的效度,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周亚夫细柳吕蒙
刮目相看
吕蒙自强不息
吕蒙白衣渡江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聊斋志异》中的“虎妈”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
迷离
孙权的“窥视墙”
《美人心计》剧外周亚夫